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武裝起來的暴民 第十八章

後來他們告訴我,在那次採訪有人在暗中幫助我。有人提「警察」和「軍隊」,這其實是特意安排的。斯圖·拉茹瓦可不願冒任何風險,所有事都安排得滴水不漏。但等我知道時,我已經可以嫻熟地應付這些採訪了——採訪簡直沒完沒了。

儘管很累,但那晚我還是沒法好好休息,還必須接待願意冒險到我們這裡來的外交人員。他們幾乎沒人是正式來訪,就連那批查德外交人員也一樣、,只是出於好奇來瞧瞧我們。

只有一位倒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是個中國人。看到他我們很驚訝;他是委員會的中國代表。我稱他「張博士」,我們裝作是初次見面。

張博士當時是大中國的參議員,也是大中國在月球政府中的常駐首席代表。

我再一次闡述了我們的觀點,再加點內幕,把其他人打發了。

我推著輪椅回到房間,不過馬上又被叫到了教授那裡。

「曼尼爾,我想你已經注意到了來自中央王國的我們尊貴的來客。」

「委員會那個老中國人?」

「請注意,不要使用我們月球的講話方式,小夥子。不要在這裡用,哪怕和我在一起。他想知道我們所說的十倍、百倍的增長速度意味著什麼。你去告訴他。」

「告訴他實話還是糊弄他?」

「實話,他可不是傻瓜。技術方面的問題你能應付下來嗎?」

「我準備過,沒問題,除非他自己是個彈道學方面的專家。」

「他不是,但你也不要不懂裝懂,也不要先假設他是站在我們一邊的!但如果他最後能得出結論,認為我們雙方利益一致,他將對我們大有幫助。不要總想著說服他,他在我的書房裡。祝你好運,記住要說標準英語,別用月球土話!」

我進去後,張博士站了起來。我為我不能起身道歉。他說他能理解來自月球的紳士在這裡工作的艱難,也理解我的種種不便。握手之後,他坐下了。

「我就不客套了。你們講過可以用廉價的方法把大噸位物品運往月球,你們是不是已經有了解決辦法?

我告訴他有個方法,先期投資巨大,但運行費用低廉。」先生,就是我們在月球上運用多年的方法,一個彈射器——一個可以使彈射艙脫離引力作用範圍的彈射器。「

他不為所動,「上校,你知不知道這個建議已經被提出好幾次了,但都因為一些很有說服力的理由被否定了,這跟空氣壓力有關。」

「沒錯,博士。但我們相信,基於大量的計算機分析和我們的彈射經驗,這個問題現在可以解決。我們月球的兩家大公司月球之家公司和新加坡月城銀行已經準備好聯合起來,牽頭組建一家企業,嘗試這一計畫,但他們需要得到你們地球的幫助。他們願意和你們分享具有表決權的股票——雖然他們更願意出賣證券,保留控制權。而他們最需要的是來自某個政府的特許權——永久性的土地使用權,在那裡建造彈射器。也許可以選在印度。」

(以上都是準備好的講話。如果調查一下記錄,他們就會發現月球之家公司已經倒閉了,而新加坡月城銀行,作為一個正在發生巨變的國家的中央銀行,整個情況也不容樂觀。但講話的目的在於最後一個詞:印度。教授反覆叮囑我,這個詞必須在最後講出來。)

張博士回答道:「不必擔心財務方面的問題,只要有可行性,財政上應該也有可行性,但為什麼選擇印度?」

「哦,先生,我們所運送的糧食中超過百分之九十都是印度消費的——」

「是百分之九十三點一。」

「是的,先生,印度對我們的糧食很有興趣,所以印度很可能會合作。它會批給我們土地,提供勞動力和材料等等。但是我提到印度是因為它有廣闊的地點供選擇。這個地點要在高山上,而且離地球赤道不遠,後者倒不是必要的,但對整個計畫有幫助。關鍵在於這個地點必須在高山上,這就和你剛才提到的空氣壓力或空氣密度有關。彈射艙要求必須處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上,負載彈射速度超過每秒十一公里,必須在空氣稀薄甚至接近真空的空氣中。這就是為什麼一定要選擇高山的理由。比如說離這裡四百公里的楠達德維山,鐵路一直通到離那裡六十公里的地方,公路幾乎通到山腳,海拔八千米,我不知道楠達德維山是否是個理想的地點。我只是從邏輯上分析,它可能是個理想的地點。這個地點最後應由地球工程師來決定。」

