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作為美國輿論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之一,他們關注的焦點顯然更加符合普通民眾的取向,他們以「叛逆敗類亦或者是個性英雄」對這次事件進行了報道。
「雨果-蘭開斯特在醫院義正言辭地拒絕了記者的採訪,甚至不惜用犀利的言辭與記者發生了劇烈的衝突,從而引爆了這一次媒體與蘭開斯特之間的攻防戰,那麼他到底是叛逆敗類亦或者是個性英雄呢?這個問題顯然在不同的媒體、不同的受眾之中將會有不同的答案。」
從卷首語之中就可以看出,「紐約時報」這一次打算全面進行分析,事實也是如此,他們用了整整一個版面製作了專題,對整個事件進行了剖析報道,如此待遇絕對堪稱雨果的演藝生涯首次,也可以看出「紐約時報」維護雨果的堅定決心。
「回顧蘭開斯特在1992年以前的行為,有讓人亮眼的瞬間,比如說『死亡詩社』之前的腳踏實地和出眾天賦,比如說耶魯大學古典文學的學士學位;同樣也有讓人扼腕的時刻,比如說飆車導致車禍住院,比如說酗酒、吸毒問題層出不窮,特別是在1991年,所有人見證了蘭開斯特的墜落,就如同瑞弗-菲尼克斯、詹姆斯-迪恩令人扼腕的離開一般,讓人幾乎以為又有一名天才要宛若流星一般快速墜落。
這也是至今人們都對蘭開斯特缺乏信心的原因。
可是,回顧蘭開斯特過去兩年的行為,卻充滿了讓人堅定信念的瞬間,電影事業的節節攀升,遠離毒品和酒精的毒害,帶領樂隊榮耀至死橫空出世,正義、溫和、陽光、紳士的言行舉止……所有一切無疑都是巨大的轉變,我們又親眼見證了蘭開斯特走向輝煌的歷程。
但是在蘭開斯特的骨子裡始終都帶著屬於自己的個性,用負面觀點進行解讀,那就是桀驁不馴;可是用正面觀點進行解釋,卻是自我堅持,這才是屬於蘭開斯特的真實面貌,有原則、不輕易妥協、有年輕、有氣勢,但卻不冒進、不尖銳、不暴躁。
從邁克爾-傑克遜事件之中『女巫審判』的雷霆一擊,到榮耀至死音樂之中源源不斷的正面能量;從『辛德勒的名單』里搏命的演出,到對格萊美頒獎典禮的堅持,雨果的個性在主流眼光看來就是叛逆,但是在歷史長河裡看來卻是真理。
這一次的事件也是如此,蘭開斯特在自己受傷進入醫院接受檢查的情況下,他沒有因為記者對自己隱私的破壞而失去控制,要知道他剛剛經歷了一場失控的爆炸,依舊沒有完全排除生命危險;但他卻因為記者的喧鬧可能造成對病人的騷擾而大發雷霆,甚至不惜與所有記者進行對抗。
面對這樣的蘭開斯特,新聞媒體能做什麼?污衊他,抹黑他,轉移焦點,轉嫁怒火……這無疑是新聞媒體又一次恥辱的瞬間,也許沒有女巫審判那麼糟糕,但卻比女巫審判更加可怕,因為媒體正在一步一步喪失自己的原則,他們為了利益而喪失了自己的原則,與蘭開斯特一貫以來的堅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蘭開斯特到底是叛逆敗類還是個性英雄,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答案,不是隨意聽信媒體的言論,而是用自己的雙眼做出正確的判斷!」
雖然「紐約時報」在報道之中並沒有給出一個直接的答案,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們正在用這種方式將雨果的民眾聲望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
既然民眾一直缺乏對雨果的信心,每一次有負面新聞出現時,人們的腦海都會浮現「故態復萌」的暗示;那麼「紐約時報」這次就一次性根除,它要讓人們真正意識到過去兩年時間裡雨果的改變,更重要的是,雨果現在作為一名輿論領袖對於整個社會的重要影響力。
「紐約時報」的論點有著龐大的論據給予支持,特別是從去年年末開始,雨果和記者的每一次交鋒都是如此清晰,大家都看在眼裡,所以民眾做出選擇也就不是那麼困難了。
當然,也許這一次醫院事件還不夠直接不夠給力,沒有辦法一步到位,但「紐約時報」已經做出了鋪墊,只要再有一個催化劑,雨果的公眾形象就會發生真正的扭轉,光明的未來就可以期待了。
