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部 滄海桑田 第三十四章 六親不和有孝慈

老人山不是一座山名,而是一種地名。後世有「花甲上山」的傳說,據稱是某些蠻荒部族,其族人年滿六十歲之後,就會被送到附近的山野中任其自生自滅,這樣的山野則被稱為老人山。而實際情況和傳說稍有不同,甚至與後世很多人所認為的也不一樣。

虎娃幼時所在的巴原北荒,是沒有這種習俗的。虎娃小時候的路村,精壯男子外出狩獵、女子到後山採摘各種食物,全體族人還會集體搜尋、加工各種有用的東西。村子周邊後來又種植了各種作物,人們還在村子裡養了牲畜和家禽。

白天大人們出去勞作了,老人們除了生火做飯、加工修補各種用具,還照看著全村的孩子。各家雖有自己的房屋,但修建房屋時也是全村人一起出力的,勞作所得的收穫,都歸全族所有,然後統一分配。

除了自己私下裡親手採集材料並加工完成的工具,族人並無太多的私產,更沒有「年老上山」的風俗。其實在那樣的環境中,老人是部族的財富。

經年累月艱辛的勞作,幾乎人人都會留下各種暗疾,又缺醫少葯,普通的傷病往往就是生死考驗,人們的平均壽命很短。能活到六十歲,那必是先天體魄強健之人,而且也足夠幸運。

他們經歷的事情足夠多,更懂得在艱險的情況怎樣生存、在遭遇意外時怎樣更好地保護自己與族人,否則也活不了那麼久。

他們還比其他族人更懂怎樣修建房屋、製造各種工具,熟悉各種野獸的習性,知道怎樣才更容易獵取它們,能分辨山野中的各種植物,知道哪些東西的哪些部位有什麼用、又該怎麼加工,甚至還會用簡單的藥物治療常見的傷病。

這樣的長者,每一位都是寶貴的財富,是村寨中受人尊敬的族老。那麼「年老上山」這種習俗是什麼時候、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呢?

太昊為人皇時,中華之國就有「禮敬族老」的傳統。青帝、炎帝、黃帝這三代天子世系治下至今,中華各部都沒有這種「年老上山」的習俗,虎娃所在的巴原同樣沒有。可見它不是必然會出現的,也不是就應該出現的。

但百越之地有此習俗,其他某些偏遠地區可能也有,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虎娃站在山頂上,仙家神識籠罩整座山以及山外的村寨,良久後又緩緩收回了目光望向遠處,視線似是穿過了時空,望見了世事演化的長河。

古時部族生存艱難,尤其是遇災荒之年難受饑寒,往往無法養活全部的人口,所得衣食應盡量先給壯勞力以及年幼的孩子,老弱者難存。這是殘酷的事實也是生存所需,並不是什麼習俗。而且原始部族的傳統,只要不是完全活不下去,全體族人都能分到衣食。

但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有一些老弱者已喪失了勞作能力,在災荒時自知不得倖免,又不願拖累族人與後代,便主動離開村寨進入山野自尋歸宿。這是一種自我犧牲,這麼做的人往往也是自知天年將盡。

這樣的事情在漫長的年月中,或多或少肯定發生過,但這就是「年老上山」的習俗由來嗎?恐怕並不是,此習俗可能與此有關,但絕非由此導致。

在通常情況下,沒有誰會願意主動放棄族人與家人,更何況是那些地位很重要、受整個部族尊敬的族老。而且老未必弱,蠻荒部族中的很多老人,年紀很大了都還在堅持勞作,直至天年已盡。

能在那種環境里長壽,都是先天體魄強健或富有生存智慧者,強健的體魄與生存智慧都是可以傳給後人的,他們的子嗣也往往同樣健壯或聰慧,更容易在村寨中形成強大的家族,在大多數情況下足以供養其尊長。

至於在極端情況下才會發生的某些無奈事情,更不足以演變為指導日常生活的準則。那麼這種「年老上山」的習俗,又是怎麼出現的呢?

在很多地方,它最初就是源於私產之爭。這種習俗的形成,並不是因為整個部族缺衣食難以生存,反而恰恰是因為有了富餘的財貨私產。古時很多部族共有的東西,比如工具、田地,漸漸成了私人財產,這也是因為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樣集體勞作。

打造工具、開墾田地,足以養活自己還有富餘,那麼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打造的工具或開墾的田地就成了私產,富餘的物產還可用來和他人交換,形成了積累的財貨。而且人本身也變成了一種私產財貨,那便是奴民。

最早的奴民是部族衝突中俘虜的外族人,奴民為主人勞作,所得收穫不僅能養活自己,富餘的財貨還能供其主人享受。當奴民年老力衰不能再勞作時,有時便會被拋棄,他們再想回歸本族,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可能了,往往只能在山野中自生自滅。

