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二、微光(1)

唐天授元年,高宗的皇后武則天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都洛陽,登臨大寶,改名武瞾,尊號「聖神皇帝」,建立武周王朝。

載初二年,法明和尚等撰寫《大雲經》四卷,其中雲武瞾乃是彌勒佛化身下凡,應作為天下主人。武瞾大喜,詔令將其刊印全國,更召集了一眾高僧大德為民眾講解經文,以「彌勒下凡」的身份抵制李氏自稱的「老子後人」,鞏固自身法統。

武瞾此舉,一時改變了自李唐開國以來,尊道抑佛的局面。和尚們在改朝換代的政治鬥爭之中把握住了機會,將皇帝拉入了自己一門,一時佔據的大統名分,佛道得以大興。

而相反的,一眾道門中人便一時失勢,地位不說從雲端掉落泥淖,也是大大不如先前。道家一時門庭冷清,香火不盛,甚至出現了道士還俗後又出家,改投佛門的事情,情形十分狼狽。

江州城外的某個小道觀,也受到了朝廷局勢變化的衝擊,再沒有了先前那般如日中天的氣勢,顯露出了些許頹廢樣子。原本這道觀中還有幾名道士,如今也是走的走,跑的跑,只剩下一老一少,師徒二人。

吃過中午飯,看著道觀里冷冷清清的模樣,小道士又是一時心中不忿,與老道士討論起來。說話間,也橫豎不過是些朝中的盤根錯節,佛家對道家的壓迫陰謀之類,其中言語激烈,又是以臆想之處居多,頗有些皇帝拿金鋤頭下地幹活的意思,不過是尋常老百姓的見識。

老道士上了年紀,多讀了幾本經書,肉身修為不過爾爾,道德理論卻也高超。也是這一年多來眼看著道觀冷清下去,自己毫無辦法,又不好叫眾徒弟們跟著自己吸風飲露,阻撓了他們的好事前途,只得看著。倒是這小徒弟向道之心堅定,從未提起過離開的話語,只是時常抱怨,又是激於一己義憤,十分話多。

對於這種情況,老道士原本已經習以為常,又是感念這小徒弟的向道之心,尋常不曾與他多做糾纏,只是好言勸慰。今日卻是不知為何,許是天氣暑熱,叫人心中煩躁;又或許是進來香火供奉不足,飲食太過寡淡,竟是叫老道士越聽越覺得心煩,不由得多說了一句道:「徒兒,你成日這般數落朝廷,原是於道無補的。你若有心修行,還是好生誦念經典,來得實在。」

所謂寡酒難飲,一個人自說自話,總是沒有什麼意思。小道士不料師父搭話,一時暗喜,連忙說道:「師尊明鑒!弟子向道之心已定,眾念皆寂。只是如今朝中局勢如火,則天皇后以女子之身上位臨朝不說,更受了一干妖僧挑唆,陷害道門!縱是弟子修為再高,哪怕證就大羅金仙業位,眼見人世間道統不存,亦是難以心安!」

老道士聞言,眉頭一挑,有了些不滿之意,呵斥道:「放肆!胡說!且不說陰陽輪轉,男女皆可為一方人王,你妄議朝政,乃是招致災禍的舉動,不理不智。就說現在不過是風水流轉,佛門一時昌盛,則天皇帝臨朝之時,我道家也是一力支持,哪裡會受了什麼陷害!你心浮氣躁,不通道理,妄自議論之處,已然是口舌招引禍事,不妙,不妙!」

小道士聞言,一時氣氛,反駁師父道:「陰陽輪轉,也有個陽為天,陰為地的道理。師尊怎的不見,《易經》中雲,乾上坤下,君子當道,天地交泰,用之大吉;坤下乾上,小人橫行,地天交否,大往小來矣!如今道門中人,多有投身佛門之輩,豈不是陰陽顛倒,天下大亂的徵兆?長此以往,何人修道,何人傳道,道統何存?」

老道士不料徒弟能說出這等話語,一時有些驚訝,又是控制不住,怒上心頭,說道:「好好好!好學問!這《易經》中的道理,你算是信手拈來,如數家珍了。可你入我一脈,豈不知門中所修經典,乃是漢末楊雄先師的一本《太玄》么?你光知道乾坤之間的變化,怎不知天地人三才歸一,諸事流轉的奧妙?『龍出於中,首尾信,可以為中庸』,乾坤之外,還有人道存續。天不變,道亦不變!這等道理,你何時才能懂得?」

