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我從去年辭帝京 第二章 大業有望日

是夜,開封府內,東京汴梁。

汴梁是大宋國都,始建於春秋時期,也是經歷了千百年的風雨至今。太祖得天下後,因著汴梁城位於中原要地,一應交通水洗俱是便利發達,便定都與此,在五代舊宮之上修建了皇城。

汴梁城分作,皇城、內城和外城三塊,皇城是皇室國君所在,處理一應國家大事的地方;內城則是諸多行政機構,包括開封府、御史台、五寺三監甚至太廟所在;至於外城,則是一應京官朝臣所住,也有些漁農商賈百姓。

汴梁外城,龐相宅中,此刻一片熱鬧。

龐吉太師身為當朝宰相,位列「太師、太傅、太保」三師之首,官居一品,參掌樞密院大權,更有一女為仁宗皇帝后妃,身為一國國丈,當朝風頭無兩。①

今日早些時候,龐太師手下一位親信將領私密來見,奉上了一件叫龐太師心花怒放的禮物。龐太師欣喜之餘,更是大開夜宴,邀請了朝中屬他一脈的黨羽,在家中飲宴,一時整個龐相府熱寶非凡。

因著這日是單日,明日不必朝會,眾人不敢駁了龐太師的面子,便也一一應允,備了厚禮,三兩成群前來。只是這宴會之上,眾人雖見龐太師欣喜非常,頻頻舉杯,卻不曾聽說為何,只隱約知道太師得了一件了不得的古物,也不見他拿出來共賞些許。

龐太師今日如此高興,卻真是有著十足的理由。

今日一早,他一位身居樞密院的門生將領前來拜見,神神秘秘,說是有重寶奉於座師。龐太師原本剛從皇城議事歸來,身心俱疲,見這門生行蹤詭秘,有些心煩,又不知他帶來了什麼重寶,隨口叫他速速奉上。

那門生原是外放的將領,因著朝廷的規矩,四處調動之餘得了龐太師的助力,回京進了樞密院,升遷之餘更得了一份安穩,對龐太師感激萬分。眼見龐太師面露不虞,這人也不敢再故弄玄虛,連忙求太師屏退了眾人,自己從袖管里取出了一支錦盒,小心奉於太師。

龐太師見他這般神秘,一時也被他勾住了胃口,接過錦盒便急忙打開,卻見那錦盒中放了一卷破爛綉帛,一時不解。想到這門生斷不敢欺瞞自己,尋自己開心,龐太師也就強壓了心中火氣,小心將那捲看上去一碰就要碎開的綉帛拿出,仔細展開,平鋪在他那七尺有餘的花梨書案之上。

瞟眼一看書案上的綉帛,龐太師的眼神就像被鐵鉤勾住的魚兒一般,再也轉移不開。

只見那綉帛應是上好蠶絲織就,怕是經歷了百餘年的光景,已是發黃破爛,直入紙張一般,早失了綉品應有的細膩柔和。若僅僅是一卷綉品,龐太師府上無多有少,千餘匹也有,一應絲料綉工都遠超面前這份綉帛。若是旁人敢拿了這等破爛來逗龐太師開心,龐太師單是賞他綉錦也能將其活埋。

只是這破爛綉帛之上,被人用極細的筆鋒勾畫了一副地圖,批註了無數細小字句。綉帛雖歷經百年而破敗,那筆墨卻依舊亮黑如新,顯然是用了上好的墨方;而勾畫地圖和批註的筆法,都是俊秀有力,似有刀斧之意,顯然是出自一位金戈鐵馬的將領之手,也算是書法上的一位大家。

龐太師身為一國宰相,總理陰陽,自是識得這綉帛上勾畫的地圖正是大宋中原一帶。再看旁邊批註,龐太師當即覺得心中一震,呼吸都為之暫停片刻,卻是被其中內容震驚。

原來這綉帛本是後梁太祖朱全忠親手繪製,記載了其從唐哀帝李柷手中奪取傳國玉璽的一應過往,並寫明因李氏復辟之心不死,朱全忠自知難以抗衡,於後梁國破前一年著人仿造了一枚傳國玉璽於宮中,自己親自將真玉璽藏在了某處,以求縱是後梁國破,李氏子孫也尋不得傳國玉璽繼承,法統不順,自難持久。

說起這傳國玉璽,市井間一直各色傳言不休,頗有一份神異色彩,卻是百姓人人都知曉的。傳說這玉璽原是始皇帝嬴政所致,以整塊上佳藍田玉雕琢,上有當時丞相李斯親筆以龍、鳥、魚、蛇形狀,鳥篆書寫就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秦二世而亡,子嬰跪捧玉璽獻劉邦於咸陽道左。漢末王莽篡位,向王太后索玉璽而不得,王太后怒擲寶璽於地,令其損去一角,後為王莽以黃金補全。

