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拜倫與娜塔麗 第四十一章

一支浩浩蕩蕩的無敵艦隊正在公海上向北非集結。自從日本帝國艦隊向中途島出動以來,地球上的大海洋從來不曾負載過如此龐大的一支海上力量,而在那次以前,也是整個歷史上都不曾有過的。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部隊運輸艦以及裝滿了小划艇、坦克、卡車和機動炮的新式花樣的登陸艇;還有驅逐艦、掃雷艇、潛艇,再加上雜七雜八的供應船;這些來自各方、擺開一望無際的陣列的戰船,形狀可怖,大小不一,有漆成灰色的,也有漆成花里花哨的掩護色的,它們緩緩地爬動在這個行星的海水曲面之上。它們從不列顛群島蜂擁南下,它們從北美洲向東方駛來,發動一場漂洋過海的進攻,其規模之大,其航程之長,都是前所未見的。軸心國的情報機關對這一切都毫不知情。科西嘉島上一處餐桌上的猜測議論在開往慕尼黑出席納粹黨大會的希特勒元戎列車上得到了迴響。這次大進攻雖說是在七嘴八舌的民主國度里發動的,卻也做到了象日本人進攻珍珠港那樣嚴守秘密。

溫斯頓。丘吉爾在敦刻爾克之後那篇壯烈激昂的演說的結尾發出誓言,要繼續戰鬥,「直至上帝註定的那個時辰來到,新世界以其全部威力挺身而出,來援救和解放舊世界。」現在經過兩年半之後,它已成為事實,丘吉爾的滔滔雄辯成了宏偉莊嚴的現實:蜂擁而來的一支新生的海上力量,以威力日益高漲的美國技術為後盾,運來了久經戰鬥的英國軍隊和首批新近徵集的美國健兒。如果在工業化的戰爭中也可以有點兒羅曼司的話,這就是一個羅曼司的時辰。「火炬行動」即將到來的時辰。

儘管這批美國入侵者當中不會沒有那麼幾個象巴頓那樣的人,但是就他們正在執行的任務而言,卻是不免要因為那一套丘吉爾式的滔滔雄辯而覺得有愧於心。職業軍人是甘願接受戰火考驗和甘冒技術風險的。若不是這樣,將軍們也好,小兵們也好,都會把「火炬行動」和整個大戰看作骯髒的差使而趕緊罷手。喬治。馬歇爾根本不贊成用「火炬行動」取代在法國的大規模登陸,這一支遠征軍的總司令本人是一位名叫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的初登世界舞台的新手,他擔心「火炬行動」的決定「也許會作為最黑暗的一天而載入史冊」。話雖如此,他和他的僚屬們都已接到了命令,並且都已有了明確的分工。

為自己一方多撈好處,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儘管說不上什麼羅曼蒂克;要是能夠做得到兵不血刃,那就更好。因此有人出了這麼一個點子:給英美聯合配上一位聲名卓著的法國將軍,起個裝點門面的作用,藉以誘使駐守北非的維希軍隊不加抵抗,完全不聽他們那個受德國人統治的政府的命令。這樣一來,就開始了一場不亞於一位巴黎林蔭大道上鬧劇作家筆下的喜劇,所不同的只是賭注更大而已。

在隆隆的炮火聲中插進了這麼一段諧濾曲,拜倫。亨利恰好被卷了進去。因此需要給讀者簡單說明一下,這出鬧劇是怎麼回事。

倫敦有一位現成的戴高樂可以充當這麼個頭戴將軍盔的龍套角色,他本來就已經作為「自由法國」的喉舌在那兒大聲疾呼,號召他的同胞們反抗征服者。戴高樂這個人的麻煩之處在於維希政府的陸海軍將領沒一個不厭惡他。就是抵抗運動對他也沒多大好感。倫敦旅館的一套房間里發出的抗敵高論在那樣的時候並不使法國的人心嚮往他。盟國轉而物色的另一位人選是亨利。季勞德。季勞德在一九四0 年對德作戰中打得很出色,後來兵敗被俘,從德國越獄逃出。此時他正蟄居法國,盟國的計畫是要找到他,把他從隱居處偷送到地中海岸,登上一艘盟國的潛艇,火速駛往直布羅陀去和艾森豪威爾會合。

這是一個錯綜複雜的行動計畫,而在秘密接頭的時候,季勞德又使這件事情更加複雜化。只要涉及體面的問題,季勞德將軍竟是個婆婆媽媽的人。英國海軍在戰爭初期曾經轟擊過一支法國艦隊,為的是不使它落入德國人手中。亨利。季勞德便不肯讓一艘英國潛艇來搭救他。可是這時候可以派出的僅有幾艘潛艇都掛的英國旗。為了接運這位法國人,便不得不由一位美國艇長出任一艘英國潛艇的掛名指揮員,再配上幾員美國軍官,來一場假戲真做。英國艇長和他的原班人馬自然還是照常駕駛這條船;美國人只不過是乘客,但是他們得假裝忙來忙去。這艘「美國」潛艇完成了任務,把季勞德將軍在土倫附近海岸接上船,送往直布羅陀。

