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東山再起 第489章 滿分佳作

十三家專業媒體在首映式結束之後,就第一時間撰寫了電影評論,這絕對可以稱得上是萬眾矚目!要知道目前北美的電影專業雜誌也就四十家左右。當然,除了這些專業電影媒體之外,其他綜合媒體的報道就更多了,只是他們不會著急在首映式結束之後就撰寫影評,而會在首映周末或者第二周周末之後再撰寫影評,讓觀眾們能夠有更多的緩衝時間。

「辛德勒的名單」首映式之後就迎來了十三家專業媒體的評論狂潮,可以看得出來專業影評人們在觀影之後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抒發自己內心對這部電影的看法,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電影上映之前看戲之人數不勝數的事實。

評論雖多,但內容如何呢?是褒是貶,是成功是失敗,是正面是負面……

在第一批十三家媒體的評論之中,任職於「芝加哥太陽報」的羅傑-埃伯特出人意料地率先表達了自己對於電影的觀點,不是「洛杉磯時報」或者「紐約時報」,不是「好萊塢報道」或者「綜藝」,居然是「芝加哥太陽報」,這確實十分意外。

雖然說「芝加哥太陽報」不是電影業界四大媒體之一,但羅傑作為影評人卻在業界擁有頂尖水準,即使是影評人同行彼此之間也對羅傑頗有口碑,換而言之就是權威!作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普利策批評獎的電影影評人,他的電影評論在全球被超過兩百家報紙發表,甚至還擁有了自己的影評節目,可以說,他的影響力是行業之內頂尖的存在,很少人能夠匹敵。

羅傑之所以擁有如此高的權威性,就是因為他的審美標準,他將自己評論電影的方式描述為「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他讓自己作為電影的觀眾來評論電影,因此總是考慮電影的總體價值,包括藝術價值、商業價值、觀賞價值等等,換而言之,他不會一味追捧藝術電影而貶低商業電影,但也不會過於重視技術性而忽略娛樂性。

一般來說,他將高品質的電影賦予四顆星,最差的電影他也會半顆星,除非這部電影「毫無藝術性」或者「道德上令人厭惡」才會給予零顆星。

羅傑在二十一世紀曾經有過這樣一番言論,十分生動地描繪了他的影評標準,「當你問我『地獄男爵(Hellboy)』是否出色時,我的回答是,在一分到四分之間評分的話,如果『超人(Superman)』是四分的話,那麼『地獄男爵』可以打三分,而『懲罰者(The.Punisher)』為兩分。」

另外,羅傑還堅持如果不看評論,只看他的評分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他的評分和評論會十分不相配。比如說「曼森家族(The.Manson.Family)」,他給了電影三顆星,因為電影達到了當初拍攝的目的,但他卻不會推薦這部電影,因為這不是一部值得觀眾走進電影院觀看的作品。

羅傑的這種評論風格讓他在競爭激烈的影評行業贏得了一席之地,而他的權威性也得到了諸多觀眾的認可。這一次,羅傑就在第一時間對「辛德勒的名單」給出了自己的評論,對於這部電影,羅傑給出了四顆星評價,如果按照百分制來評判,他則給出了一百分,而推薦指數也是滿分四顆星,毫無疑問,羅傑將所有的讚美之詞都送給了「辛德勒的名單」!

「如果奧斯卡-辛德勒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為自己信念而戰鬥的英雄人物,那要理解他這個人,一定會更容易一些。但事實上,他是個帶有缺陷的人,酗酒、賭博、玩弄感情、貪婪、奢華,於是,這令他的人生成了一個謎。

二戰開始時,他看準了其中的機會,來到了納粹佔領下的克拉科夫開設工廠,以極其低廉的工資僱傭猶太人為自己工作,他的目標是成為百萬富翁。戰爭快結束時,他卻冒著生命危險,犧牲個人財富以拯救那些猶太人;他欺騙納粹長達數月,設立了一家子虛烏有的軍工廠。

他為什麼會轉變?究竟發生了什麼,令他從加害別人的人變成了人道主義者?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根本就沒有試圖去回答這個問題,這一點必須歸功於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因為,任何一個答案都有可能太過簡單,對於辛德勒的一生來說,那都會是一種侮辱。

大屠殺是一個巨大的邪惡引擎,在種族主義和狂熱情緒的推動下瘋狂運轉。但辛德勒卻在屬於自己的那個小角落裡,憑藉智慧戰勝了它,不過,他看似本來就沒有什麼計畫,純粹憑著衝動隨性而為,甚至是他自己都沒法完全弄清楚這些。這是斯皮爾伯格目前為止最優秀的一部作品,他還原了大屠殺的真相、辛德勒所造就的奇蹟。在此過程中,他並沒有藉助那些簡單的敘事方式。

