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一章 北門打狗

現在這錦繡之地,就是10軍第3師的防守地盤。第3師除第8團尚在衡陽至湘潭之間長衡公路兩側襲擾日軍外,第7團守西面長湖町、易賴街一線;第9團就擔負拒敵於北門之外的重任,據守轄神渡、草橋、石鼓嘴一線。

周慶祥師長嚴令9團加強防守,各派一個加強連據守在轄神渡和草橋的南端這兩處要害陣地。兩處均構築有堅固的碉堡、地堡和交通壕等設施,只等日本狗前來送死。

第9團防地除了有一段較薄弱之處,就是從轄神渡到易賴廟前街中間的水田、魚塘,其他地方均可依託蒸水河,敵人膽敢來犯,先打他個狗吃屎,令叫他有來無回。

黃排長,你那邊準備好了沒有?等下日本狗來了,你那邊先不要急著打;先放他狗日的近來,我們來個關門打狗!第9團1營2連連長蘇毓剛中尉說。是!連長,聽您指揮,您說打咱就打!1排長答道。

6月28日午後,大隊日軍猛攻轄神渡陣地。只見日軍衝鋒隊一波一波襲來,全然不顧槍林彈雨,一個勁第往前沖。打到一批,又衝來一批。鬼子先是踩響了地雷陣,炸倒了一大片;接著阻擊手的冷槍遠距離襲擊,專門打鬼子的指揮官;好不容易突破了障礙物,來到外壕,又被地堡里的機槍掃倒一大片;等他們越過外壕,沖向守軍陣地,立即被兩側的交叉火力打得抬不起頭來。但日軍畢竟訓練有素,哪怕是守軍換彈夾的一瞬間,他們都會一越而起,奮力撲上來。這是迎面飛來的是成群的手榴彈。守軍陣地前到處躺滿了黃黃的日軍屍體。殘肢斷腿更是遍布田間地頭,有的還高高地掛在大樹枝頭,令人觸目驚心,不寒而溧。

蘇連長率隊奮戰不止,多次將敵軍擊退。陣地前斃敵200餘名。

「弟兄們,我們身後就是可愛的家鄉,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在看著我們呢。大家拚死一搏吧,大不了一死。為國而死,雖死猶榮啊!」見鬼子又發起衝擊,蘇連長大喊起來,激發兄弟們的鬥志。

「連長,我們聽你的,與敵人堅決糾纏到底!」

「誓死保衛家園!」眾官兵同仇敵愾,眾志成城,身邊擺滿了揭開蓋的集束手榴彈。

但就在打退日軍又一次猖狂進攻時,年僅22歲的湘衡子弟——蘇毓剛連長不幸於6月29日午夜,在激戰中中彈身亡。

排長黃宗周繼續指揮僅存的20餘名戰士,與兇惡日軍進行殊死搏鬥。戰至7月2日9時,全部壯烈犧牲。

有鑒於如此險情,第9團簫圭田團長請示周慶祥師長同意後,將該團的左翼部隊撤守演武坪的第二線陣地。

據守在蒸水北岸來雁塔和望城坳的是第9團的第3營。該營自28日拂曉起就被優勢敵軍三面圍攻。我軍官兵被水而戰,兩據點相互支援,共同協防,形成猛烈的交叉火力網。在我軍野炮連的炮火支援下,士氣高漲的第3營,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日軍傷亡慘重,遺屍累累。然而,還是不甘失敗,到下午2時,日軍大舉增援,群炮轟,飛機炸,毒氣熏,坦克碾。

我軍望城坳陣地被突破。第9連連長許健上尉和兩個排長陣亡。

「7連長,你馬上帶兩個排上去,爭取一個反衝鋒恢複陣地!」3營營長孫虎斌命令道。

「是。營長。看我們的!」機三連連長周雲飛上尉大聲答道。「1排、2排的弟兄們跟我上!」周連長把手一招,隨即平端一挺捷克式輕機槍帶頭沖了出去。

兩個排的勇士們緊跟著自己的連長身後,奮勇衝鋒,爭先殺敵。

一小時後,終於挫敗了日軍的攻勢。守軍傷亡也很嚴重,各層障礙物都被破壞,機槍管全打紅了,陣地上堆滿了彈殼,沒有時間清理,射手只好不斷端著機槍轉換位置。

這時周連長卻在與敵奮戰中咽喉被子彈洞穿而英勇犧牲。孫營長含著悲痛命令排長張志貞少尉接任連長,指揮部隊繼續戰鬥。

與此同時,由第8連據守的來雁塔陣地也被日軍突破,該連連長失蹤。只有玲瓏寶塔——來雁塔還巍然屹立湘江邊,望著嗚咽的江水默默無語。

幸虧蒙方先覺將軍令,沒有在塔上及塔邊設陣布防。否則,這千年古塔恐怕也就蕩然無存了。

來雁塔,始建於明代。據說當時是在衡的江浙富商巨賈,也就是如今所說的江浙財團為了顯示其實力而建造的。意圖祈求上蒼,保佑其財源繼續如湘江之水滾滾而來,財富似寶塔一般層層碼高。