這麼對待奴民是殘酷的,它也不會成為部族內部的習俗、用於對待本部族人。但是這種事情的發生,也給很多人留下了印象,甚至是某種啟發。

部族中有鰥寡者,因為種種原因年紀大了卻失去了子嗣,但他們卻有自己的私產,比如房屋田地,往往便有人起貪心欲奪占。比如有豪強找借口將其私產奪占,將人給趕出去自生自滅,這種事情不能說沒有發生過,這也是習俗的源頭之一。

部族公產漸漸演變為家族與家庭私產的過程中,有老弱者無人供養,這種情況往往難免。但是在自家無人供養,與被趕出村寨自生自滅,並不是一回事。

部族內部也有各種爭鬥。各部族、各村寨的首領以公推的方式決定,而實際上取得首領地位者就是爭鬥的獲勝者。新舊首領的交替,就是最早的禪讓制誕生的影子。

禪讓並不是很多後人所認為的那麼溫情脈脈,除非是絕對強勢的首領,能保證將其位置傳給指定的繼承人,且這個繼承人已培養或繼承了能鞏固其地位的勢力,否則必定會經過一番爭鬥。其過程往往很殘酷,會導致巨大的內耗甚至是分裂。

在某些情況下,新首領會將失勢的舊首領放逐,也就是逐出部族、任其在山野中自生自滅。這種事情,也可能是此習俗的源頭之一。

爭產爭勢,有時也會發生在家族內部,比如子嗣後代將年老衰弱的長輩逐走,便不必耗費供養並可侵佔瓜分私其產。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必須有一個借口,用這個借口說服其他人包括自己,就是最早的習俗來源。

這樣的習俗,最初只是某些人給自己的行為所找的一個理由,「上山」者並非自願而是迫不得已。可是在封閉的環境中、無知的年代裡,這種事情一旦被反覆宣揚、形成習俗之後,就會代代流傳。

在習俗的外衣下,有人認為其包裹的是人性。但這恰恰並非真正的人性,違背了每個人自身最樸素的願望,不符合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及至今日虎娃所見,這所謂的習俗其實仍然只是一種借口。

虎娃從山頂飄然而落,現身於最初見到的那三位老者面前。那三位老者正在煮東西吃,見虎娃從天而降,皆嚇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又趕緊爬起來跪拜道:「您是天上的神仙嗎?」

以虎娃的見知,神和仙是兩回事,但他很難和這幾位老者解釋清楚,便點了點頭。三位老者連連叩頭道:「神仙大人,您怎麼會來到這裡?難道是山神聽見了我等的祭告,是上天派您來救我們脫離困苦的嗎?」

一聽這話,便知他們並非是自願上山的,虎娃淡淡道:「你等不必多禮,且站起來好生說話。我只是路過此地,見山中有人野居,便下來看看是怎麼回事?你們是哪裡人,附近就是村寨田園,何故在此野居,緣由皆說與我聽。」

虎娃其實不必現身亦能知曉情況,但他這一現身,就等於牽涉了某些事情。

三位老者中,一位老漢和那老婦是一對夫妻,他們來自山下的小渚村。夫妻倆原先有一個兒子已成年,兒子亦娶妻生子。可是老兩口的媳婦與孫子、孫女都死於洪水,三年前,其子受防風氏大人徵召參加治水,亦在治水時死於病疫。

兩年前,其子死訊傳來,兩位老者悲痛不已。可是族長卻讓他們按風俗上山,因為六十歲已至。

至於另一位老者名叫牙渚,他倒是還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女兒早已外嫁到別的村寨,他是被兩個兒子「送」上山的,也是以習俗為由。牙渚與那一對老夫妻原本是鄰居,於是就繼續與他們相鄰而居,在山上也生活了近兩年。

虎娃嘆道:「時日可不短了!你們是怎麼活下來的?」

百越之地的氣候潮濕溫暖,冬天雖不那麼寒冷,但是在山中野居容易染病,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能活這麼長時間也是個奇蹟了。山中還有數十人,這裡是附近五個村寨的所謂的老人山,虎娃卻特別注意到這三位老者,就因為他們在這裡生存的時間已是最久。

牙渚老漢答道:「我上山時帶著薯蕷,此物剖開落地可生,便在山中種了不少。我年輕時擅打獵,如今大獸捕獲不到,可是蛇鼠之類尚能捉。」

那老婦也說道:「少時祖父曾教我辨別山野之物,我知道什麼東西可食,哪些東西要怎麼採用。而我老伴則擅建房屋,在山中就地取材,雖簡陋些倒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