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序

當「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突然爆發,當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子星摩天大樓轟然倒下,本·拉登所領導的「基地」組織成了世界各媒體的高頻詞。

一九八八年,本·拉登在美國的幫助下,在阿富汗建立了「AL QAEDA」組織。這一組織音譯為「阿爾·卡達」,意即「基地」,現在通常被稱為「基地」組織。這個「基地」組織如同它的名字所表達的那樣,當時是用來訓練與入侵阿富汗的蘇聯軍隊戰鬥的阿富汗義勇軍的。這些來自國外的義勇軍,大部分是阿拉伯人。本·拉登成了「基地」組織的首領。美國中央情報局在「基地」幫助本·拉登訓練阿富汗義勇軍。當美國取代了蘇聯,阿富汗成了美國的附庸,在本·拉登的領導下,「基地」組織向美圍展開「聖戰」。本·拉登用當年美國中央情報局教他的「本領」,對美國展開恐怖襲擊。

就在遭受「九·一一」襲擊的美國人驚魂未定之際,二○○一年十月三日,美國司法部官員透露,經過對被俘的「基地」組織成員的審訊,得知「基地」組織原本計畫向美國發動三波恐怖襲擊行動,劫持飛機撞毀大樓只是這「三部曲」的第一部,目的是造成美國的社會動蕩。第二波和第三波是用生化武器和放射性武器襲擊美國,旨在造成人量的人員傷亡,使美國經濟陷於癱瘓……

也就在這個時候,英國《衛報》的「發現」,使得已經在九年前——一九九二年去世的美國作家阿西莫夫引起了廣泛的注意。這家英國報紙指出,阿西莫夫寫了多部《基地》(Foundation)系列科幻小說。本·拉登就是從阿西莫夫的《基地》科幻小說中得到啟示,把自己的秘密組織命名為「基地」組織的。阿西莫夫寫過「基地」三部曲,而「基地」組織制訂的襲擊美國的計畫也是「基地」三部曲!

究竟本·拉登是不是「阿迷」?不得而知。究竟本·拉登建立「基地」組織以及制訂襲擊美國的計畫「基地」三部曲,是不是從阿西莫夫的《基地》科幻小說那裡得到靈感。也不得而知。不過,不管怎麼說,那家英國報紙的「考證」經媒體大肆渲染,倒是大大提高了已故阿西莫夫的讀者關注度,他的《基地》科幻小說也因此又「火」了一大把……

Asimov——「阿西莫夫」,這是在中國大陸最標準的中文譯名。其實,阿西莫夫只是姓而已,Isaac——艾薩克才是他的名字。他的全稱是Isaat·Asimov,即艾薩克·阿西莫夫。

一九二○年一月二日。阿西莫夫出生在俄羅斯。三歲時隨父母移民到美國。所以阿西莫夫應當說是「俄裔美國人」,或「俄裔美籍猶太作家」。

阿西莫夫在二十八歲獲得生物化學博聽學位之後,到波聽頓大學醫學院任副教授,業餘從事寫作。他出版了二十四本書,意識到一心難以二用,一身難以二任。他冷靜地自我度量,得出結論:「我不大可能成為第一流的科學家,但我可能成為第一流的科幻小說和科普讀物作家。」他決心辭職,以便能夠全身心投入寫作。他對波聽頓大學醫學院院長說:「我已經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學作家之一,但我打算變成最好的,而不僅僅是最好的之一。」從此,他的一生在書房中度過,在打字機前度過。

在作家陣營之中,阿西莫夫有著鮮明的個性:

在中國,常用「著作等身」來形容作家的多產。對於阿西莫夫來說,則是「著作超身」,以至兩倍於他的身高!我曾見到過一張照片,碩耘開雙臂,仍無法摟住他的長長一大排著作。

阿西莫夫勤奮而多產。一九九二年在他去世的時候,總共出版了四百七十部著作。有人對阿西莫夫的寫作速對嬴行了精確的統計:

他的頭一百本書花了二百三十七個月,差不多是二十年的時間,完成於一九六九年十月;

第二個一百本在一九七九年三月完成,用了一百一十三個月,九年半的時間,也就是每一年寫十本;