本片時長一百八十四分鐘,和所有偉大的電影作品一樣,它看上去還是顯得太短了。

影片一開始,連姆-尼森飾演的辛德勒就登場了,他身高馬大,給人不怒自威的感覺;他穿著考究,經常流連夜場,為納粹軍官以及他們身邊的女孩子購買魚子醬、象兵就,他還喜歡和高級軍官們合影。他驕傲地在衣服上別了納粹黨徽。他在黑市上也吃得很開,能搞到尼龍、香煙和白蘭地。當局樂於幫他開設工廠,製造用語軍隊炊事班的廚具。他也很樂於僱傭猶太人,以為內他們的工資低于波蘭人,這樣,他就能大發橫財了。

辛德勒的天才在於賄賂、謀劃、欺騙。他對經營工廠一無所知,於是找到了猶太人會計由本-金斯利飾演的伊薩克-斯泰恩來負責這一塊。斯泰恩在克拉科夫走街串巷,為辛德勒的工廠雇猶太公認。因為這是家收到保護的軍工企業,如果能夠在那裡工作,就能夠保住性命。

辛德勒和斯泰恩之間的關係,斯皮爾伯格處理得十分細膩,戰爭剛開始時,辛德勒一心只想賺錢,而影評結束時,他一心只想救『他的』猶太人。我們知道斯泰恩很清楚這裡面的事情,但卻從沒有在影片中看到兩人談論此事的畫面;這或許是因為當時的情況下,大聲交談某些事可能會召開殺身之禍。

這種細膩正是斯皮爾伯格貫穿全片的力量所在。本片劇本由斯蒂文-澤里安根據托馬斯-肯尼利的小說改編而來,它絲毫沒有正劇的做作,相反,斯皮爾伯格選擇了一系列的事件,清楚無誤地呈現出來,不存在刻意操弄情緒的問題。看到這些時間,我們也就理解了辛德勒以及他的計畫有多麼的隱秘了。

他也以一種生動、恐怖的方式將大屠殺呈現在了我們面前。電影之中那位名由雨果-蘭開斯特飾演的阿蒙-戈斯納粹軍官,堪稱是研究邪惡的愚蠢最好的案例。他站在自己別墅的煙台上,俯瞰集中營,隨意射殺猶太人只為練習槍法。而辛德勒能夠說服他放棄這個習慣,靠的是迎合他的虛榮心,這事辛德勒做的是如此明顯,幾乎就像是在侮辱他一樣。

戈斯屬於那種脆弱的虛偽者,竭力維護某個理想,但卻又將自己排除在外;一方面他宣揚殺死猶太人的做法;另一方面卻挑了由艾伯絲-戴維茲飾演的海倫這個猶太人當女僕,而且還愛上了她。她的同胞正遭到滅頂之災,她卻因為他心血來潮的愛戀而得以倖免,面對這樣的情形他並不覺得奇怪。在他看來,自己的個人需求比是非對錯、生存毀滅更加重要。

影片用的是黑白攝影,用到的外景地很多就是當年上演這一幕幕的真實地點,斯皮爾伯格為我們展現出辛德勒是如何與納粹系統的瘋狂打交道的。他賄賂、他哄騙、他吹牛、他好不容易才沒有被識破。影片最大膽的一個段落中,裝滿他僱工的列車錯誤地看向了奧斯維辛,辛德勒親自去死亡集中營,大膽地說服了管理者,放過了這批猶太人,將他們從死亡邊緣救了回來,送上了開往他工廠的列車。

本片最讓人驚喜的一點在於,斯皮爾伯格做到了如此完完全全地為故事服務。本片演得出色、寫得出色、導得出色,看上去也很出色。每一場單獨的戲都是美術指導、攝影、特效、群眾演員管理上的傑作。但是斯皮爾伯格本人,個人風格突出的他,以往作品中不乏故意讓我們注意、牢記的華麗鏡頭的他,這一次卻消失在了作品之中。尼森、金斯利、蘭開斯特等演員的身上,也沒有了那種炫技的演出,所有人只是為一個相同的目標而努力。

電影的結尾,有個充滿壓倒性的情感衝擊力的段落,由當初那些因辛德勒而獲救的人親自登場。我們了解到,辛德勒的猶太人以及他們的子嗣如今已有六千人,而整個波蘭的猶太人也只有四千人。這看似是在告訴我們一個明顯的道理,在拯救猶太人方面,辛德勒一個人做的比一個國家還多。但僅有這結論還太過簡單。本片傳遞的信息在於,面對大屠殺,有個人做了某些事,而其他人則麻木不仁。

法國作家居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Flaubert)曾寫到過,他不喜歡『湯姆叔叔的小屋』,因為作者不斷地為反對奴隸制而說教。『非得要對奴隸制發表評論嗎?』他問道,『把它描寫出來;那就足夠了。』他又補充說,『作者寫書,一定要像宇宙中的上帝一樣,無處不在卻又無法察覺。』這話也可以用在本片的作者斯皮爾伯格身上。

他描述了大屠殺的邪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