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311章 帶著體制氣質的合作

易老說道:「南方我們沒有大型農企。」

「是的,所以應該儘快的整合資源,讓本地企業成長起來。」

易老說道:「北方有華糧,中原有中糧,大後方有良美,南方卻是一片空白。最前沿的地方最空白,農業部的工作出了大漏洞啊!」

「南方的招商引資的目光都盯在了房地產、廠礦、紡織、電子、服裝和陶瓷機器零配件的生產上了,到處都是提著錢溜達來去的香港、台灣澳門和外國的各行各業的企業家們,農業領域早就被忽略了。」

在王平的前世,南方的大片農田將被建成一個一個城鎮化的工業區,共和國本身的農業的發展幾乎停滯。當地的領導的目光裡面,自然不會有農民的地位,只有工業廠房四個字。外國農商乘虛而入,把共和國南方所有的農企包括弄死,收購了榨油廠化肥廠種子公司,僱傭了本地的糧站(屬於集體性質的糧站將會在國家的改革中自謀生路,最後淪為老外們收購糧食的儲藏室。),壟斷了農產品粗加工和深加工的所有市場。

南方城市農村工業化發展得越快,他們的市場也拓展得越快,越是工業化的城鎮,人口越來越多,越是要購買更多的大米糧油,於是由他們來提供這一切,短短几年,他們就逐步控制了整個的市場,掌握了定價權力,然後發力向全國滲透。以此為根據地,許多南方成長起來的著名的糧油民族企業,其實身後的控股老闆都是外國糧企。

老百姓不知道這一點,但是王平知道!危及國家安全戰略的,並不只是軍事和工業,還有農業。

易老沉吟了一下:「小王,你得把這個情況向農業部反應。」

「反應也沒有用!」王平說道。

「為什麼這麼說。」

「這是我個人的判斷,當地的領導們不重視農業。他們的外資建廠能帶來豐厚的利潤,就連農民本身都不會重視農業,越來越多得到農民寧願撂荒也要去進廠上班,這正好給了外國糧企低價租賃田地進入市場的黃金機會,隨著耕地減少,人口翻倍的增加,大米糧油的價格飆升起來,外國糧企自然大賺特賺。不過我估計,我們的農業部沒有辦法去解決封堵這樣的事情,因為本地的領導們。誰也無法放棄工業化的利潤,至於農業,有人出錢整合投資,他們也更樂意看見。」王平笑道。

易老說道:「看你一臉的輕鬆,你想到了什麼辦法?」

「讓中糧和良美同時去南方建立分公司,領導們只要發一張特別許可證就行了。」王平笑道。

「中糧和良美兩家去?」易老呵呵笑道,「為什麼不是良美一家去佔領市場,這可是一個黃雞機會,賺來的都是真金白銀。」

「我想給中糧的袁克承一個向我開戰的機會。他這次憋了一口惡氣,要是不出,我怕他落下一輩子的病根。」王平嘿嘿笑道。

「你想在一個大家都相同的條件下再次虐待一次袁克承,令他口服心服?」易老問道,老人家看問題總是能一針見血,把王平的心思看了個透。

「易老,我們是摸爬滾打成長起來的草莽,袁克承是體制內成長起來的官員,要都放在真正的野外去求生存,對中糧和良美都有好處。如果中糧和良美能夠成為兄弟,兩兄弟聯手打一個ADM的傀儡,還不是想怎麼打都能怎麼打。」王平笑道,在王平自己的算盤裡。共和國的農業,一定要成為銅牆鐵壁,凡是進來的,一律踩死。共和國的人口世界第一,對農業的各種產品的需要也是世界第一,是成長最快盈利最快最多也是最大的市場,掌控了共和國本身的農產品市場,就相當於有了自己最堅實的核心力量。

有了核心再求觸手,伸到外圍去撈食,就算失敗被人斬斷了觸手,也無法傷及根本。但是如果自己的大本營都被外國糧企全部滲透並掌握了定價權,那就剩下的是好看的軀殼而已。

「呵呵,你是想一開始就聯手中糧,還是先把中糧打趴,再求聯手。」易老笑道。

「如果能一開始就同心聯手,那自然是最好的。共和國的市場,足以容下更多的農企,外面的市場還很大,站穩了腳跟,我們可以開拓海外,沒必要在自己的國家裡斗得你死我活。美國的三大跨國糧企,主攻生物能源的,主攻大米物流的;主攻玉米水產農業機械加工的,各有側重點,相容並存,這是我們的糧企應該學習的地方。」王平說道。