好象真有所謂的神仙保佑似的,衡陽這個南連粵港北接鄂京,東勾江浙,西至桂黔,乃至川滇湎印的通江達海的歷代大商埠,米糧、木材、山珍海鹽等大宗貨物集散地,卻只是外地人發財的好地方,而本地人則積蓄不多。難怪就連衡山的南嶽大帝都有「顯遠不顯近」之說,就是說越是遠地方來的香客更能得到菩薩的保佑。有本地人就說這是因為耒水東來,蒸水西,均匯入湘江北去至相關聯。於是就有人建議在江東岸也要建一巨塔,擋住這滾滾財源,也好留一部分給衡陽本地人受用。

於是這才有了珠輝塔——「珠塔朝輝」的衡郊一景。

珠輝塔乃清代安徽巡撫、衡陽人王之春主持興建的。為建該塔,耗費光陰13載,花消白銀6萬兩。可見衡陽人決心之大,求富之迫。塔高10仗5尺,七層八棱,塔門南向,上放白石刻橫額鐫刻「珠輝塔」三字。

塔何以名?原因地勢高遠,晨迎朝暉,晚披彩霞,璀璨奪目,猶如珠玉生輝。塔下林木森森,清幽秀麗;野芳吐艷,香飄十里。

登塔遠眺,方圓百里壯麗河山盡收眼底。南望雁城,氣象萬千;北眺衡岳,千脈潛形;湘江北去,耒蒸橫流;風帆沙鷗,長煙一空,令人心曠神怡

兩邊石刻楷書對聯:「高持船山遠綿學脈,流洄耒水廣助文瀾。」儘管書法遒勁,為王氏手書。但還是沒有體現建塔初衷,少了些銅臭,多了墨香。這就是衡陽文化人和衡陽文化。

由是觀之,珠輝塔,較湘江西岸的來雁塔和接龍山上的接龍塔二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10軍在江浙成軍後,長期生活和戰鬥在湖湘大地。故現時的10軍官兵多為湖湘子弟,可以說是湖湘子弟兵。同時,湘省也成為許多外省籍官兵們熱愛的第二故鄉。

自古皆言:無湘不成軍。湖南人的傳統性格,加上湖湘文化經世致用的悠久傳道,使湘人有極強的歷史使命感與自信心。他們心懷著「救中國必從湖南始」,「吾湘變,則中國變;吾湘存,則中國存」的殉道精神。楊度的《湖南歌》唱出了:「中國若為古希臘,湖南當為斯巴達;中國若為德意志,湖南當為普魯士」的不朽心聲,喊出了「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的慷慨激昂之音。湘人強悍,機智善戰,從不氣餒,更敢為天下先。

就在這場抗日救亡運動的關鍵時期,湖南的兒女清醒地認識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整個地域的人民都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當時在廣袤的三湘大地上,先後為抗戰輸送了300多萬人的兵源,3000多萬擔糧食,還有數不清的木材、礦產。不僅有著百萬軍隊在同日本侵略軍拚死廝殺,而且從北到南、從東到西,處處都涌動著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的洪流。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湖南人民配合中國軍隊在湖南省境先後進行六次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役。三次長沙會戰,尤其是第三次戰役給予日軍以沉重打擊。

湖南雖然地處內陸,但抗日戰爭時期,自1938年10月2日大武漢失守後,湖南便成了抗日戰爭的前線,是全中國抗日救亡規模最大、聲威最壯、持續時間最久的省份之一。其間經歷了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會戰、湘西會戰等震驚中外的戰役,湖南成了最終埋葬日軍的地方。

湘西的芷江更成為國軍的受降紀念地;衡陽則成為全國唯一的抗戰勝利紀念城。

這些是正在浴血苦戰的第10軍將士們沒有想到的、也沒時間去想的事。但他們卻正在做到,而且做得很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