季勞德在直布羅陀——讓我先把季勞德的偉大事迹講完,然後再來說明拜倫。亨利在其中扮演的小小角色——被請到總司令指揮所的山洞與艾森豪威爾相見,他不動聲色地向美國總司令表示謝意,感謝總司令到此刻為止所做的一切,並告訴艾森豪威爾說,他,亨利。季勞德,現在就要免去他所擔任的總司令職務,而由他本人主持對北非的進攻。這件事情發生在發動進攻之前不到四十八小時,四百五十艘大小艦艇正駛向登陸的灘頭之時,關於這次不平凡的密談的詳細情節後來不見記載,我們所能得知的是季勞德完全聽不進對方的意見。他堅持必須取得最高指揮權才能保全他的面子。但艾森豪威爾毫不知趣地謝絕了免除職務的要求。這位法國人從此便鬱鬱寡歡,對於進攻作戰也不聞不問。

後來的情況表明,盟軍也並非少他不得。登陸開始後的幾小時內,有一位達爾朗海軍上將落入了入侵部隊手中。此人是東北非領土上最有權勢的維希政權人物,主要由於他對英國、美國和猶太人懷有不同尋常的仇恨而享有盛名。入侵部隊用匕首比著他的脖子,硬逼他扮演季勞德的角色。他的工作做得很不錯,穩住了法國軍隊,制止了零星的自發抵抗,建立了盟國管理下的秩序。甘心也罷,不甘心也罷,達爾朗總算做到了大大減少美英官兵的死亡。

盟國的報界響起了長時間的大喊大叫,反對不顧廉恥地使用這麼個壞蛋。一場政治風波由此而起。艾森豪威爾將軍考慮要辭職,羅斯福總統經受了報紙日復一日的攻汗低毀,其刺耳勝於平常。後來只是因為又一次出現了戰爭中的天賜良機,這場風波才算雨過天晴。有一個理想主義的法國青年開槍打死了達爾朗。又過了些時候,召開了卡薩布蘭卡會議,季勞德將軍違拗不過百般的哄勸誘說,綳著臉跟丘吉爾、羅斯福、戴高樂一起照了相。所以我們今天才能夠看見這位體面人物的尊容。他是個瘦高個子。不過沒戴高樂那麼高、那麼瘦。鬍子比較大的那個就是他。

正是為了季勞德的體面而通訊頻繁的當兒,拜倫。亨利給卷了進去。說也奇怪,他在潛艇上的經歷跟這件事毫無干係。他就象渦流湍急的溪水裡一隻軟木塞那樣順著水勢漂流打轉,在直布羅陀和馬賽之間轉來轉去,對於那股推動力卻毫不知情,他之所以被委派這個任務,純粹是因為他是經過批准可以擔任美國高級機密任務的人。直布羅陀經常缺少美國信使;進攻迫在眉睫,人手尤嫌不足。自從拜倫和塔茨伯利父女邂逅相逢以來,他已數次為此奉命出差,雖然那幾次出差都不曾去過馬賽,但他跟領事館通過信件和電話有過接觸,為的是打聽娜塔麗的下落。

他也象這海邊巨崖上的每一個人一樣,知道一次大行動已是山雨欲來。電線的嗡嗡聲在整個基地上到處震響,軍艦和作戰飛機集結得越來越多,大官們一個個屈尊光臨,各人都帶來一批團團轉的自命不凡的僚屬,所有這一切都使他想起中途島戰役前夜的珍珠港。但是目標在哪裡,非洲、撒丁、法國南部或者甚至義大利,則非拜倫所知。他從未聽說過有個亨利。季勞德將軍。就是現在也沒誰跟他說起過此人。早晨八點鐘,他一身油污,在一艘挨著「梅德斯通號」停泊的老朽潛艇里一個勁地要使一具開不動的空氣壓縮機起死回生;快到中午時候,他已匆匆換上乾淨的便服,又一次把信使公文袋的鏈條拴在手腕上,口袋裡揣著外交護照,出發到馬賽去了。

他已經有兩個多月沒收到萊斯里。斯魯特的片紙隻字。他一次次向馬賽領事館打聽,還是沓無音訊。這一回他是親自去了,便存心要查問個清楚。給他的指示是要他把上了鎖的公文袋面交給某一位副領事,等候一份密碼回電,拿到了就火速帶回來。他盤算著會有時間去找幾個人使點兒勁查問。就這樣,他到底把娜塔麗找到了,雖然那最後一個環節純粹出於偶然。要不是她離開了義大利,要不是他自己也來到了直布羅陀,就談不上會有這樣的相逢,但是那颶尺天涯的分離得以跨越,則是由於運氣。

他在寒冷的傾盆大雨中到達領事館,解開鏈條之後,便把公文包遞交給副領事。副領事名叫山姆。瓊斯,一張無法形容的面孔,配上一套無法形容的服裝;一塊毫無顯眼之處、正好用來神不知鬼不覺經手軍事情報的好料子。拜倫一面脫掉還在滴著水的雨衣,一面向瓊斯打聽:「盧修斯。巴比奇還駐在這兒嗎?」

「盧克。巴比奇?當然在。幹什麼?」

「我要找他談談。我能在這兒呆多久?」

瓊斯臉上露出皺紋,此刻的狐疑神色和他的平凡相貌頗不相稱;這個情報人員正在透過乾癟癟的副領事這層外衣向外窺視。「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