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艦 縱橫四海——海軍上將級大型巡洋艦

雲飛揚號,戚祖輝號,魯賓達號,伏赤雎號,尹弘博號,任俊傑號,危光煬號,柯壽賢號,范辛平號,孟定康號,楊達坤號,姜譽聞號,常薦平號,郭敬業號,唐明龍號,梁尚卿號,霍景雄號,龔志超號,宗欽民號,龍瑞洪號,農勁松號,廖冀民號,喬鼎博號,池維武號,申萬江號,牛庚堯號,翟志偉號,燕寒江號,柴興榮號,李辛強號,張禮壽號,葉子丹號。

因為用來為該級戰艦命名的這些人都是帝國海軍歷史上曾經出任過海軍總參謀長的海軍上將,所以該級戰艦又被稱為「海軍總參謀長」級大型巡洋艦。

※※※※

七十五年中期,海外領地級大型巡洋艦才開工建造不到三個月,海軍上將幾的總體設計工作就基本上完成了。

可以說,這一神奇的速度即是帝國強大的艦船設計能力的直接體現,也是戰爭時期的特別要求。

在海外領地級完成設計,開工建造的時候,帝國海軍的破交戰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僅僅一年多時間,由五艘「主力戰艦」與十艘輕巡洋艦組成的五支破交艦隊就在大西洋與太平洋上取得了極為輝煌的成果。如果除掉三艘海龍級所率領的破交艦隊伴隨第一艦隊作戰的時間,這個戰果就更有意義了。

當時,「果敢」號破交艦隊在一年之內襲擊了十四支船隊,擊沉了一百六十七艘商船與四十八艘護航戰艦,其破交戰果的總噸位達到了一百零八萬載重噸。而戰鬥中,三艘破交戰艦的損失微乎其微。

「海豹」號破交艦隊一年內的戰果也達到了八十二萬載重噸。

太平洋上,三支破交艦隊到四十四年底的總戰績為二百三十七萬載重噸。

雖然這並沒有徹底打垮敵人的海上航運能力,這一年帝國海軍的襲擊艦與破交艦擊沉的商船為一千四百三十七艘,總載重噸為八百九十四萬噸。同一年,僅美國建造的商船就達到了一千八百五十三艘,其中標準萬噸輪為一千二百一十八艘,總載重噸為一千五百三十六萬噸。但是,五支破交艦隊擊沉的商船就佔到了帝國破交作戰總戰績的百分之三十二,噸位更是佔到了總噸位的百分之四十七。

當時,帝國海軍的近二百艘襲擊艦與破交艦一共的戰績才與四支破交艦隊持平!

由此可見,破交艦隊的作戰效能遠遠超過了單獨行動的襲擊艦與破交艦。另外,從一些具體統計數據就能看出,在面對有強大護航力量的船隊時,只有破交艦隊才能進行攔截,單獨行動的襲擊艦與破交艦一般只會去對付敵人單獨行動的商船。

在「貨真價實」的統計數字面前,帝國海軍迅速轉變了觀點。

破交艦隊不但重要,還絕對重要!

顯然,用省會級輕巡洋艦去配合專業的破交艦不太合適。因此,帝國海軍不但採購了更多的鯊魚級,加快了海外領地級的建造工作,還同時提出了建造一種更強大的破交戰艦的想法。

當時,帝國海軍基本上放棄了成本方面的考慮。

畢竟戰爭期間,打贏才是關鍵。另外,破交艦隊的作戰效率這麼高,即便貴一些,在戰場上也能很快賺回成本,讓敵人承受更大的損失。

帝國海軍提出大型巡洋艦應該有足夠的戰鬥力,特別是火力的基本設想是:隨著破交戰越打越激烈,敵方肯定會儘快加強護航力量,甚至動用主力艦為船隊護航。如此一來,破交艦要面對的就不是護航巡洋艦與護航驅逐艦,而是敵人眾多的主力艦,特別是老式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

雖然老式戰列艦的速度很慢,但是大型船隊的速度更慢。

隨著大量快速戰列艦服役,老式戰列艦很難在主要戰場上充當主力。如此一來,美英兩國(特別是英國)必然會將其大量老式戰列艦用於護航作戰,以確保海上航線的安全,從而獲得更多的資源,建造更多的快速戰列艦。

可以說,帝國海軍「未雨綢繆」的考量非常正確。

只是,要讓大型巡洋艦去對付敵人的戰列艦,在很多人看來幾乎是不可能,也是極為不現實的。說白了,破交艦為什麼被定性為大型巡洋艦?就是因為破交艦的作戰對象不是敵人的主力艦,而是護航戰艦。如果需要對付敵人的主力艦,還不如直接出動快速戰列艦去執行破交任務。

支持這一觀點的理由很充分,那就是海龍級在與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第53艦隊作戰的時候,其300毫米重型穿甲彈根本打不穿「科羅拉多」號的水平裝甲,而縮短交戰距離的話,海龍級將遭到敵艦的打擊,將難以倖免。

除了觀念上的問題外,還有技術上的問題。

300毫米口徑的艦炮能夠對付敵人的主力艦嗎?即便是老式戰列艦,其防禦能力也足以應付350毫米(十四英寸)穿甲彈的打擊,300毫米穿甲彈對其有多大的威脅?

