第九部 元始天尊 第六十五章 天子事

此人的情況跟當初小九摔回自家後院差不多,神色很有些發懵,掙扎著站了起來一臉茫然,顯然是不知自己落到了何處。這時青牛已沖了過來道:「伯益大人,怎麼是你?」

小九也吃了一驚,隨即也「認」出了來者。他雖沒有親眼見過伯益,但聽虎娃講過「故事」,伯益是當年跟隨大禹治水的助手,如今在中華朝中的地位是僅次於天子的「假帝」,怎麼會被一陣風刮到了這裡?看剛才的場景,分明就像是先生曾施展的大神通手段。

青牛叫出這一聲後,天地間風止雲收,仰望又是一片萬里晴空。伯益此刻已認出了青牛,驚訝萬分道:「青牛,我怎麼會來到這裡?這是什麼地方,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青牛嚷嚷道:「我還想問你呢,你剛才在哪裡,又是怎麼來的?」

……

年復一年草木枯榮,總有無數新生、無數亡故。而這一年,有三人逝去,其一是寶明國的先君,小九公子陪伴了他最後的一段時光。

而就在小九離開別院的三個月期間,別院田莊中也損失了一位壯丁。白筐子在雨中發獃,不小心著了涼,回去之後高熱不退,不幸英年早逝。風寒是他的死因,但按照古時的說法,其人是鬱結而終,因為心中一直在憂思小夏。

白筐子臨終之前,在病榻上對他的弟弟講述了自己這一生的情傷,而這段故事居然還流傳到了後世。有人被他的用情之深打動,很多、很多年之後,還有人為此寫了一首歌,歌名叫《誤我一生》,詞曰:「不該在那年遇見你……」

此歌多呻呻之語,但在有些人聽來,倒也覺資資動情。但在當時,卻沒有外人去關注白筐子的一生情傷,小九雖知白筐子曾經的白日大夢,但也從來沒有因此找他什麼麻煩,太落更是毫不知情。白筐子不幸早逝,太落還出財貨撫恤其家。

白筐子之死,寂寂無聞,頂多也就是田莊中眾人傷嘆一番。但同時還有另一個人的離世,卻震動了天下。天子大禹,在出巡途中駕崩於會稽山附近。

帝舜和帝禹,皆駕崩於出巡途中,而且都葬在對他們而言有非常重要意義之地。九嶷山,是重華施展抱負的起點;會稽山,是大禹鼎定中華之處。

後世之史,稱舜死於「南巡」,稱禹死於「東行」。其實這兩個地方早年都在中華之地的南方,會稽山更偏東、位於百越之地。從這種說法也能看出,從舜至禹的年代,中華的版圖向南大大延伸,已稱會稽山為「東」了。

禹和舜的情況亦有區別。舜駕崩時,早已將天子位禪讓於禹,完成了平穩的過渡。而禹駕崩時還在天子位上,並沒有確定帝位繼承人。

天子出行,「假帝」坐鎮於帝都。萬一天子意外亡故,暫時攝政以及召集朝臣與各部君首商推下一位天子,就是伯益的權責。自從皋陶大人離世後,伯益就被大禹立為假帝。

當天子的哀訊傳來,便有親信對伯益道:「堯禪位於舜,舜讓帝子丹朱,而丹朱不受;舜禪位於禹,禹讓帝子商均,而商均亦不受。大人於治水、治世皆有大功,德行可配天子大位,天子早欲禪位於您,可惜未及施行。您為假帝行攝政事,當繼正位為天子。」

大禹早就想將天子位禪讓給伯益,只是沒有來得及這麼做,事實果真如此嗎?這只是伯益身邊親信的說法,最重要的依據就是,伯益的身份是假帝。假如大禹不欲傳位於伯益,又何必立他為假帝呢?

但這種說法並不能證明什麼,因為在帝舜重華為天子時,皋陶為假帝,但最終繼天子位的卻是大禹。

伯益本人卻對這種說法深以為然,已經做好了登上天子大位的準備,卻又沉吟道:「我當示讓於夏後啟。」

重華、大禹當年都謙讓過,伯益覺得自己也應該走一下這個形式,否則難顯天子賢德。而親信又說道:「天子謙遜,而那夏後啟不應受之、亦不敢受之,否則將遭天下人棄。」

伯益隨即舉行朝會,正式行「代天子」的權柄,商議共推天子之事。朝會上當然有伯益的親信主動站出來,讚頌代天子的功業仁德,認為伯益該正式繼承天子大位。伯益卻說道:「我當為先帝服喪三年,三年後,再讓天子位於夏後啟。」

其言下之意,就是認可了這種說法,並打算遵照舜和禹曾經的做法,以天子的身份為先帝服喪三年,然後再表態讓位於夏後啟。但伯益的身份畢竟還不是天子,這件事也不能僅僅在朝會上由群臣決定,所以他又順勢下令召集天下眾君共商,要把大事就這樣定下來。

