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香港大亨 第二十一章 香港四大央企!

對於政府的動作,絕大部分的國人都只能見到明面上的,見不到背地裡的。這除了和國人本身的見識有關之外,更多也是政府動作從來都不是轟轟烈烈的,講究的是低調,行使的是潤物細無聲。

在香港,政府其實在改革開放前後都擁有國企。

不說設立,說擁有,是有些國企是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存在的,屬於政府產業,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直接接管了過來而已。

最大也最知名的四家國企,排名第一的自然是香港招商局,這家成立於晚晴洋務運動時期的國企;然後不分順序依次是中國光大集團、中國港中旅集團、中國華潤集團。

四家國企,光大集團和華潤集團最為國人所熟知,港中旅集團次之,香港招商局排末尾。

光大集團,一聽這個名字就耳熟得很,沒錯,其實就是後來那個不斷在電視上有著廣告的光大,光大證券、光大銀行這些。另外,還有上海那個光大會展中心。周興盛前世就去過這個會展中心,雖然也不怎麼樣,但在上海來說也是個知名的地點了。

華潤集團,華潤置地、華潤電力這些就不說了,單說一個華潤萬家,就足以讓國人對它印象深刻,是中國經營規模最大的零售超市集團。還有一個華潤怡寶,水業中的一個大牌子,同樣是屬於華潤的。

周興盛有時候就不明白了,為什麼一提起大型超市這些,國人就說中國不行?

坑爹啊,華潤難道就不是中國企業了?華潤還是副部級的央企呢!

所以,有的時候看待問題還是得眼光放遠一點,別一聽央企、國企這些,就說這不行、那不行的,印象壞到極點。然後說著需要改革、需要有外來資本參與競爭之類的。其實,有些央企還是很不錯的,不等不靠,也不靠壟斷,不也照樣發展成了世界五百強?華潤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這些,只要管理層得當,國有企業的發展還是很有優勢的。

港中旅集團,帶著一個「旅」字,一聽再一看,很容易就明白,這是一家主要以旅遊業為主業的央企。當然,和其它大型的公司一樣,發展壯大了之後,往往什麼行業都想摻和上一腳,所以到最後,房地產、鋼鐵、物流貿易這些也成為了港中旅旗下的主要業務。

香港招商局,這是一家有著輝煌歷史的民族企業。

洋務運動期間,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上書清政府設立招商局,同治皇帝批准,1872年,招商局正式成立。這是中國最早的航運企業,也是洋務運動碩果僅存的產物,更是中國民族工商業的先驅。

後世,周興盛是沒有聽過這家企業的,但在這一世,參與了內地的投資之後,他就不得不了解這家企業了。因為幾乎所有地方都得和這家企業打交道,還真繞不開。早前去內地投資創辦周師傅的時候,其實就是通過招商局才辦成的。

有關招商局的資料,厚厚的一壘,有膝蓋高,光是目錄就成了一本書。

當秘書將目錄給他,指著一壘高的資料讓他看時,他的表情和星爺在《鹿鼎記》里的表情如出一轍,太坑爹了。

而看完資料後,周興盛再數了數招商局的壯舉,只說了一個字:「靠!」

開闢中國第一條遠洋商業航線;投資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大型煤礦開、平礦務局;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大型鋼鐵煤炭聯合企業漢治平廠礦公司;創辦了中國第一家銀行通商銀行,第一家大型紡織企業上海機器織布局;第一家保險公司保險招商局;第一條電話線、第一條鐵路等等等等。

而在新中國接手之後,1979年又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業區——蛇口工業區;1987年,創辦了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招商銀行;1988年,也就是今年,又倡導成立了第一家企業合股興辦的保險公司——中國平安保險。

看看,每一件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創辦的企業無一不是赫赫有名的企業,漢治平、開平礦務局、招商銀行、平安保險等等等等。如果不是明確知道,很難想像招商局居然是這樣的風光,這般的大能耐,堪稱傳奇。就算後世的一些大型跨國集團,相比起招商局來,那都是渣渣,不在一個檔次上。

對此,周興盛還能說什麼?只能是佩服得五體投地,膜拜中!

