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第一周,北美電影市場迎來了一次火爆對決,「生死時速」、「鄉巴佬征服紐約」和「天兵總動員」三部電影同期上映,雖然三部電影都是四千五百萬美元以下的「小成本投資」,都不具備橫掃千軍的強者風範,但激烈的競爭還是點燃了1994年暑期檔的第一次高潮。
除了這三部新電影之外,上周上映的「摩登原始人」和「比佛利警探3」,再上周上映的「賭俠馬華力」也都依舊具備強勁的票房拉動力,這都足以讓本周的北美電影市場進入白熱化的對決。
在首映式結束之後,「生死時速」輕而易舉地以黑馬姿態橫空出世,震動了整個北美地區的電影市場,不僅將首映式的話題性推向了巔峰,同時也將這部不被看好的動作電影一步步推向了經典位置。這種強勢順勢延續到了周末全美公映之後,第二批影評火熱出爐,「生死時速」再次以絕對優勢領跑,毫無懸念地擊敗兩位強大的競爭對手。
出人意料的是,居然有四家專業影評雜誌給出了滿分的評價,甚至比「洛杉磯時報」還要大方慷慨,其中還包括了「芝加哥太陽報」和「好萊塢報道」這兩家權威媒體!
頂尖影評人羅傑-埃伯特在「芝加哥太陽報」的影評專欄如此評價到,「我們曾經見識過類似的題材——而且很多很多,但很少能夠表現如此出色,也很少能夠表現出如此高能量,並且將這種高姿態從頭維持到底,罕見,罕見!」
雖然羅傑沒有正面表示讚賞,但從影評的語句之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推崇了,滿分一百分的評價也證明了這一點,而在推薦一欄之中,羅傑表示,如果「終結者2」是三顆星的話,那麼「生死時速」則是四顆星。
毫無疑問,羅傑對「生死時速」的好感是全方位的,甚至超越了無數人心中奉為經典的「終結者2」。
「美國周刊」也是百分俱樂部中的一員,他們如此評論到,「這部電影看起來就像是經典的動作電影——比如說『虎膽龍威』,但它卻用更加出色的技巧將動作電影里一切元素融合在一起,這就像是一個刺激和剋制、高潮和幽默的完美混合物,即使離開了電影院,大腦里也依舊無法從電影里走出來,那種持續不斷的快感至今連綿不絕!」
雖然說「美國周刊」也被認為是「親雨果派」的一員,而且他們主要報道也是以八卦為主,但不可否認,他們的電影評論還是受到了許多讀者的歡迎。這一次,他們的評論顯然比「洛杉磯時報」要大膽了許多,同時也將「生死時速」拿來與另外一部經典動作電影「虎膽龍威」拿來做比較,並且和羅傑一樣認為依舊是「生死時速」勝,這絕對是難得的景象。
一向走專業、高冷、嘲諷路線的「紐約客」這一次也對「生死時速」刮目相看,不僅給出了一百分的滿分,而且還在評論說到,「結果很明顯,而且毋庸置疑,這是1953年亨利-喬治-克魯佐執導的『恐懼的代價』(Le.Salaire.De.La.Peur)以來,半個世紀里最出色的車輛動作電影!」
「紐約客」的立足點就更高了,要知道,「恐懼的代價」可是國際影壇最著名的動作電影之一,在當年國際電影節還不會互相排斥的年代,這部作品先後斬獲了柏林和戛納兩個電影節的最高獎項,被譽為是五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法國電影之一。而「紐約客」現在將「生死時速」拿來和「恐懼的代價」做比較,絕對稱得上是至高讚譽。
最後一個百分評價來自於「好萊塢報道」,「德-邦特和他的團隊已經把視覺上的刺激和衝擊推向了極致,但卻又難以置信的合理和融洽,並且將這種刺激延續了下來。一部偉大的電影!」
「好萊塢報道」在整個北美電影界的影響力可謂是獨步天下,他們的態度也可以看出目前整個好萊塢對於「生死時速」的態度。
此時此刻,如果有人再去翻閱之前大家對「生死時速」的預測,絕對會跌破眼鏡,就好像之前「紐約時報」將雨果選擇「低俗小說」稱之為「愚蠢」一樣,「生死時速」籌拍階段面臨的輿論狂潮也毫不遜色,甚至比「低俗小說」的待遇還更加糟糕——因為簡-德-邦特的影響力、知名度、實力等全面比不上昆汀-塔倫蒂諾。
準確來說,就在「生死時速」上映三周之前也沒有人可以預料到這樣的情況,幾乎所有人都在唱衰這部電影,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這部電影,就連二十世紀福克斯自己都自信心不足。
