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張系國談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是二十世紀想像力最豐富、點子最多的科幻小說家。要介紹阿西莫夫的作品可小容易,因為他極多產,而且』一輩子沒有停過筆。許多別的作家,尤其是科幻小說家,到了晚年都面l臨汀郎才盡、想像力枯竭的困境,阿西莫犬卻是個特例。他似乎永遠不愁沒有靈感,總是有另一個故事要說,另一個創意要發揮,因此稱他是二十世紀科幻文學的大師,可說當之無愧。而列這麼一位傑出的科幻小說家,我們不禁好奇,他怎麼會有這麼豐富的想像力?許多作家即使不停筆,也難免重複自己的舊作,為什麼阿西莫夫很少有這種毛病?是天縱奇才,還是他有一套特別的刺激靈感的方法?

要了解阿西莫夫,不能不從他的身世講起。阿西莫夫是猶太商美國人,出生在俄國,三歲隨父母移民到美國。所以美國對他而言其實是異鄉,並非故鄉。百老匯有一出有名的歌舞劇「屋頂上的提琴手」,描述的正足俄國猶太人的流浪經驗。看過「屋頂上的提琴手」的人,不僅沉醉於一首首動聽的歌曲,也會同情猶太人到處被歧視迫害的遭遇。他們儘管在俄國住了幾代,仍然被視為異族,最後不得不移民美國。

「異鄉人經驗」不僅是猶太意識的重要一環,恐怕也是陶冶一位科幻作家的重要因宋蕃因為科幻小說里所描述的,正是異鄉人的異鄉經驗。另一位和阿西莫夫幾乎齊名的科幻小說家海萊恩的成名作,書名就叫作《異鄉的異鄉人》,絕非偶然。我們可以想像,幼年的阿西莫夫在父親開的糖果店裡工作,自己也知道是打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異鄉人,他的世界永遠和別人的世界不一樣。幼年的阿西莫夫,只有尋找他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時他接觸到科幻雜誌,裡面的人都和他一樣是異鄉人!他明白科幻世界和正常的世界不一樣,自成一個體系,有自己的規律甚至自己的語言。阿西莫夫發現了科幻小說,真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從此迷上科幻,終身不渝。他的經驗,也說明了為什麼不少科幻小說家和科幻說迷,在幼年時都是不合群的孤獨小孩。美國許多重要的科幻小說家都是猶太人,因此也完全可以理解了。

科幻世界是異鄉人的異鄉世界,帶給讀者一種獨特的美感經驗——所謂疏離的美感。這種美感經驗,必須依賴讀者的想像力來完成。例如阿西莫夫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夜歸》,敘述兩千年才有一次真正黑夜的泰寧世界,在黑夜裡…現的滿天星斗,競逼得所有第一次看見繁星的人都發瘋樣的世界,當然是小說家匠心獨運創造出來的世界:但我們想像這世界上的人,如何在畢生經驗的第一次黑夜裡面對眾星燦爛,便不能不和泰寧世界的人一齊戰慄了,這種美感經驗是詩的境界,所以最傑出的科幻小說,無論是長篇還是短篇,最終帶給人的是詩般的超越境界。就這層意義講,科幻小說和武俠小說截然不同。兩者雖然都讓讀者暫時逃離現實,但武俠小說的世界依然是人間世(金庸最受歡迎的武俠小說,仍然充滿對人間世的涉及和暗喻),科幻小說的世界則不再是人間世。

科幻世界既然是小說家精心營造的世界,其中每多科幻道具。所以一般人往往以為只有懂科學的人,才能寫科幻小說或欣賞科幻小說:其實天下多的是毫無創意的科學家,要這些人發揮想像力真是難如登天。也許科幻小說礙在一個「科」字,使對科學有恐懼感的人望之怯步,這真是極大的不幸。我想強調的是:我們既然能欣賞詩,就能欣賞科幻小說。我們讀到「白髮三千丈」的句子,並不會追究詩人的頭髮是否真正長到三千丈。對科幻小說里經常出現的科幻道具,例如太空船、時間旅行等,也可做如是觀。

好的科幻小說家帶給讀者疏離的美感,所仰儀的就是奇幻因素。如果要區分科幻小說和一般的小說,我們可以這麼說,科幻小說必有奇幻因宋蕃才能刺激讀者的想像力。但這奇幻因素一旦用乏,成為陳腔濫調,後來的科幻小說再繼續沿用,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正如我們對詩人的評價,第一位寫「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是天才,第二位寫「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是常才,第三位就是庸才了!所以最傑出的科幻作家本質上是詩人。詩人為了吟成一個字而捻斷數莖須,科幻作家所計較的,當然不是吟成一個字,而是尋找新的奇幻因宋蕃也就是尋找新的點子。