小道士被師父一通反駁,也是知道自己一門的根基,乃是楊子的一部《太玄經》,若是單論起卦象道理來,十個自己也不是師父的對手。只是他這段日子實在委屈得緊,眼見著自家小廟香火衰微,幾位師兄又是紛紛棄道投佛,實在叫他這個十幾歲的小孩兒看著不是滋味,又是沒有老道士那般虛懷若谷的養氣修為,自然時時鬱悶。

今日老道士難得接了他的一句話,叫他有地方論理,卻又是一時落在了下風,也是知道自己的道德理論遠遠不如師父。只是一股意氣憋在胸中,總要尋個口子發泄出來,小道士現如今也是難以自持,憤然說道:「師尊講求中庸虛懷,可別人不叫你安生度日哩!太宗開國以來,道門地位尊崇,壓了佛門多年;如今他們一朝翻身,哪裡會叫你有好日子過!我等道門中人,若再不尋到一個法子相抗,只怕難逃劫數!」

老道士見他這般,深深嘆了一口氣,說道:「你只見捧上雲端的風光,卻受不得跌落九霄的失落。塵世間的一切,俱是有因有果,有得有失。和尚們寫出經書,讚揚女帝為彌勒轉世,殊不知他佛家大德釋迦摩尼曾經說過,待他滅度之後,世間再無佛陀,一切妄稱佛陀名號之人,俱是邪魔外道。和尚們走了外道,卻是攪擾了你的道心。難不成,你也想學他們一般么?」

小道士聞言沉默,也是知道師父所言不假,想那李唐一代,只不過是自稱老子李耳先師後人,都是受到了道門中有識之士的鄙視。如今則天皇帝自稱彌勒轉世,當然也不是什麼正途。

一時之間,小道士竟是心中隱隱萌發了一個想法,又是模糊想要尋一條路子出來,好叫道家一門傳承延續,莫要輸給了佛家去。

當夜無眠。次日清早,老和尚起床叫徒弟早課,卻是見徒弟房中空空如也,整個人已然不知所蹤。老道士長嘆一聲,默默轉身,朝著大殿走去,不發一言。

有說那小道士與師父一番議論,竟是生出了好勝之心,又是心裡難平,一時離了觀宇,自己雲遊四方,尋找自己所謂的「道」去了。

隨後幾年,則天皇帝武瞾的地位越坐越穩,先前朝中些許的反對聲音也是被一一鎮壓。「彌勒轉世」的女皇地位鞏固,一眾佛門弟子也是沾光得道,氣勢熏天。不得不說,無論是王侯將相也好,僧道檀尼也罷,都是眾生百相,有好人就有壞人,終究都是凡人俗人。佛門得勢之後,道門的情況便也真的愈發嚴峻,一應尋常百姓都被口燦蓮花的和尚們勸說度化,一時竟是舉國上下,誦經聲音高響,道門愈發冷落。

而那小道士自從離了道觀,便開始雲遊天下,四處尋些靈山洞府之類,與一眾道門中人討論道德理論,尋求破除當前困局的法門。只是一眾道士清心寡欲,又或者是無心與他辯駁,凡是見他來了,左不過是隨意敷衍幾句,並不曾好生與他交流討論。也是這小道士太過憤青,言辭激烈不說,三句話離不開朝廷局勢,也是叫諸多道士實在難以與他達成共識,自然不屑理會於他。

小道士自己猶然不知,還以為自己的道理已然高深玄妙,眾道友難以理解體會,不能與自己相媲美,一時竟有了自己天賦異鼎,不是尋常之人的理念。得意之餘,小道士還是不忘初心,又是想要與一眾佛門中人對抗,尋回道家昔日榮光。眼見道門之中已無敵手,他竟是盯上了佛門山頭,想要去尋著人家和尚談經論法,用道理擊潰和尚們的囂張氣焰。

可惜這小道士並不懂得,事到如今,能夠堅持在道門之中的道士,都是清凈養氣之士,輕易不會對他的激憤言語所打動,自不會因此去對抗朝廷;這小道士也不知道,不過數百年後,佛道兩家便在金人的主持之下,明辨過一次道理,辯法以道家失敗收場。

小道士更不知道,理念之間的碰撞,除了道理上相互駁倒之外,也可以通過滅殺肉身,毀滅精神來取得勝利。他這般魯莽舉動,已然是取禍之舉。

好在上天自有安排,冥冥之中的因果命數,卻是叫著小道士悄然躲過了一場劫難,更是迎來了一次莫大的機緣。這機緣延續數百年,甚至左右了李唐之後的另一個王朝氣數。

而這一切,小道士都不知道。無論如何,他還是意氣滿滿,朝著一眾佛家山門前進。而最靠近他現在所在,名望最大的一處佛家伽藍,便是位於九蓮山山腳下的南少林寺,號稱江南一帶武功起源的佛門聖地所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