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風雲驟起 第四十四章

巴巴羅沙(摘自《失去了的世界帝國》)

英譯者按:過了二十五年,全世界的人還在納悶,阿道夫•希特勒為什麼在一九四一年六月轉向東方。當時,英國由於在非洲和巴爾幹半島慘敗,加上德國潛艇所造成的損失,已經弄到了千鈞一髮的地步,而美國又無力抵擋住這個毀滅性的打擊,那時候看來,希特勒一定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勝。只要把英國打掉,把驚人的收穫消化掉之後,他就能著手在一條戰線上與蘇聯較量。但恰恰相反,他反倒把英國放在一邊,轉向東方,展開了一場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血戰,在自己後方給諾曼底登陸留了空子,毀滅了自己也毀滅了德國。為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馮•隆將軍從山的另一邊作了較為明確的說明。由於美國讀者對西線戰事更感興趣,因此我對這些材料作了較大刪節。但我力求保持馮•隆分析的主要線索。

轉向東方

希特勒對蘇聯的入侵被普遍認為是他的最大失策,也許是世界歷史上的最大失策。產生這種觀點,有兩個原因。首先,人們對阿道夫•希特勒謎一樣的可怕性格還不可能清楚地認識。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外行人(很多軍人也一樣)在判斷一個軍事形勢時,很少肯花費力氣去抓住事實。這種判斷一般由觀看一張地圖開始。人們往往見了地圖就頭疼。然而希特勒在一九四一年六月轉向東方的關鍵卻在於繪製地圖的方法之中。

你得看一幅歐洲地圖,最好是一幅清楚地表明河流和山脈地區的地形圖。

你還得記住關於戰爭的一些不變的簡單事實。戰爭是力量的劇烈衝突。這種力量有三種,就是:動物力量,機械力量,化學力量。直到十七世紀,儘管象投石機和弩機這樣的機械已經使用了,馬和人的動物力量仍舊起著決定性作用,有了火藥爆炸的化學力量,就增加了一種新的因素。美國的南

北戰爭首先反映了工業上的革命,主要是利用了礦物燃料(煤)的化學力量,通過鐵路,使軍隊的機動性大大增加,此外由於冶金和設計的進步,槍炮達到了新的射程和準確性。

工業戰爭在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年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德國人以一套為打仗而設計和建造的工業設施,在毛奇將軍為了穿梭般地迅速調動軍隊而精心計畫的鐵路網上進行內線軍事行動,輕而易舉地打擊了幾乎包括全世界在內的聯軍。到了一九一八年,在亞眠的英國坦克,以及脆弱的偵察飛機之間進行的空戰,顯露了新的使用石油發動機的燃料力量的革命可能性。少數幾個軍人抓住了這種可能性,然而只有一個戰後的政治家真正理解了這種可能性,這個人就是默默無聞的退伍步兵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看到英國人、法國人這些所謂的勝利者已經精疲力竭,世界帝國已向他們的繼承者開放,即使是一個小國,只要大膽地大量使用石油發動機,特別是地面和空中配合行動,就能稱霸世界。

地圖上的形勢

在戰爭中馬匹的缺陷是它們必需吃乾草;拿破崙在鮑羅金諾躊躇不前多少也是由於缺乏飼料。同樣,一台石油發動機也必需有石油作燃料。阿道夫•希特勒絕對不可能忘掉這個簡單事實,儘管有不少高談闊論的戰略家和自作聰明的新聞記者早已把它忘得一干二盡了。

德國人在歐洲大陸上奮力作戰,能夠到手的只有一個加油站,就是羅馬尼亞的地下石油。我們不能從海上得到石油。因此,一九四○年到四一年間希特勒在巴爾幹半島的所有軍事行動和戰役,都是圍繞著普洛耶什蒂的油田。戰爭不可能在巴爾幹半島打贏,德國倒是可能在這裡遭到失敗。

看一下地圖就清楚了,多瑙河流域大平原上的普洛耶什蒂危險地靠近蘇聯邊境。從普魯特河到普洛耶什蒂之間是一片開闊平原,不滿一百英里。但是從德國到那裡卻有六百英里,中間還隔著喀爾巴阡山。

由於這個原因,一九四○年七月,當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之間有爆發戰爭的危險時,希特勒就很快地強制予以和解。蘇聯並不喜歡這樣。俄國人,不管是沙皇還是共產黨,總是把他們的熊爪伸向巴爾幹半島;當時,俄國人正向羅馬尼亞送去內容含糊、虛聲恫嚇的備忘錄。然而,只要事關石油供應,希特勒決不會去擔心俄國人是否敏感。沒有石油,德國的整個戰爭機器就成了一堆廢鐵。