阿西莫夫無疑是此道高手,他的重要科幻小說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宋蕃成為後來科幻小說的典範。大師之所以為大師,正因他一出手就能化腐朽為神奇。他的三大系列——機器人、帝國、基地——各有「奇趣」,即使現在我們已經十分熟悉他的作品,仍不能不佩服他當年的創意。現在我們就來談談,阿西莫夫為什麼會有這麼豐富的想像力?解鈴還需系鈴人,最好的解釋也許來自阿西莫夫的自述。他曾經說過,撰寫《基地》系列故事的靈感,是在地鐵中產生的:

「一九四一年八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了兩年,兩個月前,德軍攻入了蘇聯,四個

月後,日本將突襲珍珠港……歐洲在戰火中浴血掙扎,整個世界都籠罩在希特勒的魔影之下……

「不過,八月一號那天,在紐約的地鐵火車上,另一件事卻佔據了我的心思。

「那時我剛滿二十一歲,還在哥倫比亞夫學研究所攻讀化學,已經寫了三奶幻小說。那

天我約好了去見《震撼》雜誌主編康貝爾,跟他討論我下一篇小說的大綱,看他願不願意採用。

問題是,直到那時,我心中仍一點概念也沒有,根本不知道要寫些什麼。

「上了車之後,我決定試試一個我偶爾採用的方法:隨便挑一本書,翻開一頁,看看第一

眼見到的東西會給我什麼靈感。那天我剛好帶了本歌舞劇選集,我隨意翻開一頁,映入眼帘的

是一幅一個聽兵和他的愛人的圖片;聽兵使我聯想到軍事帝國,由軍事帝國又聯想到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又使我聯想到銀河帝國——啊哈!我何不寫一篇有關一個銀河帝國的衰亡故事!畢竟,

我不但讀過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而且前後一共讀了三遍!

這故事不僅有趣,也透露了阿西莫夫的秘密。他尋找靈感的方法,其實就是使用隨機聯想。在另一篇文章《哪來那麼多靈感》里,阿西莫夫對隨機聯想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如果想要記住甲事件,便將甲聯想到另一件較明顯的乙事件上;那麼下次再看到乙,便立刻會反過來聯想到甲。中國古代的結繩記事,也就是應用這個原理。不過上述的聯想屬於刻意的資訊組合,根據我個人的觀察,人類還會不停地、半無意識地隨機組合各種資訊。有些人善於從這些零亂的組合中分析出有用的部分,這就是創意與創見的來源。」

最喜歡發明各種定律的阿西莫夫,把這辦法寫成兩個定律:

定律一:一個人必須擁有很多各方面的資訊,也就是必須博學,才有可能發明前所未有的創見。

定律二:一個人必須善於組合資訊,並且能夠分析各種組合的意義,也就是必須夠聰明,才有可能發明前所未有的創見。

除了博學和聰明外,阿西莫夫更提出直覺、勇氣和運氣三項作為創見的五大要素。用這五大要素來分析阿西莫夫自己,再貼切不過。阿西莫夫博覽群書,聯想力豐富,擅長運用直覺,所以永遠有新鮮點子。他放棄終生教職,去寫當時一般人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的科幻小說,不能不說極有勇氣。話又說回來,他的運氣也不錯,年紀輕輕剛開始寫作,就碰上最肯提拔後進、點子也多的主編康貝爾。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真是一點也不錯!沒有康貝爾的指點,阿西莫夫也不會寫出《夜歸》而一舉成名。這是美國科幻文壇的一段佳活。阿西莫夫把這歸於運莆蕃其實倒不如在五大要素之外,再加第六項:良師和益友。但有趣的是,阿西莫夫談創見,只強調「大膽假設」卻忽略了「小心求證」,所以他終究是小說家而不是科學家。

這麼說來,阿西莫大不僅是天縱奇才,畢竟也有一套刺激靈感的方法,才會創意源源不絕。古人說「行萬里路勝過讀萬卷書」,亦是同一道理。如果一個人讀破萬卷書又行過萬里路,外來的隨機刺激不斷觸發他的聯想,自然下筆如有神了!

但是創意固然重要,如果沒有堅忍不拔的個性,並且真正熱愛寫作,也不會像阿西莫夫一樣寫出那麼多種小說及非小說來。阿西莫夫的作品太多太雜,固然是他的缺點,同時也是他的優點。創意豐富的人多半天性好奇,很難專精一樣,因為他事事都有興趣,今天做這個,明天厭煩了就做那個。所以有的作家(如福樓拜)窮畢生精力只寫一本書,卻永享千秋盛名;有的作家必須忙碌一生寫下幾百本書,才贏得大師美譽。這是天性各有不同,無法強求的,誰高誰下倒也難說。以阿西莫夫而論,他只能是阿西莫夫,不可能是福樓拜。

但綜觀阿西莫夫的作品,仍有一定脈絡可尋——由對人類歷史興亡的感喟出發,從而探究歷史決定論及人類(包括機器人)的自由意志問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