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娜塔麗 第十七章

靜坐戰(摘自《失去了的世界帝國》)

「假」戰爭

華沙陷落之後到挪威事件之間這段為期半年的沉寂,在西方被稱作「假」戰爭,這是援引一位美國議員的用語。我們稱它為sitzkrieg或「靜坐戰」,這是針對blitzkrieg

①的俏皮話。從英法方面講,這種說法可能是適當的。在這段喘息時期,他們的確對自己的軍事力量絲毫沒有加以改善,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他們只是老老實實坐著,預言我們要遭到失敗。

①德語:閃擊戰。

這段微妙、晦暗的時期剛剛開始,元首就向國會作了「伸出和平之手」的演說。他這次演說也和他的其他政治活動一樣,經過精心策劃。如果當初盟國輕信這一演說,我們很可能發動震驚西方的十一月進攻。華沙陷落後,希特勒對此已經作了安排,我們也積極進行籌劃。但目前西方政治家對元首已產生了某種戒心,他們的反應使人感到失望。但這畢竟關係不大,由於氣候惡劣,以及供應問題無法解決,迫使急躁的元首不得不一再推遲行動日期。於是襲擊法國的計畫始終未能實現,只是不斷變更日期和戰略。進攻日期總共推遲了二十九次,同時準備工作以從未有過的速度繼續進行。在我們草擬fall gelb(即進攻法國的黃色方案)的時候,我們參謀部最喜歡閱讀法國報紙和軍事雜誌上發表的長篇學術文章,文章說我們即將屈服於經濟壓力。我們覺得這些文章很可笑。事實上,我們的經濟第一次開始真正上升。我們獲悉,巴黎的生活比戰前活躍、輕鬆。英國首相張伯倫反映了西方的想法,說:「希特勒錯過了大好時機。」在這被迫拖延的半年期間,儘管元首大本營無休止地干擾,德國軍火工業生產依舊開始上升,一個襲擊法國的完善的新戰略方案終於出籠了。

在芬蘭的騷亂蘇聯進攻芬蘭使靜坐戰時期暫時活躍起來。

斯大林在與里賓特洛甫談判簽訂協定以後,始終不變的政策是,趁我們與民主勢力作戰之際,盡一切可能擴張領土,鞏固他的地位,以便與我們最後攤牌。希特勒為了騰出手對付西方,已經把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和波蘭境內的大片土地讓給斯大林。但是,斯大林象俄國沙皇或布爾什維克其他統治者一樣,貪得無厭。這時是他吞併卡累利阿地峽和控制芬蘭灣的大好時機。當他的使者對驕傲的芬蘭人進行威脅、企圖霸佔這片領土而宣告失敗時,斯大林決定訴諸武力。芬蘭的主權當然遭到了蹂躪。

但是,使全世界震驚的是,蘇聯統治者竟因為進攻進行得很糟而陷入困境。被吹噓得天花亂墜的紅軍大丟其臉,在芬蘭竟暴露出他們原是一批裝備和訓練極差、指揮力量也很薄弱的烏合之眾,連一個訓練有素但是弱小的敵人都不能戰勝。這可能是斯大林在三十年代清洗大批軍官的結果,也可能是俄國人傳統的低能,加上布爾什維主義的有害影響,或者是斯大林故意調遣最蹩腳的軍隊,實際情況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不過,一九三九年十一月至一九四○年三月芬蘭確實英勇擊退了斯拉夫侵略者,蘇聯始終未能從軍事上擊敗他們。最後還是用俄國傳統打法,為數不多的芬蘭保衛者終於淹沒在強大的炮火之中,沐浴在斯拉夫人流下的血海里。這樣,斯大林的願望實現了,他把我們的芬蘭朋友推回卡累利阿地峽,形成了列寧格勒防線。我們必須承認,這一行動實際上在一九四一年挽救了列寧格勒。

聖誕節芬軍打了個大勝仗,這就是著名的蘇墨薩米戰役,芬軍以死傷約九百人的代價,造成蘇軍約三萬人被殲滅或凍死。經過這次戰役,大家就不可能再把蘇軍當作一個強有力的現代化的敵對力量。後來,赫爾曼•戈林稱這次芬蘭戰役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誘敵行動」。意思是說,俄國人故意在芬蘭示弱,以便把他們的戰鬥力偽裝起來。這也成為德國空軍在東方失利的一個荒唐借口。實際上,一九三九年斯大林俄國軍事力量是薄弱的。從這時開始,直到最後我們在東線蘇軍手中徹底崩潰,這段期間所發生的事,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里談到,不過他們在芬蘭的表演確實導致我們作出錯誤的計畫。

靜坐戰結束:挪威

西方民主國家紛紛對進攻芬蘭一事大肆宣傳,並醞釀給予芬蘭軍事援助。但結果並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不過開闢芬蘭戰線迫使希特勒面臨北方的強大威脅,英國企圖佔領挪威。