第三個一百本用了六十九個月,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完成,不到六年的時間。

從這一統計數字可以看出,阿西莫夫隨著年歲的增長,寫作速度越來越快。快則多。又快又多,是阿西萸夫的創作特點。

阿西莫夫號稱「寫作機器」,他以極度的執治蕃每日不斷打字,寫出新著。據云,他每星期工作七天(星期日是他的星期七),每天工作八小時以上,每分鐘用打字機打出九十個字。他沒有節假日,也不外出度假。他說,人們度假的目的是為了尋求快樂,而對於他來說寫作就是快樂,所以他一直不停地寫作,每天都處於快樂之中。

阿兩莫夫的另一特點是博。

多產作家也有——雖不及阿西莫夫那麼多產。比如,英國女作家克里斯蒂、日本作家松本清張也很多產,但是他們的作品往往只局限於偵探小說,而阿西莫夫的著作幾乎涉及現代科學的所有領域,不少著作涉及歷史、文學和哲學以至神學。稱阿西莫夫是「百科全書式作家」,這並不過分。

不過,就總體而言,阿西莫夫可以定位為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

細細分析阿西莫大的創作軌跡,又可以看出,他早年主要從事科幻小說創作,一九五七年之後轉為科普寫作,到了晚年又寫科幻小說。

為什麼一九五七年成為阿西莫丈創作道路上的轉折點呢?那是在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震驚了美國。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第一反應便是:「請檢查一下我們美國的小學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應當說,艾森豪威爾的這句話是有戰略眼光的。在他看來,美國在美蘇競爭中落後,根本原因在於國民的科普教育落後蘇聯。艾森豪威爾的這句話也深深刺激了阿西莫夫。他當即決定暫停科幻小說創作,轉向科普寫作,出版了大量的科普讀物,以求提高美國國民的科學素養。

隨著電視的日漸普及,阿西莫夫還走上屏幕,成為美國普及科學的「名嘴」。阿西莫夫畢竟出身教師,口才頗好。當年波聽頓大學醫學院的同事回憶說,如果你在走廊里聽到哪個教室傳出起鬨聲,隨後又是歡呼聲和掌聲,那很可能就是阿西莫夫在講課。如今阿西莫夫把電視台作為遼闊無際的課常,用風趣的語調向眾多的觀眾講述科學常識,理所當然進人「名嘴」之列,同時也進步提高了他的知名度。

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兼科普作家卡爾·薩根在談到阿西莫夫時曾說:「在這個科技的世紀,我們需要一位能將科學和公眾聯繫在一起的人物。沒有人能把這項工作做得像阿西莫夫那樣出色,他是我們這個時代偉人的講解員。」

阿西莫丈是一位優秀的科普作家,但他更是一位優秀的科幻小說作家。在他眾多的作品之中,最受讀者追捧的是他的科幻小說。

阿西莫夫是一個奇特的人,自稱患有「恐高症」(儘管他家住三十三層樓的最高層),平生只乘過兩回飛機:一次是他在海軍航空兵實驗室工作的時候,這位化學家從事製造「標識染料」的研究,當這種染料在海面擴散時能夠迅速形成鮮明的顏色,便于飛機尋找落水的戰聽。為了檢杳「標識染料』』的效果,他不得不乘坐一架雙引擎小飛機從海面上掠過;還有一回則是他乘坐軍艦來到夏威夷之後,返回舊金山時,他向部隊申請了「海上交通工具」的票子。他以為這「海上交通工具」必定是輪船,不料卻是客機!他不得不又一次乘坐飛機。從此之後,他堅決與飛機「拜拜」。由於不乘飛機,也就大大限制了他的活動範圍。他不僅從未出國,而且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小小的書房裡度過。就是這麼一個足不出戶的人,他的想像力卻遠遠超越了那些普通的科幻小說作家。從阿西莫夫的打字機上流淌出來的馳騁太空的奇思怪想,那恢宏壯觀的宇宙大戰,足以使他登上世界科幻作家陣營的帥椅。

阿西莫夫的眾多的科幻小說,分為「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兩大部分。

他的「機器人」系列科幻小說中,包括《我,機器人》、《鋼窟》、《裸日》等。

在《我,機器人》這本科幻小說中,阿西莫夫提出了「機器人學三定律」: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第二定律——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

阿兩莫夫寫入科幻小說的「機器人學三定律」,如今已被機器人學(又稱「機械人學」)所接受、所採用!在機器人學專著中,常常提及這三定律,並稱之為「阿西莫夫三定律」。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影響之深。

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說包括七巨冊:

前傳:

《基地前奏》

《邁向基地》

基地三部曲:

《基地》

《基地與帝國》

《第二基地》

續集: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