不料消息傳到夏後啟那裡,夏後啟卻不買賬,甚至當著眾臣屬的面直接呵斥伯益企圖違禮篡位,其人根本就沒有資格做這個決定,也不能代表天下為先帝服喪,更別提什麼三年後再讓位於他夏後啟了。

伯益欲行舜、禹舊事,但他的身份卻不一樣。堯、舜駕崩時,舜、禹已為天子多年了,服喪三年再謙讓於帝子,只是順勢之舉。但伯益的身份還不是天子,的確沒有資格提前宣布這樣的事情,如此宣稱反而是暴露了他的打算。

帝都中的伯益隨即聽說消息,夏後啟沒有聽從他的命令來到帝都參加天下眾君之會。接到命令的各部君首,絕大部分也沒來帝都,而是跑去朝見夏後啟了。奉命來到伯益這裡的各部君首隻佔十之一、二。

大禹在位時沒有指定誰是下一任天子,但他並非沒有繼承人。大禹可不像寶明君,他只有夏後啟這麼一個獨子。當年支持大禹的勢力,如今也都不約而同擁戴夏後啟,諸如夏後部、塗山部、重辰部……等中華大部都是這個態度。

伯益失算了,當他聽說消息時,夏後啟已在各部君首的擁戴下宣布繼承天子大位,並率人馬向帝都而來。夏後啟可不是奉伯益之命來參加眾君之會的,伯益決定棄帝都而走,但他卻帶走了人皇印。

人皇印最早是太昊留下來的,是中華各部聯盟首領的信物,後來當然成了中華天子的身份象徵,只有天子才能執掌。大禹出行時,將人皇印留在了帝都,伯益攝政便執掌了人皇印,將其帶走許是心有不甘吧。

在他看來,若人皇印不在手,夏後啟就算當了天子,也不是那麼名正言順。

夏後啟大怒,隨即發兵討伐伯益,這一戰被稱為甘之戰,甘心的甘,也有人說它是發生在甘地,亦被稱為有扈之亂。有扈部與夏後部有仇,想當年因參與治水不力,該部還受到過大禹的嚴懲,如今他們支持甚至慫恿伯益對抗夏後啟。

夏後啟的追擊有些倉促,身邊帶的只是隨行人馬,第一戰竟然未能取勝。夏後啟隨即自陳過失,並召集本部人馬以及各部軍陣馳援,再戰大破伯益以及有扈部人馬。

伯益戰敗,在亂軍之中被掀下了戰車,眼見就要死於刀兵,戰場上卻莫名刮過一陣狂風。伯益被卷到了天上,等他回過神來,便落到了青牛與小九面前。

大禹駕崩於中華東南部的會稽山一帶,而呂澤部遠在河泛邊緣的呂梁山與陰山的交界處,消息過了好幾個月才傳來。這時恰逢小九回到了寶明國,而寶明國更偏遠,當時又處於那樣的亂局,根本就沒有聽說中華天子事。

等弄清楚自己來到了什麼地方,又見到了青牛和小九,並問清楚小九與虎娃的淵源,伯益這才明白,應該是虎娃從亂軍之中救了他一命。

聽伯益介紹了自己從何處而來、又為什麼會是如今這樣,青牛也是目瞪口呆。隱居山中修鍊,沒想到世間竟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小九和太落更是不知說什麼才好,不論是評說伯益還是夏後啟,很多話都不是他們好開口的。

就在這時,忽聽山林間有一人開口道:「伯益大人,我早勸過你,你又何必如此?」眾人扭頭一看,竟是子丘走了過來。

子丘身為濟丘部伯君、中華濟丘氏大人,曾趕到帝都勸說伯益,但是伯益沒聽他的勸。今日伯益被虎娃以仙家大法力從戰敗的亂軍中攝至此地,子丘好似早就料到,已經在這裡等著了。

小九趕緊迎上前去行禮道:「子丘先生,您怎麼也來了?」

小九若稱「先生」,就專指虎娃,而對於子丘,便會特意加上名號。子丘一指伯益,又一指小九道:「我是為他而來,也是為你而來。虎君當年讓你留在此地修行,並說將來有事相托,指的就是今日之事。」

小九追問道:「今日何事,先生想讓我做什麼?」

子丘:「先說他的事,再談你的事。」然後又扭頭朝伯益道,「你尚未回答我方才之問,何苦如此,又何故如此?」

伯益畢竟修為不俗,此刻已特意整理了一番儀容,身上血污盡去,髮絲亦不再散亂,除了衣服還有幾個破口,表面已看不出絲毫狼狽。他向子丘回了一禮道:「我只是不甘。」

這件事情,幾乎沒人能說得清,哪怕再過千年之後,歷代後人都沒法說得明明白白,反正各有各的道理。而「不甘」二字,幾乎道出了伯益的所有感受。

伯益出生在堯為天子時,歷經堯、舜、禹三代天子,也正是中華帝國發展與擴張最快、動蕩與變化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