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娜塔麗 第二十四章

黃色方案(摘自《失去了的世界帝國》)

大突襲

現代戰爭的特點是形勢往往會大規模地急轉直下。一九四○年春天,德國武裝部隊只花七天時間,就打亂了世界秩序。五月十日,英國和法國還仍然是凡爾賽和約的勝利者,仍然是海上和陸上的霸主。到五月十七日,法國已經是一個被打敗的、束手無策的國家,而英國也瀕於生死存亡的邊緣。從理論上講,我們進攻法國的計畫fall gelb(黃色方案)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從雙方力量對比的數字看,敵人很可以感到自慰,要傷腦筋的是我們。但是經過實踐,黃色方案(修正案)獲得了巨大勝利。我們的士兵,一個頂一個。證明都超過民主國家最優秀的士兵。我們的最高司令部汲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美國坦克營擊敗的教訓。充分利用了集中使用大量裝甲車和柴油發動機所具有的機動性。所謂英法的世界霸主地位已被戳穿,只不過是徒有虛名的歷史假象而已。當然,它們仍然控制著海洋和原料產地,它們擁有進行長期戰爭所需要的資源,數量比我們多,但是,如果缺乏利用這些原料的意志,就是有也等於零。波斯比亞歷山大大帝所有的資源要豐富得多。

在評價希特勒時,歷史學家必須承認,他已經覺察到對方這個弱點,而我們這些參謀人員的估計卻是錯誤的。當時我們認為,我們的宿敵也在不誤時機地緊急備戰,但實際上,他們的同胞並不願面對現實,政治家們也不願把不愉快的真實情況告訴人民。阿道夫•希特勒把德國的未來,也就是歐洲的未來,也就是目前世界秩序的未來,孤注一擲地寄托在一次猛烈的武裝突襲上。它的成功超出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也是他本人所沒想到的。

希特勒不僅不理會我們這些參謀人員悲觀的反對意見下令發動進攻,而且幾乎是在最後一分鐘決定採用大膽的曼施坦因計畫:使用裝甲部隊大舉進攻,穿過難行的阿登地區,迂迴到馬奇諾防線左側。這個計畫背離了傳統的施利芬計畫,但獲得意外的成功,促使倫斯德以驚人的速度橫越法國北部直抵海邊,把盟國切成兩半,迫使英國用遊艇、平底運煤船和漁船臨時拼湊了一支小艦隊渡海逃回本國,法國本來就很動搖的鬥志也就此全部喪失。此後,我們向南進軍,直搗巴黎,沿途遇到的抵抗一觸即潰。就這樣德國在一名前上等兵①的指揮下,於幾個星期之內完成了威廉皇帝二世經過四年的拚死戰鬥尚未能完成的事業。

①指希特勒。

我們在法國的勝利,從技術上講,關鍵在於我們把大量裝甲車集中配備給作為先鋒部隊的全部師團,就象鐵騎兵一樣,這樣就在工業化時代的戰場上恢複了速度和機動,人們一直認為由於機械火力的力量和射程,在塹壕戰之中達到這種速度和機動是永遠不可能的。我們從英國戰術家富勒和法國戰術家戴高樂的軍事著作中懂得了這些道理,他們的著作總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教訓。

法國軍隊擁有的裝甲車數目超過我們,但是他們忽視了這些盟國戰術家的意見,把數以千計的坦克分散地配備給各個步兵師團。關於如何使用新的自動裝甲車問題,在兩次大戰期間,引起很多爭論。我們汲取富勒、戴高樂以及我們自己的古德里安等人的正確意見。我們的對手則汲取了錯誤意見。此外用俯衝轟炸配合這些新的地面戰術,起了加速勝利的作用。

馬奇諾防線

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了。幾個月以來,西方的報刊雜誌不斷刊登歐洲地圖,標明在即將來臨的戰役中的一些假想戰線。據說被西方報界人士稱為「世界第一流職業軍人」的法國總司令莫里斯•甘末林大元帥已經擬定了一項擊敗我們的絕妙計畫。

傳聞中的甘末林計畫認為:在現代化戰爭中,現代化武器使得防禦比進攻處於大體上是十或十五比一的有利地位。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一百五十萬名士兵喪失生命,這說明在機槍大炮面前,拿破崙使用的那種集中步兵進攻的戰術不再行之有效,不會再出現另一次凡爾登戰役。新的戰術思想是,在和平時期修築起一條由堡壘連接起來的長城,配備以現代化的最猛烈的火力,將來敵人不論投入幾百萬人來進攻,最後都將淹沒在自己的血泊中。

根據這個理論,法國修建了一連串的碉堡,用地下坑道把它們連接起來,這就是馬奇諾防線。如果德國不進攻,處於馬奇諾防線陸地長城和英國海上封鎖之間,我們的經濟生命也就會被扼死,即使那時候革命未能使希特勒垮台,盟國