四家企業里,三家企業都是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存在的,只有光大集團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才創辦的,時間是1983年5月。國務院國發198389號文批複光大集團章程明確:光大集團是直屬國務院的部級公司。在規格上,比招商局還要高半個位階,招商局還只是副部級而已。

目前,周興盛和四家企業都打過交道。

談不上和哪一家企業的聯繫最深,因為聯繫都很深。

和招商局的聯繫,這個是必然的,港商進入內地投資的一個主要渠道。加上周興盛如今大舉進入地產基建行業,和招商局的聯繫就更深了,先後在內地的多個基建項目上和招商局有過合作。一個是成渝高速公路,一個是滬杭甬高速公路,目前還沒有開工,尚處於論證階段,不過合作方案已經基本達成。

滬杭甬高速公路,一聽名字就知道是哪裡的高速路段,最終方案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整條路將會途徑四個市,全長將近兩百五十公里,是名符其實的浙省第一路。

成渝高速公路,這個的名氣就更大了,國人多半都知道這條路,這是川省第一條高速公路,連接成、內、重三大工業城市,途徑14個縣市區,是國家「八五」重點公路工程,預期將於1990年開工建設。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周興盛為什麼要在基建項目方面實施保守策略了,動輒就是幾百公里的高速公路,造價就不說了,光是時間就要好幾年,拖動資金的壓力還真不是一般的大。

和光大集團的聯繫,不是光大銀行、光大證券這些,這些都還沒影子呢。現在和光大集團的聯繫,也是投資管理方面的問題,光大集團的主業就是金融與投資管理,雙方已經達成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周興盛迫切需要引入成熟的管理體系。

換做是一般私人的投資公司,和光大集團這樣的大型央企打交道,鐵定是處於弱勢地位。

不過周興盛不同,先後在金融市場上的投資都是大賺特賺,賺成了一個百億富翁,就投資這一點上,光大集團就沒有半點優勢可言,反而處於絕對的劣勢。也就只有在公司的管理體系方面,光大集團佔盡了優勢。

和港中旅集團的聯繫,得從去年周興盛和鄒文淮兩人商談在內地建影視基地開始。

當時,兩人商談的是無息三國影視基地的問題,周興盛還派人專人去和央視洽談,只是由於各種問題一直拖著,直到今年年初的時候才有了確切的消息。之後,周興盛和央視以及鄒文淮三方達成了共識,共同投資建設無息影視基地。

作為中國最大的旅遊集團來說,影視基地這樣優質的旅遊資源當然不容錯過。

所以,在得知了周興盛他們開建無錫影視基地的消息後,港中旅集團立即行動了起來,強烈要求摻和上一腳。周興盛、鄒文淮以及央視,三者都考慮到了港中旅的優勢,所以很快就答應了。於是乎,四方面湊成了一桌麻將,邊打牌邊商談,周興盛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和港中旅集團成了合作夥伴。

至於華潤集團,這家前身是1938年就成立的「聯合行」,就更是周興盛不得不打交道的企業了,必要性必須性甚至要超過招商局。

至於原因,其實很簡單,自1952年起,華潤一直就是中國進出口貿易在港澳及東南亞的總代理,內地的任何產品包括香港最需要的糧食、水、水果、蔬菜這些,全部都是通過華潤走出內地的,進入香港乃至整個東南亞的。當然,香港是內地的首要供應地。

翻看歷史,再看看香港的地理位置,其實根本不足以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大都市,因為要水沒水,要地沒地,要糧食沒糧食,極其短缺。歷史上,香港多次發生水荒,一度窘迫不已。若不是後來新中國成立後國際政治的變更,導致內地不得不以香港作為聯通世界的橋頭堡,香港也不會獲得後來的大發展,就更別提成為世界性的大都市了。

雖然近年來由於內地的改革開放,華潤的歷史地位以及重要性都急劇下降,但在貿易往來上,華潤還是最主要的渠道。

周興盛旗下,周師傅的速食麵要賣到香港來,華潤是繞不開的。

如今的「周師傅速食麵」是內地速食麵第一品牌,成功的佔據了最大的市場份額。這個時候,走出內地,進軍香港、台灣、其它亞洲各國和地區就成了必然。總是呆在內地悶頭髮展,沒志氣,公司也會暮氣沉沉,不利於發展。

大四喜要想做大做強,華潤同樣也是繞不開的,沒有華潤的食品供應,超市不成超市。就算勉強從別的國家和地區調來,但也沒有了價格上的優勢,不足以和其它超市競爭,最後鐵定得倒閉。

當然,在這裡有一個問題不得不尷尬的說一下,華潤之所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