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此身行作稽山土 第八章 庄中備考忙

太平日子總是過得快。時間流逝,轉眼已是慶曆元年七月。

在長生老人的指點之下,孫向景和惠博文一邊學習經史子集,準備考試,一遍刻苦修鍊武功,兩者都是進展神速。

孫向景的學問倒是沒什麼可說的,他向來聰慧過人,幾乎過目不忘,只是自己性子懶散,之前許久都無心努力用功學習,耽誤了自身。這下突然要準備考試,倒也著實努力了些日子,將之前許多含混模糊之處,一一明辨分析,自無遺漏之處。

長生老人一門,從小都是要學許多東西,著實刻苦讀書的。一門之中,一眾道家典籍和先賢之書,都是下過苦功夫的。只是因為之前孫向景身子一直不是太好,師娘又護著他,雖然長生老人和徐方旭也教他讀書明理,卻始終不如惠博文那般被逼著苦讀出來的仔細,許多東西很是含糊,自己也弄不清楚具體意思。有了這些日子的努力,孫向景的學問倒是好了不少。

最令眾人驚訝的,卻還是惠博文的武功。原本他年紀太大,又是童身已失,照理來說修鍊起來要比尋常幼年入門之人慢上不少。可他卻是一路突飛猛進,緊緊一個多月就完成了百日築基的功課,真正邁入了武學的大門。

要只是此,倒也只能說他天賦不錯,赤子之心,一應單純,自然快速。可是自從惠博文入門,開始修行一部真武盪魔劍法以來,卻是叫包括長生老人在內的一應眾人都是驚掉了下巴,直覺得他的天賦心性俱是絕佳,一時又是難以置信,卻是因著他不過兩個月時間,就將尋常人需要一年半載才能入門的劍法了解了一個大概,招式之間也是有模有樣,也是不差。

要是他如那南少林叛徒玄法和尚一般,本身有個十幾年時間的基礎跟腳,加上祖師佩劍引導,修鍊這麼快倒也正常。可是惠博文卻是讀了十幾年的書,莫說拳腳根基,完全就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樣子,絲毫不曾了解過武道。這樣一來,他的進步卻是實在有些誇張,近乎於叫人不可思議的地步。

長生老人對此也是十分關心好奇。畢竟武道修鍊十分嚴謹,容不得絲毫投機取巧。要是一個人練武太慢,很可能是招式或者心法上有些偏差而不自知;而要使練武過快,也很可能是走了自己都沒發現的捷徑,雖然表面上叫人歡喜,實則埋下了各種隱憂,日後的麻煩卻是更多。

可是長生老人召來惠博文一問,卻是發現他的武道一途走得十分穩當,絲毫沒有投機取巧的地方,卻真真是靠著之前太和真人所傳授的一應道經典故來輔助武道進展,用自己學問上的長處來幫助武道快速進展,卻是叫長生老人好一番感嘆,直說別人都是「以武入道」,惠博文卻是「以道衍武」,這等修行方式,卻是要比別人省力不少,正是不虛的事半功倍。

而孫向景的武功,這段時間也是有了長足的進展。自從封神結加身,他的身子也是好轉了許多,近半年來再不曾有舊疾發作的情況,心境也是時刻保持澄明,一時也是進步不小。

所謂「天之道,損有餘而不不足」,正是眾生芻狗,天道公平的一個表現。孫向景自幼患有奇疾,這等疾病遭遇一方面限制了他的活動,另一方面卻也保持了他的赤子之心,叫他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思考自身,更少地沾染了俗世繁華。這樣他身子一旦好轉,進步卻是要比別人快上許多,不似陳風崇等人為俗世種種所牽連困擾,自身進步自然也是很快。

而徐方旭則是一心跟著長生老人學習醫術,而且因著他此番前往南少林頗有收穫,一時也是境界有了一個明顯的提升,長生老人在看他劍術內功都有進步的同時,也是發現心性似乎比之之前圓融,愈發的堅韌成熟,也是叫長生老人欣喜。

一眾弟子之中,其實也就徐方旭的性子最像長生老人。兩人都是一般的慈悲,也是一般的包容,內心又是有著不違背世俗道理的堅持,為著堅持時刻可以做出大犧牲大捨棄。眾人之中,徐方旭地天賦不算最好,武功不算最高,甚至都叫人覺得有些平庸。可就是隱藏在這份平庸之下的堅持和努力,叫長生老人對他十分看好,有意無意間引導他接觸醫術武功之外的東西,又似是有心傾囊相授,將其作為自己的真正傳人。