可是俄國的行為使他停下來考慮了。他和斯大林訂的條約只是種休戰。他自己這樣認為,而且他還得假定象斯大林這樣一個殘酷的屠夫也這樣認為。問題是,俄國會在什麼時候行動?這一點,希特勒只能從俄國的活動來猜測。一九四○年夏,我們完成在法國的輝煌戰役時,蘇聯在巴爾幹半島進入比薩拉比亞,沿著一條正對著我們的石油的寬闊戰線平均挺進了一百英里,這樣紅軍就到達了普魯特河岸邊。與此同時,邊境距離普洛耶什蒂只有五十英里的保加利亞也開始提出領土要求和進行軍事威脅。從保加利亞對羅馬尼亞做出的這些姿態,我們掌握確實情報,是俄國的陰謀在起作用。

這些預兆性的行動是在進行所謂「英國戰役」的時候發生的。西方報紙和廣播實際上不予注意。西方的歷史學家也不予注意。巴爾幹半島的政治常常使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感到迷惑和麻煩。然而這個圍繞著羅馬尼亞石油所進行的緊張的不顯著的行動,卻遠比所有浪漫的登頭條新聞的英國空中混戰嚴重得多。那些反覆研究英國之戰的作家總是納悶阿道夫•希特勒為什麼對英國戰役那麼不感興趣。看來,他們沒有一個人對軍事年表和地形圖有足夠的理解,因而對元首在這場毫無結果的空戰期間著眼於至為緊要的多瑙河低地這一做法無法表示讚賞。

七月底,英國戰役剛開始,希特勒命令約德爾將軍開始部署對蘇聯入侵,時間預定在一九四○年底或一九四一年春。西方作家經常以這個行動為例,作為德國領袖「背信棄義」的確鑿證據。這是沒有觀看地圖或者研究年表的結果。如果在俄國加緊了對普洛耶什蒂的擠壓之後,希特勒不採取這個預防措施,那他就會犯罪惡的玩忽祖國利益之罪。

偉大的戰略全景

希特勒的世界觀是黑格爾的世界觀。偉大的黑格爾教導我們,國家、帝國、文化,在歷史上都有它們的興旺時期。它們興起來,它們消失。沒有一個是永恆的,但是每一個時代有一個占統治地位,由它發號施令。在這個世界主權的承襲中,我們認識到歷史的主宰——世界精神——的進化意志。於是,歷史的主宰在那些世界歷史人物的意志中得到了體現,象愷撒、亞歷山大和拿破崙,都把他們的國家引向世界帝國。平常的道德不能應用於這種人的行為,因為是他們創造了每個時代道德的新形式和新主題。

這種黑格爾的世界觀,當然,和小資產階級的道德觀正好相反,後者希望偉大國家的行為象進修學校里有教養的年輕姑娘那樣,並且認為,按照它的道德標準,一個武裝起來的強大民族和某些鞋店裡的白臉職員沒有兩樣。大的資產階級強國,如法國、英國和美國,通過與軍事掠奪毫無區別的行動,建立了它們的力量,擴展了它們的領土。在完成了它們的「歷史命運」之後,它們當然很容易就會來譴責這個想接著扮演其世界角色的年輕有為的德國。然而,阿道夫•希特勒並不是一個容易接受這種說教的人。在他的方案中,進攻俄國,是德國走向主宰世界的大門。俄國是我們的印度,應該按照英國的方式來征服它,開發它。德國有這樣的意志,這樣的力量,這樣的使命。它只缺乏糧食,缺乏生存的空間,缺乏石油。這些東西,它都要去取得。希特勒的觀點是,一旦歐洲大陸的統治權牢固地掌握在德國手裡,那麼那些盎格魯—撒克遜的海上勢力就不得不換掉它們的政府,挑選能與新的德意志世界帝國相處的政治家來組閣。

重心

克勞塞維茲說:「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條原則,即如果我們要通過戰勝其中之一而戰勝全部敵人,那麼就必需以打敗這個敵人作為戰爭的目標,因為在這個敵人身上我們打擊的是整個戰爭的共同重心。」

進攻俄國,目的是控制地球上具有無限人力和自然資源的廣大中心地帶,這是對重心的真正打擊。

許多似是而非的議論認為,英國是「真正的」重心,因為它能夠組織另一個聯盟來與德國對抗。這是頭腦里擺脫不開拿破崙式類比法的人寫的東西。一九四一年春,英國處於中立狀態,事實上是離開了戰爭,頂多進行些小規模的空襲干擾。它不再統治海洋了。日本和美國都超過了它。它們還沒有成為德國的緊迫問題,當然將來總有一天德國要和美國算帳。

既然英國在軍事上已經不行了,為什麼它還不投降?顯然,因為它希望蘇聯,或者美國,或者兩國同時對其進行援助。美國相距很遠,而且幾乎還沒有武裝起來。而俄國呢,則正在很快地重新武裝,並且就在我們的邊境,公開地威脅著德國在普洛耶什蒂的生命線。的確,它以俄國人外交上慣用的粗魯方式,給我們小麥和石油,企圖撫慰我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