「洛杉磯時報」和「紐約時報」不愧是目前美國影響力最大的媒體之一,雙方都有些相似的思路。「紐約時報」的想法其實「洛杉磯時報」之前就開始了,尼古拉斯-麥克倫那篇關於「生死時速」票房能否突破一億美元的文章,就是一個信號,意味著「洛杉磯時報」也正在努力扭轉雨果在公眾、在媒體心中的負面形象。
量變引起質變,雨果過去兩年時間的累積已經有了足夠的分量,現在「洛杉磯時報」和「紐約時報」就是在進一步推動量變,期待催化劑到來時,能夠一口氣完成質變。
這一次的事件,「洛杉磯時報」關注的視角沒有站在「紐約時報」那樣的高度,他們將焦點鎖定在了格萊美上,以此為切入點進行了報道。
「榮耀至死錯過了一生唯一的一次機會,唯一的一次獲得格萊美年度最佳新人的機會,但這不是榮耀至死的遺憾,而是格萊美的遺憾,就好像當初格萊美錯過了涅槃樂隊一般,這一次格萊美又錯過了榮耀至死。顯然,格萊美正在愚蠢地錯過整個搖滾翻天覆地的過程。
站在歷史的高度,這勢必將會成為格萊美漫長歷史中最為致命的一塊缺陷:當人們回憶起九十年代搖滾重新復甦的經典年代時,人們赫然會發現,在搖滾全面復興的潮流之中,沒有屬於格萊美的位置。這對於自詡為全球最權威音樂頒獎典禮的格萊美來說,是她的損失。
榮耀至死沒有必要遺憾,他們也不會遺憾,當他們拒絕出席頒獎典禮的那一刻開始,第三十六屆格萊美就和他們沒有關係了,提名與否無關緊要,得獎與否也無關緊要,這從來就不再榮耀至死的行程清單里。
所以,雨果-蘭開斯特不會因為一個小小的年度最佳新人獎而失去自己的節奏,他甚至不會因為一次爆炸的意外而暴跳如雷,但是他卻因為記者們的喧嘩而大聲訓斥,這才是最真實的蘭開斯特:他痛恨記者。
這並不是一個很難的課題,回想一下記者是如何對待雨果的,就可以知道這些待遇都是記者自找的。遠的不說,單說這一次事件,當記者們因為急於採訪雨果而失去分寸,導致了醫院混亂時,他們選擇了將責任推卸到了雨果身上,甚至沒有提到雨果是因為什麼原因而進入醫院的,也沒有提到他們在醫院到底製造了多少雜訊,更沒有提到雨果的退讓和容忍,只是提到了雨果的糟糕脾氣。
面對這樣的記者,雨果很難露出笑容。這樣看來,雨果的確是有著糟糕的脾氣。
當所有人都在質疑雨果的脾氣時,卻沒有人注意到雨果是為了電影搏命演出而受傷入院的;當所有人都在討論雨果錯過格萊美而悲痛欲絕時,卻沒有人注意到雨果正在全心全意投入電影的演出,只希望奉獻出一部更加精彩的作品;當所有人都在討論雨果的新作品有多麼糟糕多麼不值得期待時,卻沒有人注意到雨果為這部電影投入了多少心血,還有整個劇組團隊都在為拍攝一部作品而付出努力。
即使『生死時速』是一部爛片,我們也應該向辛苦工作的劇組表達敬意,這是他們的心血,哪怕我們咒罵它,我們痛恨它,我們鄙視它,但我們也不能無視它。這不僅是電影行業需要得到的重視,也是社會裡每一份工作都應該得到的重視。
更何況,『生死時速』的成品質量到底如何,我們誰也沒有辦法預測,因為我們不是製片人也不是導演更不是演員,我們只能等待,等待電影上映之後再做判斷。至於電影的票房,則交給北美市場交出答卷。」
「洛杉磯時報」這篇報道依舊是出自尼古拉斯之手,可以看得出來他的一貫風格,獨特的視角然後以小見大,他用一個全新的角度對整個醫院事件進行了解讀,然後直接反駁了「芝加哥論壇報」的荒謬言論,進而對「紐約郵報」、「國家詢問報」進行了鄙視。
從這一點來看,「洛杉磯時報」確實是比「美國周刊」高端,當然,尼古拉斯比詹姆斯-拉特也是出色一截。
另外「洛杉磯時報」還對約瑟夫進行了採訪,雙重作用之下,尼古拉斯的這篇報道也發揮了難以想像的威力。
先有「美國周刊」,後有「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媒體力量對比的巨大差異,這次事件很快就分出了勝負,「紐約郵報」的髒水依舊沒有能夠達到目的,反而是讓雨果接著這次時間聲望再次上揚,而因為「女巫審判」而重傷未愈的「紐約郵報」又再次遭受打擊,這對於他們來說顯然不是一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