但結果,「生死時速」上映首周就迎來了讚譽狂潮,如此劇烈的反差實在是讓人無法將脫臼的下巴扳回來,只能是目瞪口呆地走進電影院,然後目瞪口呆地離開電影院,最後再目瞪口呆地翻開報紙……下巴估計是要回不來了。
好萊塢電影行業另外一本權威雜誌「綜藝」雖然沒有給出一百分,但還是給出了九十分的高分,「這是一個最為美妙的情況:第一次導演的簡-德-邦特碰到了優秀的演員將一個出色的創意完美地執行到位,呈現出一部精彩絕倫的成品!」
一直與雨果不對付的「滾石」——事實上他們除了「辛德勒的名單」之外,就沒有給雨果過好臉色,從電影到樂隊,都是如此,但這一次破天荒地給出了八十八分,繼「辛德勒的名單」之後連續兩次為雨果點贊,著實是讓人跌破眼鏡。
「如果你想要尋找一部完美的動作電影,試試『生死時速』吧,這是一部懸念、刺激和樂趣參雜的混合物,讓人體驗一次難忘的失控過山車之旅!」
而來自英國的「帝國」雜誌則如此評價到,「只有很少很少一部分電影能夠像『生死時速』那樣,利用如此凌厲而快速的剪輯將電影呈現出來,並且將那種刺激感保持長達兩個小時!」八十分的評價也依舊可以看出他們的讚賞。
當然,爆米花動作電影想要獲得萬眾一致的好評這就是不可能的事,「紐約郵報」在面臨票房賭局的情況下,自然不可能對電影大加讚賞,「這就好像將拉夫-卡拉門登(Ralph.Kramden)幻想生活之中最糟糕的一天經過包裝、打磨、美化之後搬上大屏幕,變成了主角們最美好的一天。」
拉夫-卡拉門登是來自於1955年到1956年播出的劇集「蜜月期(The.Honeymooners)」里的一個人物,他是一個紐約的巴士司機,整天喜歡做白日夢,因此而鬧出了不少笑話。
顯然,「紐約郵報」用這種方式諷刺「生死時速」里將巴士作為故事載體的爛俗、無聊把戲,他們對這部電影根本就不感冒。而僅僅只有四十五分的評價更是可以清楚地看到科林-邁勒對這一次賭局的看重了。
而「今日美國」似乎也對此表示認同,「在這種類型的電影里,時間就是一切,而所有第一次見面的人似乎都能夠拋棄權利、階級、偏見合作到一起,著實有趣。」這種反諷的語氣搭配他們六十分的評價,就不難看出他們對這部電影的態度了。
「今日美國」看來對雨果充滿了無限的怨氣,從「聞香識女人」開始一直到「辛德勒的名單」,幾乎就沒有給雨果好臉色過,這一次也不例外。不過,他們還是給出了六十分,只好邁過了及格線門檻,看來還沒有糟糕到谷底。
即使如此,「生死時速」的整體評價還是以好評居多,而且八十分以上的高分隨處可見,「捲軸瀏覽」認為,「簡-德-邦特將一個可能無聊俗套的故事變得驚險刺激、精彩連連」;而「電視導視」則評論說,「德-邦特的導演處女作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他完成了一部絕對扣人心弦的動作電影」。
兩家媒體都紛紛給出了八十八分的評價。
一共十九家媒體送上了評論,最終將「生死時速」的媒體綜評定格在了八十一分,這對於一部動作電影來說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完美答卷,如果做一個橫向比較就知道了,「終結者2」當年的媒體綜評僅僅只有六十八分,而顯然,「生死時速」整整高了一個水平檔次。
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動作電影一樣是可以贏得影評人們喜愛的,正如「洛杉磯時報」所說,動作電影不僅僅是專門拍給男性觀眾看的,同時應該是給所有觀眾看的,簡單粗暴的流水線產品只會讓動作電影市場逐漸失去活力,只有出現更多像「生死時速」這樣的作品,動作電影才能夠繼續延續下去。
毫無疑問,「生死時速」就是一個絕佳範本,它在首映式上贏得了觀眾的喜愛,隨後又贏得了影評人們的一致讚譽,這讓人們意識到,爆米花商業電影也可以是口碑與票房齊頭並進,而且這樣的作品具有更加廣泛的觀眾市場!從首映周末結束之後的影院評分來看,「A」的打分也證明了首映式的歡呼並不僅僅是偶然,這部電影在全面公映之後,依舊經受住了觀眾的考驗。
在這樣的情況下,幾乎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到了「生死時速」的票房表現上,這部作品儼然已經成為了六月第一周的話題熱點,甚至成為了1994年暑期檔以來的話題巔峰,那麼在票房上又是否能夠爆發出與之匹配的驚人數據呢?
「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