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給艦 核心動力——夏級快速綜合補給艦

「夏」級快速綜合補給艦的出現,完全可以說是偶然。

隨著前面三級,總共六十六艘快速綜合補給艦陸續建成服役,加上海軍後勤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數百艘各類船舶加入了海軍後勤保障艦隊,海軍各作戰艦隊的後勤支援基本上得到了保障。在此情況下,海軍沒有必要建造更多的快速綜合補給艦了。

七十六年(44年)底,隨著帝國海軍即將獲得太平洋戰爭的勝利,以及帝國海軍開始加大在大西洋戰場上的投入,進攻美洲大陸提上了日程安排,並且成為了帝國獲得戰爭勝利的最後一道關卡。

雖然美國海軍並沒有完全失去作戰能力,但是帝國海軍基本上控制了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制海權,各艦隊的作戰強度有所降低。只是,隨著戰線向美洲大陸推進,進攻美洲大陸成為了一個現實的難題。

當時,同盟國集團內部也就怎麼結束戰爭產生了分歧。

以德國為首的歐洲集團力主在美國東海岸登陸,直接攻佔美國最重要的地區,從而迫使美國投降。帝國則主張通過海上封鎖,並且在美國南部,或者西部地區發動幾次規模有限的登陸作戰行動,佔領重要的港口,迫使美國投降。

很明顯,德國與帝國的利益發生了衝突。

德國希望通過進攻美國本土,從而為戰後擴大在美洲地區的影響力奠定基礎。帝國則希望儘快迫使美國投降,並且在戰爭末期減少投入,為戰後控制全世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打下基礎。

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既要防範德國,還要儘快讓美國投降。

結果,剛剛喘過氣來的作戰艦隊不得不在次披掛上陣,並且擔負起了封鎖美國本土,炮擊美國重要港口,甚至支援陸戰隊登陸美國的重要任務。

相對而言,到此時,陸戰隊的作戰任務已經超過了海軍。

而在此之前,陸戰隊的發展一直受到了海軍的限制。比如陸戰隊的火力支援艦隊就一直不如海軍的作戰艦隊。另外,陸戰隊的大批登陸艦艇不具備跨越大洋執行作戰任務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陸戰隊缺乏高效率的後勤保障能力,難以為其火力支援艦隊與登陸艦隊提供必要的支持。

權衡利弊之後,陸戰隊決定建立自己的後勤保障艦隊。

除了臨時徵用的船隻之外,陸戰隊要想建造自己的後勤保障艦船,就得與海軍合作,並且利用海軍的技術成果。

在此情況下,「夏」級綜合補給艦應運而生。

與前三種綜合補給艦相比,「夏」級更為注重補給能力,而且必須具備完全的後勤保障能力。也就是說,除了能夠為作戰艦艇提供油水補給之外,還要能夠為其提供彈藥等作戰物資。

相關的設計工作仍然交給了南通造船廠。

可以想像,全方位的綜合保障能力並不容易實現,即便是帝國海軍也只能使用多種後勤保障艦船為艦隊提供支持,而沒有考慮將所有的能力集中在一艘艦船之上。當然,以當時的技術基礎,建造能力全面的後勤保障艦船並不是無法完成的任務,只是其噸位,以及建造成本很難控制。

萬幸的是,陸戰隊當時拿到了巨額經費,根本不在乎花多少錢。

在此前提下,南通造船廠的工程師沒有讓陸戰隊失望。

相關的設計工作在七十七年(45年)六月份的時候就完成了,因為後勤保障艦船屬於二類作戰艦船,所以相關的採購與建造工作都由海軍負責,陸戰隊只能通過海軍向造船廠下達訂單。

七月份,海軍就下達了十二艘的訂單,編號為:245到256。

其主要性能為:

空載排水量:23450噸,滿載排水量:64850噸;總長:233.5米,型寬:32.3米,空載吃水:7.3米,滿載吃水:9.9米;定員:755人。

鍋爐:4台七十六年型燃油鍋爐,主機:2台七十六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68000軸馬力,推進:2軸2漿;航速:24節,續航力:14000海里14節。

滿載時貨物分配:彈藥:12000噸,燃油24000噸,淡水2500噸,食物500噸,零備件:1500噸,其他900噸。

為了盡量縮短設計時間,降低建造成本,南通造船廠的工程師想了很多辦法。

首先是採用了「周」級的船體,並且按照噸位進行放大。其次是放棄了戰艦的設計標準,盡量採用了民船的設計與建造標準。另外還放棄了獨立發電機,電力供應仍然由主機提供。最後在艙室的設計上,盡量按照陸戰隊民用運輸船的標準進行,並沒有按照海軍的標準,對儲備彈藥的艙室進行額外的加固與保護。

毫無疑問,「夏」級更像是一艘超大型民用運輸船。

在其後勤保障能力方面,重點是彈藥與油水補給,基本上放棄了對戰艦提供戰場維修的能力。畢竟,在伴隨陸戰隊行動的時候,戰艦基本上不會受到威脅,也很少在戰鬥中出現嚴重損傷。

另外,「夏」級的生存能力也有很大的問題。

當然,在其服役之後,海軍並沒有徵用,而是讓其一直伴隨陸戰隊行動,從而使其避免參加過於激烈的作戰行動。也正是如此,整個戰爭期間,「夏」級成為了唯一一種沒有在戰鬥中戰沉過的二類作戰艦艇。當然,這也與戰爭後期,敵國海軍力量降低,難以對帝國海軍構成威脅有很大的關係。

可以看得出來,按照海軍的標準,「夏」級根本算不上作戰艦艇。

只是,在其為陸戰隊提供支援方面,其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當時,陸戰隊為每支火力支援艦隊配備了二艘「夏」級,為每支登陸艦隊提供了一艘「夏」級。在「夏」級的支持下,陸戰隊的火力支援艦隊的作戰效率提高了至少三分之一,從而使海軍不用在登陸作戰中提供過多的兵力。

戰爭末期,「夏」級還承擔了一項極為特殊的任務:收容戰俘。

戰爭結束前,至少有四艘「夏」級進行了改造,可以在陸戰隊建立前線戰俘營,以及專門負責運送戰俘的船隻到達之前,負責收押戰俘,從而使陸戰隊的前線作戰部隊不用為戰俘過多的問題而發愁。

另外,在某些作戰行動中,「夏」級還充當了二級後勤保障艦的作用。

當時,帝國海軍在北大西洋上作戰的艦隊都有配套的後勤保障艦隊。而這些後勤保障艦隊里的後勤保障艦船往往會與距離最近的「夏」級會合,從「夏」級那裡獲得燃油與彈藥,以便更迅速的返回艦隊,為作戰艦艇提供支持。

可以說,除了參加正面作戰行動之外,「夏」級在戰爭期間幾乎執行了所有的任務。

這也算得上是其能力全面的直接表現吧。

當然,作為由陸戰隊使用的艦船,戰爭結束之後,十二艘「夏」級中僅有四艘繼續服役,其餘八艘都陸續封存。隨後,在幾場局部戰爭中,「夏」級也頻繁出動,成為了陸戰隊最為重要的後勤保障艦船。

因為帝國海軍在戰後僅保留了部分「周」級,並且讓這些在二戰期間建造的後勤保障艦船陸續退役,或者封存,所以一直服役到戰後四十多年的「夏」級要比另外三種姊妹艦幸運得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