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一十章 霜冷長河5

山城重慶是有名的霧都。這一天,又是濃霧瀰漫,空氣沉悶,彷彿一個巨大的蒸籠,又濕又熱,叫人煩躁不安。「共產黨那邊有什麼動靜嗎?」越是這種時候,蔣委員長就越是注意共產黨這個老對手的一舉一動。這也是他消煩去悶的良法,尤其是在自己內部不振、無法自拔的情況下。「延安對衡陽保衛戰反應迅速,既有輿論,也有行動。這些是媒體新聞和情報材料。您請過目!」機要秘書俞國華趕緊將早已篩選好的近期延安的報章言論和軍統、中統的中共動態密報材料奉上。

蔣先掃了兩眼軍統、中統的密報材料便放到一邊,而是拿起中共的報刊翻閱起來。他清楚,軍統、中統有關中共內部情報真實的不多,有些真實情報他有直覺,哪一條是真,哪一條失真,一看就知道。因此往往是瀏覽一下,大多數情況下是掃一眼就行了。他們對中共的政治變化摸得不準,看不清,總是以訛傳訛,要想知道中共的動態,還不如看它的《解放日報》,反而可以從中嗅出一些特別的味道來。

翻了一會兒,蔣的目光就停留在8月12日《解放日報》的頭版社論《衡陽失守後國民黨將如何?》。呵,題目虎虎有生氣,喝面而來,能是誰的手筆?他讀下去:「緬北中美聯軍佔領密支那的捷報,一會兒就被衡陽失守的不愉快的消息掩蓋過去了。守衡陽的戰士們是英勇的!但是他們的努力沒有人支援,因為我們的政府和我們的統帥部不要民眾與自願放棄主動權的消極戰略 不能志願他們。人民焦急萬分,也無法自動去支援。」什麼話?什麼叫人民無法自動去支援?蔣不由嘀咕道。

「衡陽的重要超過長沙,它是粵漢、湘桂兩條鐵路的聯結點,又是西南公路網的中心,它的失守就意味著東南與西南的隔斷,和西南大後方受到直接的軍事威協。衡陽的飛機場,是我國東南空軍基地之間的中間聯絡站,它的失守就使辛苦經營的東南空軍基地歸於無用;從福建建甌空襲日本的門司,航空線為一千四百二十五公里,從桂林去空襲則航空線要延長到二千二百二十公里。衡陽位於湘江和耒水合流處,依靠這兩條河可以集中湘省每年輸出稻穀三千萬石,還有極其豐富的礦產,於此集中,這些對大後方的軍食民食和軍事工業是極端重要的,它的失守會加深大後方的經濟危機。反過來?給了敵人以「以戰養戰」的可能性。」文章又反過來引用《解放日報》早在6月20日的社論中所說:「國民政府若無根本改變,則前途可以預見,戰爭必將繼續失敗,野戰軍必將更受損失,平漢粵漢兩路也必將被敵打通,蘇浙皖贛諸省必將為敵切斷,大後方的抗戰基地也將大大縮小,兵源財源將愈益困難,國際地位必將日益低落,各種危機日益尖銳。這些話,不久就會應驗的。」

文章簡述衡陽戰前國民黨方面的輕敵麻痹,只舉出梁寒操、何應欽的言論說明問題,用語委婉,並不作抨擊,接著亮出中共自己的觀點:「總之,一切大好河山,都由國民黨包辦,不要人民干與。可見國民黨先生們喲,這些大好河山並不是你們的,是中國人民生於斯,長於斯,凝聚於斯的可愛的家鄉,你們國民黨人把人民手足緊緊捆住,敵人來了不讓人民自己起來保衛,而你們卻總是『虛晃一槍,回馬即走』」。文章結尾說:「我們的意見,歸結起來就是這樣。這次衡陽之戰,再一次證明,沒有政治上的根本改革,即使兵多,即使取得制空權,即使武器好,還是沒有用的。情形依然與過去一樣。『萬事具備,只欠一個國民黨政策是改變』。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政治,一切政治的關鍵在民眾,不解決要不要民眾的問題,什麼都無從談起。要民眾,雖危險也有出路,不要民眾,一切必然是漆黑一團,國民黨有識之士其思之。」

蔣介石看完,長長地嘆了口氣,靠在椅背上閉目無語。這篇社論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不用中共以前那套「階級語言」,而是以「民眾」,「政策改變」等比較中性的辭彙點出其政治意圖,且正因為口氣平和而深寓鋒芒,可見其不是一般的主筆,這樣委婉頓挫的筆調談衡陽之戰,分析入理,讓蔣介石几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來。但他又迅速掃視一眼,不對啊,這前一段大談國際反映時摘引美英報刊的觀點,並說美報呼籲把保衛邊區的50萬大軍調去抗日,文中又提到美空軍對衡陽戰役的積极參与。

老蔣突然想到美軍觀察組剛剛到延安。他立即從椅子上站起身來,在屋內來回急走。對,對哦,這篇社論就是這個背景,原來是說給美國人聽的。社論的筆鋒則是對著我的,也是對準美國人和民主人士的。我說共產黨一點都不敢幸災樂禍呢?這篇社論一定是出自毛澤東之手無疑。共產黨是不是與美軍觀察組打得火熱呢?政治改革,政治改革,從美國總統到史迪威,再到美國駐華大使館的高思、包瑞德、謝偉思,哪一個不是在張口閉口喊政治改革。而這篇社論也談起了「政治上的根本改革」,包瑞德這個傢伙在延安到底與中共談到了什麼?他帶去的是什麼任務?史迪威要武裝中共,中共能不歡迎?難怪這社論前邊說對衡陽「人民雖然焦急萬分,也無法自動去支援」。這是否意味著一種承諾?中共對美國的關係到底深入到了什麼程度?!