軍隊最後也會從馬奇諾防線向我們發動一勞永逸的最後一擊,迫使我們的將軍們象一九一八年一樣匐伏於地,乞求和平。這就是在「靜坐戰」期間西方報刊的論調。

有見識的軍界人士對這個馬奇諾防線提出一些疑問。他們說:工程的確是了不起,但是否太短了一些?從瑞士阿爾卑斯山開始,沿著法德邊界延伸一百多英里到一個叫作隆古庸的地方——這是它的終點。在隆古庸和英吉利海峽之間,沿法國和比利時的邊界,還有一塊寬闊平坦的地帶是個漏洞,長度至少和馬奇諾防線本身相等。一九四年我們這些野蠻的德國人之所以從比利時進攻,就是因為這個漏洞提供了一條通向巴黎的平坦大道。難道我們不能繞過這條著名的馬奇諾防線,再次沿著這條路下來嗎?

那些支持甘末林計畫的人以譏諷的微笑來回答這樣的問題,他們說:把防線穿過比利時,一直延伸到海邊,這當然好。但是這要由比利時人來決定,但他們寧願堅持保持中立而不願搞這條防線。在法國境內延伸這條防線,則要穿過長達一百三十英里的重要工業地區。此外,過去也曾經考慮過要這樣做,但是政府想節約開支。因為人民正在要求縮短工作時間和增加工資。延長防線的費用將象天文數字那樣龐大。還有,這些地區的地下水位太高,修建坑道系統有困難。同時,那時候希特勒已經上台,延長這條防線可能刺激這個好戰的元首不加思索地馬上採取行動。

總之,法國最聰明的軍事思想家決定不把馬奇諾防線修完,而採取了甘末林計畫。如果戰爭發生,法國和英國的軍隊將部署在未修築工事的比利時邊界一帶,嚴陣以待。如果德國人真的再次從這裡來,盟國軍隊將在加麥蘭指揮下躍出陣地,與二十萬名驍勇善戰的比利時軍隊匯合,固守天然的沿河防線。由於在現代化戰爭中處於防禦地位所具有的極為有利條件,德國向這樣狹窄的戰線發動進攻,將會遭到重大傷亡而告失敗。

計畫執行的結果

我們確是進攻了,雖然並不完全按照計畫給我們規定的路線行事。五天之後,甘末林大元帥被解除職務。我們穿過被認為是「無法通行」的阿登地區,繞過馬奇諾防線北端,大軍浩浩蕩蕩西進,橫貫法國,因此切斷了按照甘末林計畫準時躍出陣地衝進比利時的法國和英國軍隊的聯繫。我們由庫赫勒指揮的第八軍也自荷蘭北下迎擊,使他們陷入重圍。五月十五日晨,法國總理打電話給他的國防部長,問甘末林有什麼反擊措施。根據歷史記載,國防部長回答說:「他什麼也沒有。」

第二天,巴黎法國外交部召開緊急會議,冒生命危險從

倫敦乘機來到這裡的溫斯頓•丘吉爾在會上問甘末林大元帥:「將軍,準備用來抗擊德國突破的後備部隊在哪裡?」根據丘吉爾回憶錄,這位世界第一流職業軍人回答說:「au-cume。」(「一個也沒有。」)

魏剛將軍接替了他的職位。我們輕而易舉地從背後拿下了馬奇諾防線,因為炮口都是朝著前面方向。我們俘虜了坐等在碉堡和坑道內的法國士兵,並把他們全部運往英吉利海峽,用來對英國作戰。我們還繳獲了這個迷宮中儲備的全部糧食和裝備,只留下幾個燈泡在這些無人的混凝土通道內照明。因此馬奇諾防線一直保存到今天。

法國的偉大從歷史舞台上消失了。德國幾世紀以來的不共戴天的敵人終於遭到厄運。從戰略上講,關於如何在戰爭中使用工業力量這個問題,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他們把國家的力量和財富浪費在一個巨大的悲劇性玩笑上,用鋼和混凝土修建了半條城牆。從戰術上看,當甘末林大元帥說「aub e」時,法國的軍事史已經宣告結束。

勝利中的陰影

在最高統帥部,對法作戰的勝利一方面使人感到歡欣鼓舞,另一方面也使人感到有些不安。我們這些參加停戰簽字儀式的人中,有的當時以沉重的心情看著元首在貢比涅的陽光下跳著快步的勝利舞。我們的心情是憂喜參半:一方面為德國軍隊完成的豐功偉績、為他們英勇地扭轉了一九一八年以來的戰敗局面感到驕傲,另一方面則因為內心知道這位手舞足蹈的元首犯了或將要犯悲劇性的錯誤而感到憂慮。這些錯誤完全被掩蓋在勝利所放射出的玫瑰花般鮮艷奪目的光彩之下,不為一般世人所知。在當時那個時刻,德國好象是軍隊舉辦的舞會中的一位年輕少女,由於英俊的軍官們向她投以愛慕的眼光,露出羞答答的樣子,大家都喜笑顏開地看著她,卻不知道一個致命的癌已經在她體內萌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