關於這一點,我們有準確的情報。英國的這一計畫,並不象紐倫堡審判中指控德國軍隊的某些計畫和「陰謀」一樣,英國這一計畫是實際存在的。溫斯頓•丘吉爾在他的回憶錄中公開寫到這一計畫。他承認英國進攻日期定在我們之前,後來取消了。因此,我們搶先進入挪威•完全出於僥倖,是時間問題。

蘇芬戰爭使挪威問題尖銳化,因為英法完全可以利用「援芬」作為借口,在挪威登陸,並向斯堪的那維亞半島挺進。這對我們非常不利。北海兩側均設英軍基地,這對我們的潛艇形成了封鎖,從而扼住了我們在海上的主要咽喉。更重要的是,我們從瑞典運進鐵礦的船隻,冬季航線必須沿挪威海岸行駛。如果沒有這一鐵礦資源,我們就不能堅持長期戰爭。當最高司令部向希特勒承認存在這種危險後,希特勒發布命令進行「韋塞演習」,並佔領挪威,黃色方案再一次推遲。

在紐倫堡法庭上,海軍上將雷德爾因「陰謀侵佔中立國挪威」而定罪,而曾經擬定過同樣計畫的英國,卻坐在審判席上,這一事實實在令人遺憾。但這種不合理的現象,促使我對自己在紐倫堡的經歷處之泰然。我認為那不是對我個人的侮辱,而是失敗所導致的必然政治結果。如果戰爭的結局正好相反,我們因丘吉爾陰謀佔領挪威而將他處以絞刑,世界輿論又當如何呢?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佔領挪威,是在非常優良的英國艦隊實際炮火下進行的一次驚人的水上行動,並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次成功並不是由於希特勒的指揮,而是無視他的指揮的結果。我們在海上遭到慘重損失,尤其後來當我們計畫進攻英國時,驅逐艦奇缺。但比起我們獲得的戰果,我們所付出的代價就微乎其微了。我們先發制人,阻止了英國,開闢了更廣闊的海岸線,粉粹了對我們的封鎖,並且保證了整個戰爭年代瑞典鐵礦石的供應。

在挪威的錯誤

希特勒的外行在挪威暴露得很糟糕。每個戰役中都一再發生,並且越來越厲害。無論在哪一方面,外行的標誌就是在困難面前驚慌失措。而內行的標誌則是危急關頭善於隨機應變,最高超的用兵藝術就是要求在戰雲密布的時刻作出正確的判斷。希特勒的驚慌失措表現為兩種形式:當部隊正在運動的時候,他突然命令部隊停止作戰;在戰役的中途突然變更目標。這兩個弱點在韋塞演習中都表現出來。我在分析挪威戰役時,詳細記述了希特勒整天歇斯底里大發作,堅持要我們放棄納爾維克這個真正的據點,以及他突然瘋狂策劃用「不來梅號」大郵船攻佔特隆赫姆港等等。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能成功佔領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呢?那完全是因為法爾肯霍斯特將軍在挪威不顧元首的干擾,進行了有效而幹練的工作,統率了一支精銳部隊,擬定了正確的計畫。

這種來自上面的偶然干擾往往影響整個作戰行動。阿道夫•希特勒多年來為了達到控制軍隊的目的,不僅使用暴力手段,而且耍盡了狡猾的政治手腕。毫無疑問,此人對權力的慾望是貪得無厭的,很遺憾德國人民不了解他的真實本性,等到真正了解,已經為時太晚。對這次篡權的背景,我要作粗略的說明,因為它對六年戰爭的全部進程有重大的影響。

希特勒如何篡奪了軍權

一九三八年他和他的一批納粹寵臣,竟然肆無忌憚,捏造罪名,指控最高統帥部的一些有名望的將軍行為不檢。一方面他們也利用了幾個犯有這類性質錯誤的實例,關於這方面的細節,不在此贅述。納粹分子準備利用這個罪名暗中把一批有經驗的將領大膽搞掉。而希特勒本人居然一躍而為最高司令!他強迫德國武裝部隊的全體官兵宣誓效忠於他本人。這一行動表明他了解德國人的忠誠性格,他們一旦宣誓,就將始終不渝地忠於這一誓言。

由於對我們的一批有名望的將領進行了人身攻擊,捏造了罪名,我們參謀部就被堵住了嘴,解了體,因而對這次篡權沒有提出任何相應的抗議。德國軍隊一向不受政治控制,這使德國軍隊長久以來成為我國一支堅強力量,現在德國軍隊的絕對獨立宣告結束,世界上一支最強大的軍隊的指揮權,在戰爭開始前一年光景,落到一個奧地利街頭鼓動者的掌握之中。

就這件事本身而論,還不算是一次災難性的變化。希特勒對軍事還不是完全無知。他在戰場上當過四年步兵,而學會作戰還有比這更壞的辦法呢。他貪婪地閱讀過歷史和軍事著作。他對歷史事件有非凡的記憶力。更重要的是,遇到重大問題,他善於追根究源。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他甚至具有和婦女同樣的直覺感。如果一個政治家經常向士兵聽取命令執行的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