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會失去控制了?難道真的像馬修說的一樣,其實這一切從頭到尾都是他自己在操縱的,惡魔不是馬修,而是他自己?
雨果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不要因為這個可能的事實而陷入恐慌,他必須要理清思路,尋找到控制的方法,否則他就是惡魔,不管這個惡魔的人格到底是不是馬修。
腦海里一片亂糟糟的,雨果根本無法尋找到一個清晰的思路,只有一片一片的思緒片段,雜亂無章,從最近「死囚漫步」劇組的事,到蘭開斯特兒時在藍切斯的回憶,再到他自己小時候和樂隊成員在學校操場上排練的畫面,無數個片段充斥在腦袋裡,讓雨果覺得自己的腦袋就要炸裂開來了。
但這一次雨果沒有因為暴躁而失去了自己的冷靜,他閉上了雙眼,讓自己在黑暗之中逐漸適應下來,雖然周邊馬修母親的哭聲依舊在不斷循環著,但他卻回想起了剛才亞當的背影,過去的回憶模糊卻清晰地讓雨果安靜了下來,所有煩躁就在黑暗之中緩緩沉澱下來。
雨果想起了一部電影,「致命ID(Identity)」,這部電影就是講述人格分裂的,電影把人格分裂無限放大,讓每一個人格都成為了獨立的個體,然後互相廝殺,最終只有一個主體人格留下。
其實從精神分析學派來看,多重人格的實質是心理過程的分離,往往是自我認同、性格狀態、思想認知出現較大差別的性格逐漸分離開來成為獨立個體,簡單來說,就是天使和魔鬼的區別。
其實多重人格就是一個人格的不同面,善良和邪惡、溫順和暴躁、妥協和叛逆,當這些不同人格從兒童時期開始接受外界的刺激,遇到了一個觸發點之後,逐漸分裂開來,最終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人格。
當然,這不是絕對,有些多重人格的情況,也會出現人格之間相似的情況。這需要因人而異。
但從本質上來說,可以理解為,多重人格就是從一個人格基礎上分裂出不同的特性。就好像一個成年人,都不能純粹地定義他的性格,他有善良的一面,自然也有邪惡的一面;有溫順的一面,也有暴躁的一面。大部分人都是多種性格的綜合體,然後根據不同人顯示出更多某種性格的特性。
所以人們總說,每個人都是天使和魔鬼的結合體,只是大部分人都能夠控制住魔鬼,不讓自己的行為準則超出道德法規的束縛。如果專業一些,這又需要講解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
不過,雨果對心理學的了解並不多,他只是突然意識到,馬修說的很有可能就是事實,馬修的人格其實就是雨果內心深處的黑暗面,被表演鑽研過程無限放大,然後獨立了起來,繼而形成了馬修這個人格,最終導致了失控。而本質來說,馬修就是雨果的一部分。
這讓雨果想起了凱瑟琳-赫本之前對他說的表演觀點。
演員在鑽研表演過程中,他必須對角色有足夠的理解和認知,但這個所謂的「理解和認知」都是基於演員自己的立場,而不是真實人物的想法。
簡單來說,雨果沒有殺過人,他永遠都不會知道殺過人是一種什麼滋味,即使他「殺過人」,但每一個殺人兇手在作案之後的心理狀態也不同,有的人會內疚,有的人會恐慌,有的人則沒有任何感覺。那麼,雨果第一不知道馬修殺人時的感覺,第二不知道馬修殺人之後的心理狀態,第三不知道馬修選擇殺人之前的心理經歷。
就好像凱瑟琳-赫本所說,演員是不可能經歷所有角色的情況的,因為演員只是單純的一個人,他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可是演員所飾演的角色卻有無限豐富的人生。這是沒有辦法等同的。
所以,演員在對角色做出的理解和認知,始終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自己的知識構建起來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演員對角色進行演繹時可以稱之為表演,也可以稱之為是從自己人格之中挖掘出與角色相似的一面,然後按照自己的人生經歷、思想理解去進行演繹。
飾演真實人物是如此,飾演虛擬人物更是如此。
2012年的「林肯(Lin)」里,丹尼爾-戴-劉易斯奉獻了令人拍案叫絕的精彩演技,這讓他第三次問鼎奧斯卡小金人,成為影史上唯一一個三奪影帝的演員。
丹尼爾-戴-劉易斯飾演林肯,他不可能真的理解林肯在做決定時的艱難和掙扎,因為他沒有經歷過那個時期,他沒有經歷過解放奴隸、南北對抗的煎熬,他的成長氛圍和人生經歷更是和林肯有著十萬八千里的差距。
