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理學的天下——宋元明清時期 經世致用的哲學

魏源主張「經世致用」的哲學思想。魏源主張通過改革圖強的思想明顯是繼承了法家的傳統,認為世界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在鴉片戰爭中,他積極分析戰爭形勢,認為強弱雙方的力量是可以轉化的,並提出了改變敵強我弱的具體戰略戰術,即將敵人放進來打,使英軍的軍艦和大炮失去效用,發揮我們補給充足以及地形熟悉的優勢,有了這些因素,加上正確的指揮與配合,我們用落後一些的槍炮也能夠打敗英軍。

魏源認為「行」是知識的真正來源,而不是死的書本,不「行」就得不到有用的知識。他對此有個很形象的比喻:「披(即閱讀)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估客(指海外貿易商人)之一瞥;疏(即注釋)八珍之譜(名貴菜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品嘗)」。由此可見,魏源重視實際的調查研究。在他得知英國人在新加坡設立英華書院,請華人教漢語漢文時,就對中國沒一人做類似了解外國的事備感憂慮,於是他開始編《海國圖志》。

這本書集中體現了魏源「經世致用」的思想。

它的基礎是林則徐主持編寫的《四洲志》。人們知道他編書的消息後紛紛出手相助,有的人複製有關地圖給他,還有的人將在台灣俘虜的英軍所畫英國地圖寄給他用。魏源在朋友的鼓勵下,僅僅半年就完成了五十卷的《海國圖志》,後來又花四年時間精心擴充到六十卷,到1852年,編成一百卷。這本書是近代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的介紹世界各國國情的著作。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而且在書中魏源還重點介紹了自己抵抗侵略、民族自強的重要思想。後來這本書傳到日本,備受重視,成為日本近代抵抗西方殖民者的重要參考資料。

清朝統治者曾經被西方列強的武器嚇破了膽,但魏源則認識得很清楚,他主張創辦軍事工業,學習列強的製造新式武器技術,最終制服、戰勝列強,這就是著名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但魏源也不是唯武器論者,他更重視人的作用,沒有人去指揮,有了好武器也等於沒有,這就預言了以後甲午戰爭的結局。在《海國圖志·籌海篇三》的結尾,魏源發自內心地疾呼:「在得人而已!在得人而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