漸漸地社論反覆提出的「要民眾」,也讓蔣介石聞出了另外的味道。次前蔣已經得到密報:中共參議院林祖涵正在民主黨派的核心人物中提出:「反對一黨專制,組織聯合政府」的動議。怎麼這篇文章只提出「要民眾」呢?蔣介石心煩意亂起來。這個,是共產黨的最大優勢,共產黨總是能抓住民眾,拿到西方政治的天平上也是優勢,沒得說的。蔣介石深知這個。但這又是他最大的政治劣勢,唉,以西方政治標準衡量也是劣勢。

國共之間最心照不宣的就是農村農民問題。這是最尖銳的對立,最根本性質的政治分歧。但卻都不說,不爭論。為時兩年的國共關係談判,只談兩黨關係,邊區問題,軍隊承認多少問題。但對勢若水火的農村農民問題誰也不談,瑋莫如深,實際上也無法談,無法討論,國共間一切矛盾由此而生。抗日戰爭時期在農村社會關係上是否需要和實施民主改革,在抗日戰爭進行時,實行怎樣的社會改革,這始終是國共間鬥爭的焦點。蔣主持的國民政府為了維護自身在農村的統治的社會基礎,反對一切農村改革,而共產黨則全力在進行農村的民主改革和政權建設。蔣介石看到共產黨區域的迅速擴大,國民黨游擊區幾乎喪失殆盡,共產黨在這期間最大的發展就是取得了農村改革的成功,安照自己的政治主張改造了農村的社會基礎。這一點對蔣來說是最具有震撼感的,共產黨回把這種模式推向全國。這是蔣皆石最怕的,最嫉恨的,也是最無奈的。他認為共產黨欺騙了民眾跟他們走,特別是當美國人都欣賞中共這一點時,他又豈能容忍?!

蔣介石的桌子上就有一篇看國的美國《時代周刊》的文章,其中寫道:「國民黨政權與農民之間並無聯繫,它是一個軍人、地主的黨,它通過一個保守的和缺乏想像力的官僚機構施行統治;它對土地改革,改善農民,或廢除現存的封建主義什麼也不做。因為這樣做會打擊它的重要支撐集團的權力基礎;它不願意解決農業問題從而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實行工業化的基礎;它在國內沒有能力創造一個堅實的政權基礎。在這種政策下,國民黨不可能解決中國國內的問題而走向民主,成為戰後遠東的穩定力量」。蔣介石曾派人去調查這名記者的背景,怎麼講的全是毛澤東文章里的話。美國人怎麼會在這些問題上與毛澤東看法一致呢?前兩日看到這篇文章時,心中狠狠地想:娘什匹!你美國就是典型的資本主義,你也說共產黨那一套?你們還不知道其禍害之深之烈?為了打日本就不反共了?共產主義要在美國得了勢,你們試試看?

但是,轉念一想,也是有道理的。試想:一個失去了農村基礎的國家,會是個什麼樣的國家?中共不按牌理出牌,每一步走的儘是些絕棋。本來我老蔣緩於做或是暫時沒有想到想好的事,中共早就開始在做了。中共當然就有理了,民眾,民權,民意,民主,中共這張牌打得正是時候,從世界潮流講合拍,從政治鬥爭的實力講,也正揚己之長啊!想到這裡,他不禁更想知道最近中共的活動詳情了。「國華,找柯遠芬來。」「是,委座!」

當軍委會委員長侍從室一處軍事組長柯遠芬進來時,但見蔣委員長正佇立窗前,默然無語。「報告委座,學生柯遠芬奉命到來。請指示!」蔣見柯進來,微微點頭示意坐下談。「遠芬啊,找你來是想聽聽最近中共方面有什麼軍事活動。」

「報告委座,共軍最近幾個月非常活躍,在敵後戰場頻頻反攻。首先在河南,日軍剛把國軍打出河南,中共就成立了河南軍區,部隊源源不斷地潛入河南豫北豫西山區,對日軍無力顧及的空白地區,見縫插針,組織武裝,建立政權。八路軍太岳軍區發動了濟洹戰役,攻克據點20多個,計殲日偽軍4000人,控制了長達100公里的黃河渡口。這一帶的日軍主力剛一撤走,共產黨就把日偽軍屯留人員收拾掉了。中共南渡豫西的部隊也是神出鬼沒,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