可以說,如果不能解決這個技術上的難題,帝國海軍還真有可能建造更多的快速戰列艦,讓快速戰列艦去執行破交作戰任務!

最終,這個問題在七十五年年底就得到了解決。

當時,軍工廠在重型穿甲彈的基礎上開發出了一種更先進的穿甲彈。這種穿甲彈採用了棗核外形,優化了彈道,使其具有更好的存速性能。最主要的改進還是在炮彈的材料結構上,除了採用韌性更好的銅合金做風帽之外,炮彈的前端採用了密度與硬度都比鋼好得多的鎢合金,後部則採用了高密度的鋼合金。如此一來,炮彈的重量不但提升了不少,而且穿甲能力,特別是在遠距離上的穿甲能力比之前的重彈高出了大概百分之十五。而實際測試時,發現其雙元結構彈體在擊中目標時能夠增大入射角,從而使其穿甲能力比設計標準還高出了百分之十左右!

只是,這種「高性能穿甲彈」的價格也同樣高得離譜。

除了材料價格(主要是鎢合金)高得離譜之外,主要就是生產工藝太複雜,廢品率居高不下。按照當時海軍核算的成本,一枚300毫米高性能穿甲彈的價格是重型穿甲彈的三倍左右,而300毫米重型穿甲彈的價格本來就比較偏高!

隨後,火炮工程師又針對高性能穿甲彈對300毫米艦炮做了改進,將其身管長度提高到了58倍徑,並且對膛線結構做了修改,發射葯室與彈膛也都做了相應的修改,最終使其能夠將高性能穿甲彈的威力發揮到最大。當然,海龍級的300毫米艦炮也能使用高性能穿甲彈,只是威力會有所降低。

也正是如此,海外領地級才會在建造開始之後決定換用七十五年型主炮。

有了高性能的穿甲彈與新式艦炮之後,還得解決另外一個相關問題。

那就是遠距離交戰的炮擊命中率。

顯然,如果要用大型巡洋艦對付敵人的主力艦,必須盡量擴大交戰距離,絕不能讓巡洋艦與戰列艦在近距離交戰。

另外,破交作戰中,破交艦是佔據主動的一方,面對速度慢得多的老式戰列艦,大型巡洋艦在戰術上也有主動優勢。因此,大型巡洋艦完全可以控制交戰距離,避免與敵人近距離交火。

那麼,能否在盡量遠的距離上打中敵人,就成為了戰鬥勝負的關鍵。

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就只有高性能的火控雷達,而且是必須具備測量炮彈彈道的火控雷達。

從實際戰例來看,只要交戰距離超過20000米,不管是在白天還是在夜晚,光學測距儀都很難起到作用。如此一來,就只能依靠雷達。而在這麼遠的距離上,瞭望員很難看清楚彈著點,如果不能觀察到彈著點,就很難修正彈道,從而白白浪費炮彈。

以當時的技術條件,根本製造不出能夠測量炮彈彈道的火控雷達!

這個難題,差點讓帝國海軍放棄建造海軍上將級大型巡洋艦。最終解決問題的卻是一個非常巧妙的辦法,或者說是一種戰術手段。即在戰鬥的時候,由破交艦隊里的某一艘戰艦充當炮火觀察艦,然後將觀察到的情況告訴其他戰艦,從而使其他戰艦盡量避免進入敵主力艦的火力打擊範圍。當然,執行觀察任務的戰艦將處於危險之中,所以不參加炮擊,將全程保持最高航速,並且盡量進行大範圍的戰術機動,以避免被敵艦擊中。

要解決這個戰術難題就簡單得多了,只需要足夠好的通信設備。

通過解決這個難題,帝國海軍破交作戰的戰術也得到了豐富,並且讓更多的軍官,特別是破交艦隊與破交戰艦上的軍官開始探索與總結破交作戰的經驗與教訓,最後從中得出最適合破交作戰的戰術。

隨著這些問題落實,海軍上將級的建造工作也確定了下來。

七十五年年底,在四家大型造船廠的新船台完工之後,帝國海軍首先下達了第一批八艘的建造訂單,隨後又與六家造船廠簽訂了第二批與第三批總共二十四艘的訂單,最終使該級大型巡洋艦的建造數量達到了三十二艘。

其主要性能為:

標準排水量:34500噸,滿載排水量:42800噸,最大排水量:46400噸;總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