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巨人林立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 勞心與勞力

孟子曾經與一個個體農業小生產者的代表許行,進行過辯論。

許行主張「賢者與民並耕而食」,意思是說,君主必須與人民一起耕種,幹活才可以取得糧食,自己動手做飯,同時治理國家。他還主張實物交易,物品在數量上、重量上相等者,價格相等。許行的這些思想反映了小生產者反對統治者不勞而獲的剝削行為,有它的進步性。但他從平均主義和否定分工的角度來提出解決階級對立的矛盾,是不符合當時歷史發展規律的,它反映了小生產者思想的局限性。

孟子揭露了許行這一局限性,他從社會分工在一定歷史階段的合理性出發,把分工看做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他認為,從政治和經濟地位看,人生來就分為「君子」和「小人」,「勞心者」和「勞力者」。他說:「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這就是說,「君子」、「勞心者」,生來就是統治「小人」、「勞力者」的,他們是受供養的;而「小人」、「勞力者」,則生來就是應該被統治、被剝削的,他們的任務就是供養「君子」、「勞心者」。

孟子強調指出,這種生來就決定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等級關係,正是社會分工的結果,是天下共同的道理,是不可以更改的。

這就是孟子有名的關於「勞心與勞力」的論辯。當然,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孟子的主張具有相對合理性。但是,我們應該批判地看待這個問題,尤其是在今天的社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