長生老人一生所學駁雜,可謂天文地理,醫卜星象無一不知,無一不曉,而且俱是精通,遠超尋常眾人。門下諸多弟子,不過只是能繼承老人學識只萬一,學通學精尚且不敢妄言,更罔論全盤接受,消化吸收了。

對於長生老人而言,他的這些知識本事一方面是來自於種種奇遇所得,另一方面也是他沉穩堅持的性格所致。老話說「人到七十古來稀」,長生老人這等耄耋老人還能日日讀書不輟,修行不息,堅持己身,不墮青雲的人物卻是極少。眾人之中,似乎也只有徐方旭能做到這一步,真正的誠於武,誠於心,誠於己,誠於道。

「心誠則靈」卻不是一句假話,中間各種道理要比字面上的意思深刻上不少。老人衣缽傳承,也是早已屬意於徐方旭。只是他早年一直糾結於孫向景的病情,心念不甚通達,故而一直難以對「道」有上更深刻的理解。直到這兩年一來,徐方旭先後得到了長生老人、仁欽桑布上師、太和真人和杏妹的幾番開解,這才放下心結,一時頗有些一飛衝天之勢。

天下的事情,從來都是時勢造就英雄。長生老人他們那一代,正好就是趕上了大宋開國之初,天下動蕩的時候,這才有一輩高人,應劫而生,也是備受逼迫,不得不成就自身,從而來對抗禍亂天地的一干邪魔外道。

如今天下,老輩垂垂,已然開始紛紛離世,卻正又是一波內憂外患到來,國外西有吐蕃西夏,北有遼國,南有大理,國內又有彌勒教大興,一時局勢頗為不順。也是大宋國運在此,哪朝哪代開國之後都是這般,「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國恆亡」,必須要經過這一番洗禮,使無論廟堂還是江湖,都有新一輩頂梁之人成長起來,天下才能再得數十年的安定祥和。

長生老人早年受困於誓言,一直在蘇州不曾離開,也甚少出手,其實早已有了徹底歸隱的心思。只是如今天下大局未定,一眾弟子又是有著諸多困難,他作為師父,自然不能袖手旁觀,只求儘快將事情一一安排妥當,才能安心享受自己的人生。

故而這段時間以來,長生老人一方面是為孫向景鋪平今後的道路,一方面為徐方旭繼承他的衣缽打下基礎,同時還在為陳風崇和清平夫人仔細考慮著想,卻是為一眾弟子都準備了後路,以防不測。

徐方旭心性擺著這裡,又有名師指點,自然不會覺得辛苦,只是一應地按照師父要求,苦讀苦學,又是從其中獲得莫大快樂以及安慰,平復了自從西寧回來之後一直不安的心神,只覺得日日都有精益,時時都有收穫,看著孫向景和惠博文讀書練武,又感受著師父師娘的倍至關懷,一時只覺得責任重大,立誓要守護眼前所擁有的一切。

大宋自開國以來,也是一直重視文人,科考不斷。知道趙禎掌朝的時候,朝廷還是經常舉行科考,選拔人才,將一切可用之人選作「天子門生」,使其為朝廷所用,為百姓做事。

大宋的科考沿襲了李唐的路數,分作「鄉試」、「殿試」和「會試」三考。其中鄉試是為最基礎的一門考核,參考人員除了學識之外,還需要有一應的情況考核以及賢人推舉,一經考中,便是秀才及第,有了功名在身,日後行事卻是要方便上許多。

孫向景和惠博文都是年齡足夠,知識也是達標的,自然可以參加鄉試。至於推舉一塊,長生老人作為太祖年間的進士,自然是有權推舉,而惠博文在蘇州城中的俗家師兄師姐,也是頗有名望,自也有功名在身,只是沒有致仕,故而還能保留一個俗家弟子的身份。

長生老人的身份,自然不會出來推舉兩個小孩兒。否則他一出面,只怕兩個小孩兒無論考成什麼樣子,都是能夠順利被取中,卻是因為他在蘇杭一帶名望實在太盛。此事大宋科舉,還未出現「彌錄滕封」的操作手法,閱卷考官拿到卷子的同時,就知道了考生的性命以及許多信息,自然會有所偏頗。要是長生老人出面,也就起不到鍛煉兩人的作用。

當然,孫向景要是實在不爭氣,考之不中的話,長生老人背後還是會稍微用上一點點力量,也是在掂量他的分量之後,也要將這個方便給他,好為他日後發展做打算。

七月已是金秋,朝廷這一年也恰好舉辦了一次鄉試。就這樣,孫向景和惠博文雙雙在杭州參加了這次鄉試,以期獲取功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