隨後千餘年間,這枚傳國玉璽就以皇室法統的代表流傳於各朝之中,中間歷經無數風雨,見慣了屍山血海的改朝換代,曾幾度失蹤,又幾度出世,直到前朝李唐之末,朱全忠廢輟哀帝,才將這國之根本把握手中。只是後梁滅國之後,這傳國玉璽也曾現世於後唐皇帝手上,直到後唐滅國,後唐末帝李從珂抱璽自焚之後才再度失蹤。

按照這綉帛上朱全忠的記載,那枚隨著後唐末帝自焚而失蹤的玉璽竟是仿造的,真玉璽被他藏在了某處,地點在這綉帛之中用幾句晦澀難懂的密文標註,只需破解其中意思,加上綉帛上勾畫的地圖便能尋得。

龐太師自然知曉這傳國玉璽的一應歷史,也曾動念尋找過這等國之重器。畢竟自玉璽消失之後,大宋一朝也不曾尋得,只得憑著後周太祖郭威所制的兩枚國璽傳承,法理卻是不順。這傳國玉璽歷經千年,已成了自始皇帝以來,確立國統法理的重器,其意義之重大,卻不是凡人所能染指的。

只是玉璽消失之後,太祖皇帝也曾遍尋天下而不得,後來諸位皇帝雖也有這個心思,卻不再抱有尋獲的希望,只當這寶璽與李從珂一通毀在了大火之中。如今龐太師得到的這卷綉帛,卻是指出了真正傳國玉璽的所在,卻叫他不住心驚,又有萬千念頭生滅。

龐太師看著綉帛許久,這才強自壓制心神,深吸一口氣,緩緩抬起頭來,看著面前那位獻寶的門人,沉聲問道:「這東西,你看過么?」

那門生一頭汗水,跪地說道:「稟太師,小人曾看過些許,卻不解其意,諒是小人行伍出身,大字不識,只念其乃是古物寶貝,拿來求太師慧眼分辨。」

龐太師又盯著這人許久,見其面色如常,也暗贊一聲「還算穩重」,開口說道:「這便是了。此物似是後唐遺留,當時記載某種古物所在的。你既不知,獻寶也是有功。樞密院恰逢有缺,我會於皇上商議的。」

那門生聽了,當即心下一喜,磕頭如搗蒜一邊,叩謝太師提攜大恩,隨後也就告退了。

龐太師初見這綉帛之時,卻也曾起了殺人滅口的心思。只是一者這門生是自己一手提拔,也知道他的人品秉性,自知他是一心忠於自己,獻寶也是好意交換仕途;再者這人城府頗深,也是官場上絕佳的厚黑之人,此番獻寶,怕是也備了後手,自己也不好冒險將其誅殺;三者這世上之事,兩人間的秘密卻總是制衡雙方的,這人縱是有異心,量他也不敢將這等要緊之事隨便說出,只消給夠了他好處,今後大家便更是同舟共濟,卻不需殺戮髒了手。

考慮周詳,打發那門生去了之後,龐太師又是心中一陣慌亂,饒是他三師之首的身份,一國太師的地位,面對這等國之重寶,卻依舊失了些往日的鎮定分寸。好在他內心足夠強大,不一會兒也就想通了過來,將這事兒仔細打算了一番,又著下人私密請了身邊最信得過的客卿過來,請這位文史大家一看這綉帛。

那客卿是個六七十歲的老先生,鬚髮皆白,臉頰上滿是刀砍一般的皺紋,走路都需要下人攙扶。這人見了綉帛,也是嚇得一口氣喘不上來,龐太師早有準備,命人奉上藥湯給先生順氣,才使其勉強鎮靜些許,又仔細察看。

許久之後,這位老先生緩緩起身,告訴龐太師此綉帛的確是朱全忠的親筆,一應年份也是對的,只是其中那幾句隱語十分晦澀,自己也難以解讀。

龐太師當下大喜過望,遣人將老先生送回,自己直看著那綉帛許久,想尋出傳國玉璽所在的些許端倪,卻始終不得,空耗了半日光景。

不過得了這等寶物,龐太師還是欣喜非常,準備了一場大宴。非是他淺薄存不住事情,而是他也想借著這次宴會試探下眾人的心思,畢竟尋找傳國玉璽這事兒靠他自己難以實現,卻需要些貼心穩重的人物;再者這傳國玉璽一旦找到,無論這江山姓趙還是姓龐,總得有能人幫襯些許。

龐太師的酒宴,眾人自然給足了面子。一應的奉禮不說,更有幾位知曉龐太師喜好的,千辛萬苦尋來了宴中助興的清客雅士,一時這宴中也是熱鬧非凡。

※※※

①史無龐吉此人,只取《三俠五義》人物形象,不影射任何人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