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巨人林立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 人性本善?

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確切地說,就是人性的本質是什麼?

這個問題向來是中國哲學中爭論最激烈的問題之一。據孟子說,他那個時候,關於人性的學說,除了他自己的學說以外,還另有三種學說。第一種是說人性既不善又不惡。第二種是說人性既可善又可惡(這意思似乎是說人性內有善惡兩種成分),第三種是說有些人的人性善,有些人的人性惡。持第一種學說者是告子,他是與孟子同時的哲學家。《孟子》中保存了他和孟子的幾段很長的辯論,所以我們對於第一種學說比對於其他兩種知道得多一些。

孟子說人性善,他的意思並不是說,每個人生下來就是孔子,就是聖人。而是說,人性內有種種善的成分。他的確承認,也還有些其他成分,本身無所謂善惡,若不適當控制,就會通向惡。這些成分,他認為就是人與其他動物共有的成分。這些成分代表著人的生命的「動物」方面,嚴格地說,不應當認為是「人性」部分。

孟子提出大量論證,來支持性善說,有段論證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沐惕惻隱之心……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擴充,就變成四種「常德」,即儒家極其強調的仁、義、禮、智。這些德,若不受外部環境的阻礙,就會從內部自然發展(即擴充),有如種子自己長成樹,蓓蕾自己長成花。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爭論的根本之點。告子認為人性本身無善無不善,因此道德是從外面人為地加上的東西。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人應當讓他的「四端」,而不是讓他的低級本能,自由發展?

孟子的回答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在於有此「四端」。所以應當發展「四端」,因為只有通過發展「四端」,人才能真正成為「人」。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他這樣回答了孔子沒有想到的這個問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