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艦 赤子之心——海外領地級大型巡洋艦

直布羅陀號,開普敦號,古里號,關島號,泗水號,亞丁號,馬爾他號,馬達加斯加號,科倫坡號,諾魯號,帝力號,吉布地號。

※※※※

鯊魚級的成功,讓帝國海軍意識到了大型巡洋艦的「戰略價值」。

同時,美國將阿拉斯加級的建造數量增加到十二艘,加上英國也開始建造大型巡洋艦,帝國海軍意識到,僅靠四艘海龍級很難對付強大的對手,而鯊魚級在主炮,防護方面明顯不如阿拉斯加級。如此一來,帝國海軍需要一批比鯊魚級更強大的大型巡洋艦。當然,價格問題必須得到解決,不然,海軍寧願建造更多的快速戰列艦,也不願意花費差不多的資金建造遠遠不如快速戰列艦的大型巡洋艦。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300毫米艦炮,以及配套彈藥的價格問題。

實際上,當時生產七十三年型300毫米艦炮的江南槍炮總廠已經在想辦法了,必竟由青島造船廠力推的240毫米艦炮得到了海軍的青睞,讓其損失了大筆訂單。如果海軍不繼續採購這種艦炮,它們連研製成本都收不回來。

結果,當海軍提出將建造更好的大型巡洋艦時,江南槍炮總廠首先表態。

該廠不但將提供更好的艦炮,而且只要海軍大批量採購,其價格將在七十三年型的基礎上降低百分之三十。顯然,海軍知道廠方還可以降價。談判工作進行了大概三個月,最終在海軍答應採購至少一百零八門之後,廠方答應將價格降低到七十三年型300毫米艦炮的百分之六十二。

另外,只要大批量生產,配套彈藥的價格也能大幅度降低。

有了這兩個先決條件之後,海軍所需要解決的成本問題就不是很嚴重了。

另外,因為不需要所有戰艦都具備指揮艦隊作戰的能力(至少有四艘安裝了艦隊指揮設備),所以相關設備的價格平攤下來之後,比海龍級減少了至少三分之二。

當時,另外一件事情促成了帝國海軍建造這種大型巡洋艦。

那就是帝國的各處海外領地紛紛捐款,讓海軍建造更多的大型戰艦。

可以說,這是大型巡洋艦帶來的另外一個,而且是誰也沒有預料到的好處。

戰爭時期,當這些酷似戰列艦的大型戰艦出現在海外領地的港口時,對帝國海外領地的居民具有很大的影響。不說別的,那些將大型巡洋艦當作了戰列艦的居民肯定會認為,帝國沒有拋棄他們,即便在戰爭打得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都派遣戰列艦來保護他們的安全,這不但讓他們更加信任萬里之外的祖國,也更加願意為祖國做出一份貢獻。

當時發生的很多事情讓很多帝國海軍的官兵一輩子都忘不了。

比如,一名在開普敦生活了一輩子,從來沒有回過祖國的老太太,硬是搭上了帝國海軍的補給船,不顧旅途勞頓,千里迢迢的返回舟山,將她積攢了一輩子的一千二百三十八塊帝國金元捐贈給了海軍。聽聞消息之後,陳錦寬放下繁忙的工作,親自到碼頭迎接了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家,並且在數萬海軍官兵面前,向這位老太太敬上了軍禮。

另外一名在南美洲經營礦山的企業家聽聞海軍要建造更多的大型戰艦之後,不惜賣掉了為之奮鬥一輩子的礦山,帶著十五萬帝國金元,途徑三個國家,中轉了五次,最終回到了舟山,將這筆裹著汗水與淚水的資金送到了衛延年的手中。

當時,幾乎每個月,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帝國海外居民來到舟山,將代表著他們一片赤字之心的款項捐贈給帝國海軍。當然,通過匯款,或者直接把款項送到帝國大使館,領事館,海外總督府的帝國僑民數不勝數。

當時,各海外領地居民的捐款就超過了五億帝國金元!

