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艦 實驗產物——淮河級輕巡洋艦

淮河號。

※※※※

《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對世界各國海軍的發展產生了極為巨大的影響。

除了戰列艦受到了嚴格限制之外,巡洋艦也受到了限制,並且根據主炮的口徑分化為了兩個種類。另外,戰後的技術進步為建造更強大的巡洋艦奠定了基礎。因此,不到十年,大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建造的巡洋艦都顯得落後過時了。

在戰後經濟衰退的影響下,帝國海軍職能用一戰時的巡洋艦「充門面」。

直到五十七年(25年),隨著其他國家的輕巡洋艦陸續服役,大量一戰期間建造的輕巡洋艦達到了服役年限,開始陸續退役,帝國海軍才發現,自己竟然沒有一艘能夠與其他國家海軍新式輕巡洋艦媲美的巡洋艦,而且缺乏巡洋艦已經影響到了帝國的海外利益。

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提出了建造輕巡洋艦的要求。

當時,帝國海軍內部就輕巡洋艦的具體任務界定仍然存在著比較大的分歧。

一戰期間,帝國海軍的巡洋艦分為裝甲巡洋艦與快速巡洋艦,兩種巡洋艦有著極為明確的任務界定。但是,戰後受到條約的限制,重巡洋艦肯定不是用來頂替裝甲巡洋艦的,說白了,昂貴的重巡洋艦根本不適合執行護航任務,也不適合執行破交作戰任務。另外,重巡洋艦是條約妥協的產物,在日本海軍還被當作了「次級主力艦」。如此一來,輕巡洋艦必須頂替以往的裝甲巡洋艦與快速巡洋艦。

也就是說,輕巡洋艦應該具有比較全面的戰術性能,能夠適應絕大部分作戰環境。

那麼,有沒有必要為輕巡洋艦劃分任務呢?

或者說,輕巡洋艦應該是大而全,還是根據不同的任務需要,側重不同的性能,並且以此來劃分級別。

如果按照帝國海軍的傳統觀念,肯定要有所側重。

畢竟,在戰爭時期,便宜的戰艦永遠比大而全的戰艦更有價值。可問題是,《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對各國輕巡洋艦的總噸位做了限制,如果在有限的噸位下再劃分級別,就難以建造出足夠數量的輕巡洋艦了。

另外,按照當時某些人的觀點,過於細分輕巡洋艦,也不見得省錢。畢竟,有任務側重的戰艦隻適合某些特定的戰術環境,那麼就得建造更多的巡洋艦來滿足海軍的不同需要,最終的總支出不會比建造大而全的輕巡洋艦少多少,甚至更多。

反覆權衡之後,帝國海軍決定先建造一級「標準」輕巡洋艦。

很快,設計任務落到了湛江造船廠的身上,當時湛江造船廠是帝國海軍建造巡洋艦經驗最為豐富的船廠之一,另外崇明造船廠致力於重巡洋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所以沒有足夠的精力來設計輕巡洋艦。

另外,帝國海軍只要求按照《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框架進行設計,沒有提出過多的「額外」要求,所以湛江造船廠決定進行大膽的嘗試,以提高性能為主要設計指標,而不是以控制造價為主要設計指標。

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第一級輕巡洋艦採用了大量新的技術,與新的設計思想。

比如,將所有主炮集中到炮塔內,儘可能多的增加主炮數量;放棄炮位副炮,全部改為炮塔副炮,並且為副炮也提供一定的裝甲防護;採用新的動力系統,提供更大的輸出功率;全新設計的艦體,全面加強防護能力;預留改進空間,使其能夠在今後進行升級改造;按照驅逐艦艦隊旗艦的標準配備司令艦橋與相應的通信設備。

當然,這些帶來的唯一結果就是造價居高不下。

可同時,也使很多設計成為了今後輕巡洋艦的標準。

淮河號建成時:

標準排水量:9880噸,滿載排水量:12160噸;總長:188米,型寬:19米,吃水:6米;定員:721人。

鍋爐:8台五十八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五十八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35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5節,續航力:10000海里14節。

主炮:18門五十七年型150毫米L50型艦炮(6×3),副炮:12門五十年型130毫米L40艦炮,魚雷:2具五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備雷20條)。

主裝甲帶:130毫米,甲板:60毫米,炮塔160毫米(正面),炮座:130毫米,司令塔:160毫米。

毫無疑問,湛江造船廠確實拿出了一艘足夠強大的輕巡洋艦。

從各方面的性能數據來看,除了主炮口徑不如當時的威懾級重巡洋艦之外,淮河號輕巡洋艦幾乎全面超越了威懾級重巡洋艦!

當然,其造價也是不菲的,淮河號的造價幾乎等於一艘半威懾級重巡洋艦的造價。

這也是淮河級只建造了一艘的重要原因,說白了,帝國海軍消受不起這麼昂貴的輕巡洋艦。要知道,在帝國海軍的觀念中,輕巡洋艦絕對是屬於可以在戰爭中損失,並且大批量建造的「消耗」型戰艦。

當然,淮河號的很多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比如集中配製在艦首與艦尾的主炮炮塔,這有效的減少了主裝甲帶的防護區間,從而節約了裝甲重量(或者在同等裝甲重量的前提下增加了裝甲厚度),兩舷配製的副炮炮塔也成為了後來輕巡洋艦的典型設計方式,配製與艦體中部的魚雷發射管也是典型設計。當然,緊湊的前後艦橋也有效的降低了防護區間。

最重要的是,淮河號為輕巡洋艦的防護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準。

後來,美國海軍建造的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參照了淮河號的設計,特別是在裝甲防護方面,更是以淮河阿為標準。

最重要的是,淮河號讓帝國海軍在輕重兩種巡洋艦中做出了選擇。

根據當時帝國海軍的測試,配備了十八門(或者十五門)150毫米主炮的輕巡洋艦在火力上並不比配備12門(或者9門)200毫米主炮的重巡洋艦差多少。一是150毫米艦炮的射速更高,二是150毫米主炮足以滿足絕大部分作戰需要。

相反,150毫米三聯裝炮塔比200毫米雙聯裝炮塔更輕,而且150毫米主炮的備彈量更多,持續作戰能力更強。

最重要的是,一萬噸以內的重巡洋艦所配備的裝甲根本擋不住150毫米穿甲彈!

也就是說,如果輕巡洋艦與重巡洋艦遭遇,在常規交戰距離之內,雙方的主炮炮彈都能打穿對方的裝甲。這樣一來,射速更高的150毫米艦炮更有威脅,配備有更多主炮的輕巡洋艦不一定會吃虧。

這些,都最終促使帝國海軍將重點放到了輕巡洋艦上。

當然,造價必須降下來,不然帝國海軍還不如採購比淮河級更便宜的重巡洋艦(決心級就是在此情況下上馬的)。

作為一級「實驗」戰艦,淮河號比較出色的完成了其使命。

可以說,正是淮河號的出現,為帝國海軍在建造巡洋艦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