「是不是山越高越好?」

「是的,先生。」我說,「最好是能在赤道附近選一座高山,再通過設計彌補彈射艙由於地球自轉造成的損耗。難點在於如何儘可能地避免這討厭的厚厚的大氣。對不起,博士,我不是有意要批評你們的星球。」

「上校,這兒還有更高的山。說說你提議的彈射器的情況。」

「這種彈射器的長度由加速度決定。我們認為——或者說計算機計算出——最好能達到二十倍於地球引力的加速度。有了這一速度,彈射艙便可以脫離地球引力,也就是說,彈射器的長度為百二十三公里。因此——」

「請等一下!上校,你是建議打一個超過三百公里深的洞嗎?」

「哦,不!工程必須在地面進行,這樣可以讓衝擊波擴散,讓定子幾乎呈水平延伸,每三百千米向上升起四千米——幾乎是直線,地球自轉偏向力和其他較小的變數會使它成為一條平緩的曲線。比如月球彈射器,肉眼可見範圍內幾乎是一條直線,一直延伸出去,隔幾座山峰之後,彈射艙就看不見了。」

「哦,我還以為你高估了當今的工程能力,我們能鑽得很深,但不可能深到那種程度。請繼續說。」

「博士,可能就是因為這個普遍存在的錯誤印象,你們才問我為什麼在此之前這個彈射器沒有被建造起來。我看過那些早期研究,大多假定彈射器是垂直的,或者說末端傾斜向上把宇宙飛船送人太空。但這是行不通的,也沒必要。我想你們的這種假設是基於你們的宇宙飛船都是垂直或近乎垂直升空而來的。」

我繼續講下去:「但他們那樣做是為了到大氣層上面,而不是進入軌道。脫離引力的加速度不是一個矢量,是無向量的,彈射器彈射出去的負載不會再回到地球,無論它向哪個方向彈射。哦……有兩點要糾正一下:第一,不能對準地球本身,而是稍稍抬起來一點對準天空;第二,它必須具有足夠的加速度以衝破大氣。如果它朝正確方向前進,它能到達月球。」

「是的,但這個彈射器是否一個月只能用一次?」

「不,先生。如果你願意可以每天一次,彈射時間要和月球在軌道上的位置相符。但事實上——這是計算機的分析,我不是太空方面的專家——這個彈射器幾乎可以在任何時間使用,只需改變彈射速度,就可以到達月球。」

「我無法想像。」

「我也不能,博士,但——對不起,難道在北京大學沒有一台特別好的電腦嗎?」

「有又怎麼樣?」

(對方是不是更加面無表情了?一台智能電腦——裝在機器里的大腦?或者是一台「活的」電腦,具有自己的意識?對我們來說,無論哪種可能都是件可怕的事。)

「為什麼不用最先進的電腦算出彈射器所有可能的彈射時間?有些軌道遠離月球軌道,彈射艙要花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回到能被月球截獲的地點;有些軌道離地球較近,能直接到達月球;有一些就像我們在月球使用的那樣簡單。每天都有一些時段可以選擇短軌道。但負載彈射艙在彈射器里的時問不會超過一分鐘。就看能以多快的速度將負載物準備就緒。如果能量充分而且計算機控制又是多功能的話,每次彈射有可能發射超過一個彈射艙。惟一讓我擔心的是那些高山,它們都覆蓋著雪嗎?」

「大部分時間,」他回答,「到處是冰川、雪和光禿禿的岩石。」

「先生,我出生在月球,對雪一無所知。定子在這個星球的強大引力下不但要穩固而且必須在二十倍地球重力加速度下經受住動態推力。我想它肯定不能建在冰川和雪上,是吧?」

「我不是工程師,上校,但看起來不太可能。雪和冰川必須全部清理。天氣也是個問題。」

「我對天氣也一無所知,博士。我只知道冰的結晶熱量達到每噸33500萬焦耳。我不知道把整個站點清理乾淨需要融化多少噸冰,需要多少能量?但在我看來融化所有的冰需要有一個反應堆,而這個反應堆所需能量相當於啟動彈射器時所需的能量。」

「我們可以建立反應堆把冰融化掉。早在幾年前,南極大陸就已經解決了冰雪問題。不用擔心這個。一個三百五十公里長、具有一定高度、沒有冰雪覆蓋、岩石堅固的地點——還有別的嗎?」

「不多了,先生。可以把彈射艙附近融化的冰收集起來,運送到月球上去,那可是運到月球上的最實在的物品啊——也是一種很經濟的手段。而且鋼製彈射艙能重複用幾百次,我們可以用你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