即便按照海龍級的價格,這也足夠採購四艘大型巡洋艦了。

當然,帝國海軍沒有浪費這筆錢,而且也沒有忘記海外同胞的愛國之心。在正式確定設計方案之前,帝國海軍就將這種大型戰艦命名為「海外領地」級。可以說,這也是第一種在設計工作正式開始前就為其命名的戰艦。

帝國內閣政府也很快有所表示,在經過議政院戰爭委員會的全票支持之後,內閣政府承諾,海外居民與海外僑民捐多少,政府就出多少,讓海軍建造更多的大型戰艦。

如此一來,經費問題迎刃而解。

可以說,這次海外居民與海外僑民的自發行動,體現出的正是整個民族千年不衰的內在原因。

正如陳錦寬所說:海外同胞捐出的不是金錢,而是他們的赤子之心,是他們希望祖國強大的真誠,是他們為自己的民族,為自己的祖國做出的微薄貢獻。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在危難關頭,不管是正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帝國將士,還是在後方辛勤勞作的工人農民,還是在遠方期待捷報的帝國子民,他們都有著同一個願望,同一個目的,那就是攜手共進,戰勝強敵!

承擔設計工作的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也受到了感染。

據說,為了儘快完成設計,汪華華在半年之內,平均每天的休息時間不足六個小時,很多時候甚至通宵達旦的連續工作好幾日。也許,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的身體被徹底的壓垮了。能夠堅持到最後,靠的不是身體,而是堅強的意志,以及不願意躺下的鬥志。

經過上千名工程師的努力,在第二批鯊魚級開工建造的時候,江南造船廠就拿出了完備的設計方案,而且完全達到了海軍的要求。當時六大造船廠為建造大型巡洋艦而興建的船台也陸續完工,所以海軍立即下達了訂單,而且是一次訂購十二艘。只是,能夠立即開工建造的只有六艘,所以海外領地級大型巡洋艦的建造工作分成了兩個階段進行,最終一共建造了十二艘。

其主要性能為:

標準排水量:31840噸,滿載排水量:38950噸,最大排水量:42880噸;總長:251.8米,水線長度:240.6米,型寬:28.5米,吃水:9.8米,定員:1655人(充當旗艦時為1808人)。

鍋爐:8台七十二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七十二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10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5.5節,續航力:21000海里18節,或者24500海里16節。

主炮:9門七十五年型300毫米L58型艦炮(3×3),副炮:16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8×2);魚雷:2具三聯裝魚雷發射器(各備雷20條)。

主裝甲帶:120-220+50毫米,裝甲甲板:80-150+50毫米,裝甲隔艙:50毫米,炮塔:100-350毫米,炮座:350毫米,司令塔:220-350毫米。

僅從設計上看,很多人會認為海外領地級是海龍級的指揮簡化版本。

顯然,這個認識並不完全正確。

海外領地級確實簡化了指揮設備,從而有效的降低了造價。只是與海龍級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區別。

比如,新採用七十五年型300毫米艦炮就比海龍級的七十三年型先進得多,而且能夠將300毫米重型穿甲彈的威力發揮到最大限度,其穿甲能力在七十三年型的基礎上提高了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

這一提高帶來的影響是決定性的。

當時,美國海軍已經發現,其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的裝甲根本抵擋不了300毫米穿甲彈的打擊,在與海龍級交手中肯定占不到便宜,甚至在鯊魚級面前的優勢也不是很明顯。說白了,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的最初防護設計是針對重巡洋艦的200毫米艦炮,而不是大型巡洋艦的240毫米與300毫米艦炮。

顯然,巡洋艦的防護設計不是以自身艦炮為標準,而是以針對的對手的火力為標準。

如此一來,在設計第二種大型巡洋艦的時候,美國海軍就明確要求能夠在常規交戰距離內應付海龍級主炮的打擊。當時,美國並不知道,帝國海軍已經擁有了比海龍級主炮更好的300毫米艦炮。

因此,在美國海軍建造第二種大型巡洋艦的時候,其防護就已經落後了。

後來的實戰也證明,在面對海外領地級的時候,美國的大型巡洋艦隻有挨打的份。也正是如此,帝國海軍才會在戰時為四艘服役不到三年的海龍級大型巡洋艦更換主炮,以增強其火力!

除了主炮之外,最大的變化就是防護。

雖然為了降低成本,必須減少排水量,從而必須削減裝甲的重量。但是汪華華並沒有忘記提高防護性能,特別是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設計海外領地級的時候,他就更大範圍的採用了「重點防護」的理念,即在適當削弱部分裝甲的情況下,用富裕出來的裝甲加強關鍵部位的防護。

也就是說,汪華華把當時帝國海軍戰列艦的防護設計思想用到了大型巡洋艦上。

實戰證明,這一設計理念是非常正確的。很多戰艦都是因為關鍵設備受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