丹尼爾只能從歷史資料中了解到隻言片語,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知識,去構建那個時代背景,然後思考自己在那個位置時的感受和煎熬,用自己的角度來對林肯進行解讀。所以,丹尼爾是在飾演歷史上真實的林肯,但同時也是在呈現出他人格之中類似於林肯的那一面,或者說是用他的思想去構建一個「他所認為的林肯」。
羅伯特-德尼羅在「計程車司機(Taxi.Driver)」里飾演特拉維斯被認為是影史上著名的經典人物之一,也將方法派演技推向了巔峰。
為了飾演特拉維斯,羅伯特專門去體驗了計程車司機兩個月時間,他真實地在紐約大街小巷載客,以計程車司機的角度去觀察這個時代。特拉維斯是一個虛擬人物,羅伯特對特拉維斯的演繹其實就是他在這兩個月經歷之中的見聞沉澱下來的,然後結合羅伯特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構建出特拉維斯這個虛擬人物。
羅伯特是根據自己的經歷以及自我認識,來揣摩特拉維斯的心態、想法、行為。最終呈現出來的特拉斯維是只屬於羅伯特的角色,獨一無二的存在。
同樣的特拉維斯由阿爾-帕西諾或者達斯汀-霍夫曼來演,肯定又是另外一番形象,外表差異固然是一部分,最重要的是演員對角色的理解,演員自身的經歷、經驗和思想都會導致角色個性、形象的偏差。
可以這樣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表演,可以說是表演一個角色,但也可以說是表演自己人格之中與角色最接近的部分。歸根結底,其實表演還是從演員自己出發,割裂了演員本身情況的表演根本就不能稱之為表演。
就比如說雨果剛剛開始學習演技時,只是單純的模仿。他可以模仿許多演員的不同表演,但這些表演都缺乏了神韻,因為他無法捕捉到演員在表演時的心理狀態——他不是那個演員,所以,雨果必須從模仿之中摸索出屬於自己的東西,適合自己的東西。
所以說,「表演」這件事本身就具備了演員的個人特色,即使只是花瓶角色,也不例外,就好像梅根-福克斯和羅茜-漢丁頓-惠特莉(Rosie.Huntington-Whiteley)在「變形金剛」里同樣擔任花瓶作用,但兩個人呈現出來的效果卻有不小差別。重點只是在於,演員在融入個人特色之後,他用什麼方式來表現和表達。前半部分是方法派演技,後半部分則是表現派演技。
比如說「辛德勒的名單」里阿蒙-戈斯的思想掙扎,每個演員的側重點必然不同,有人側重於肢體語言來展現,有人則側重於台詞的講述和表達,而雨果則是側重於眼神,那種由內而外迸發出來的氣勢賦予了阿蒙靈魂。這就是表達方式的區別,沒有正確答案,只有適合自己的答案。
歸根結底,阿蒙-戈斯就是雨果對那段歷史的認識,是雨果根據那些倖存者們的口述進行勾勒,結合自己的理解,在腦海里構建出阿蒙-戈斯這個角色。可以說,這個角色也是雨果的一部分,就是一個「二戰背景之下相信納粹言論」的雨果,雨果將個性之中最為冷酷、最為殘忍的一面顯現了出來,於是迸發了駭人的力量。
雨果所構建的馬修-龐斯萊,其實不是真實的埃爾默-帕特里克-索尼爾,也不是蒂姆-羅賓斯在劇本里構建的馬修-龐斯萊,而是以雨果的思想、雨果的經歷、雨果的理解構建起來的馬修-龐斯萊。
從本質上來說,馬修就是雨果人格中的一部分,那屬於黑暗、屬於怯弱、屬於暴戾的一面,然後被雨果結合劇本、結合角色、結合故事,塑造了起來,進而發展出一個完整的人格。
只是,雨果一直都沒有領悟到這一點:角色和演員是不可分割的。雨果一直把角色當做一個獨立人格來培養,以前取得了成功,但是在飾演無名氏時,雨果卻逐漸隱約地意識到了,角色和演員之間的模糊界限,角色不可能是憑空誕生的,每一個角色都與演員自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完全割裂的角色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挖掘出自己個性之中從來不存在的東西也是不可能的。
憑空構建一個事物,那是科學家的工作,不是演員的。科學家們可以憑空想像出火箭、飛機、電話這些不可思議的東西,但演員卻不能憑空創造,因為這不合理。
就好像當喬治-盧卡斯在構思外星人形象的時候,他勢必還是要符合「人體規則」,因為喬治本身是一個人類,不是真正的外星人,他也沒有見過外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