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思想的角斗場——秦漢時期 知識就是力量

王充對學習問題的論述,有許多卓越的見解。

首先,王充提出「知物由學,學之乃知」。王充從唯物主義認識論出發,在中國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人有知學,則有力矣」,即「知識就是力量」的光輝命題。

由於王充已經認識到知識就是力量,學問淵博者其力無窮,因此,他非常重視為學求知,提出了許多很有啟發意義的學習方法論。

其次,王充主張「考之以心,效之以事」。也就是在上述前提下,進一步闡述了人們獲取知識的過程。他指出知識來源於見聞,來源於經驗。但是,感性的經驗只是學習的基礎,只是進一步學習的起點,而不是學習的終結,因此,他在重視從見聞中獲得知識的同時,更重視思考加工,更重視理性思維,主張通過比較、判斷和推理,去正確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另外,王充提倡治學過程中要進行獨立思考,要存疑,要經過比較、分析、綜合達到去偽存真。關於檢驗知識正確與否的標準,王充提出了「效之以事」的主張,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第三,王充主張奮發進取,勤學不舍。知識的獲得靠學習,學習必須有奮發進取、鍥而不捨的精神才能獲得成功。王充曾以河水結冰,積土成山為例,說明學習必須勤奮,必須靠日積月累之功。在學習過程中,王充強調意志努力,反對一暴十寒。為了進一步強調意志努力對學習的重要意義,王充又以樹木為例來闡發道理。他說,楓樹、桐樹生長快,但木質不堅固;檀樹生長雖慢,但其「材強勁」。學習也是一樣,「其進銳者退速」。要想有所造就,必須長期下踏實的、艱苦的功夫。

第四,王充主張立異創新,不因舊說。這是王充針對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提出的見解。他反對固守先聖先賢學說,反對把它們奉為金科玉律,提倡創新精神和勇敢無畏的批判態度,求真求實,立異創新。例如,針對抱殘守缺,是古非今的不良學風,王充指出,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無論是聖人、賢人還是普通人,就其品德才學而言,只不過是「才有深淺,無有古今,文有偽真,無有故新」,因此,不應該「好褒古而毀今」,更不能說「古人賢於今人」。王充還以大量歷史事實為例,把漢王朝與西周王朝進行了比較,最後得出漢朝優於西周,今勝昔,今人賢於古人的歷史進化論的觀點。

第五,王充提出要博達疏通,學為世用。他曾經以大海為例說明人的學習要像大海匯合百川一樣,兼收並蓄。只有這樣,才能成為才高、智大,博達疏通,才能擔負起治國治學所重任的有用人才。王充在強調「博達疏通」的同時,明確提出了「學為世用」的治學目的論。他指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濟世利民,著書立說是為了服務社會。如果著書立說,興學設教不能懲惡勸善,有益於國家、社會,即使「文如錦繡,深如河漢」也毫無價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