易老點點頭:「你去找農業部的寧部長,我幫你跟郭軍轉達一下你的意思,怎麼樣?」

「很好!」王平感覺心情很愉快。

幾天後,農業部的市場司司長師琴面無表情,像極了一塊冰:「袁總,王老師,我有個提議,你們兩個公司聯手,成立一個南方福興糧貿公司,去進入南方市場,對抗香港的匯泰糧貿。」

袁克承說道:「領導,你這是在下行政命令么?」

「不是,我只是建議!」

「我不能接受!」袁克承說道。在他的身邊,是他的市場部主管關露,一個姿色不俗的中年女子。

「那麼王老師呢?」師琴冷冷地說道。師琴進來會議室到現在,她就沒有任何一絲笑容。

「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良美進入南方市場的事情,我已經交給了我的市場部經理趙平,老趙,你的意見是什麼?領導在問你呢!」

趙平如今已經是滿臉的硬胡茬的黑壯男人:「領導,我們良美可以跟中糧合作進入南方市場,不過有個問題,誰來當合作公司的領導。」

關露輕輕的哼了一聲,看了一眼自己的老大袁克承,說道:「本來我們中糧市場部是絕對不會跟良美合作的,不過既然良美有合作的意願,我們其實也可以考慮合作,只不過有個條件。」

良美在專利權官司上把中糧打得沒有還手之力,這口氣,中糧的領導層們個個都憋著。良美髮了一個跟共和國的所有糧企共享四百多件專利的公告後,對於中糧的專利威脅,在中糧的領導層的眼裡看來,其實就已經沒有了。所以在跟良美打交道的事情上,中糧的人,從上到下,都好像憋著一口怨氣。

這次農業部市場司要中糧和良美的兩個老大帶著下屬開個碰頭會,袁克承和關露自然就要逮著機會發飆了。

建議中糧和良美聯手,只是農業部市場司的一廂情願,不是行政干預,因為領導們的意見很一致,就是要慢慢的放手中糧和良美等企業,讓他們自己在沒有行政干預的情況下,去學會市場里的博弈。中糧的成長壯大,並不是市場里打拚出來的,更多的是體制內的力量的行政整合。這一點,不符合改革開放市場化的原則。

面對進來的美國的巨頭,農業部市場司希望中糧和良美兩強聯手,在第1回合上打個漂亮戰回來,所以師琴才有這個提議。從師琴連名字都想好了的細節來看,這個想法,市場司一定開會會討論過了。

習慣了在體制內工作的袁克承和關露,只是小小的強硬了一下,話鋒就開始轉向了。他們的出招路子,跟完全是自己打拚出來的良美不同,良美的管理層,也是基層的人居多,比如趙平,就是原來勝利縣農技站的一個小幹事,跟關露的名牌大學畢業的身份相比,那就是個渣渣!

王平也沒有想到回國跟易老聊聊心裡話,引起了農業部市場司的這麼一個突然插手。

由此可以看出共和國的企業運轉,還帶著體制的明顯氣質!要企業自我的市場化,起碼還要十年時間。真正的企業市場化,這樣的組合談判,就不應該在農業市場司的主導下對話,應該是兩個企業本身的對話。

市場司希望兩家企業聯姻,屬於體制內的中糧看起來很強硬,其實卻是做個姿態給良美人看的。在關露的眼裡,就是跟良美這樣平等的坐在這樣談判,都是一個掉價的舉動。中糧的大佬能人們看不起良美的草根集團,是具有優良的傳統的,其實他們也看不起類似良美的任何農企。專利連環訴訟,在中糧人的心中,是口服心不服!良美的惡意搶注中糧的專利技術行為,更是令他們對良美的行為充滿了壓抑的憤怒!要不是市場司出面,袁克承和關露不會跟王平和趙平坐在這裡!

經過市場磨礪出來的趙平氣質沉穩,大將風度,這次來碰頭,老大王平希望是以和為貴:「關主管,你願意跟我們合作的條件是什麼?」

「第一,良美退出南方市場,我們中糧一家來對抗香港的匯泰;第二,合作,中糧的人成為南方福興糧貿的領導者,良美為輔。」關露的每個字都說得清晰無比,聲音也很清脆,中氣十足!

ADM沒有用自己的身份進入大陸,所以中糧和良美也不用自己的名字去對抗匯泰,今後南方福興成功了,中糧和良美控股就是了。這是一種隱蔽的商業手段,適合對抗性商業運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