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艦 帝國重巡——安海級重巡洋艦

安海號,安洋號。

※※※※

如果說決心級是帝國海軍花費十年心血打造出來的具有世界級水平的重巡洋艦,那麼安海級就是帝國海軍在重巡洋艦領域的巔峰之作,也可以算得上是關門之作。

決心級的強大性能讓日本海軍震驚不已(這是日本海軍建造利根級重巡洋艦的關鍵因素),可在帝國海軍眼裡,決心級卻存在著極為嚴重的問題。

說白了,關鍵仍然是其防護性能。

按照帝國海軍的觀點,如果連自身主炮發射的穿甲彈都難以應付,重巡洋艦就沒有存在的價值。當時,在條約的限制,以及技術的限制之下,很難在一萬噸的戰艦上同時安裝200毫米重炮,又使其具備能夠防禦200毫米穿甲彈的能力。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辦不到。

至少,崇明造船廠的工程師就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爭取在防護與火力上取得平衡,使重巡洋艦成為真正的「次級主力艦」。

正好,當時帝國海軍還有足以建造兩艘重巡洋艦的噸位配額。

在崇明造船廠出一半的設計經費的情況下,帝國海軍採納了崇明造船廠的「建議」,即放棄採購兩艘決心級重巡洋艦,用這兩艘的配額來建造一級新的重巡洋艦。另外,帝國海軍還承諾,條約失效之後,如果有足夠的經費,將向崇明造船廠單獨訂購兩艘該級重巡洋艦,以彌補造船廠在設計方面的支出。

當然,前提條件是,崇明造船廠設計的重巡洋艦能夠成為真正的「次級主力艦」。

可以說,崇明造船廠的工程師面臨著戰艦設計史上最大的挑戰。

要在一萬噸的艦體內裝上200毫米重炮,還得使其裝甲能夠抵禦200毫米穿甲彈。恐怕除了崇明造船廠的工程師敢於嘗試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船舶工程師認為能夠設計出這樣的戰艦。

說白了,主要問題就是火力、防護與速度三項性能之間的平衡。

設計任何戰艦都得首先從動力裝置入手,只有確定了動力裝置,才能確定戰艦的排水量,火炮配製與裝甲配製。

崇明造船廠首先選擇了當時還在研製的七十年型燃油鍋爐與七十一年型蒸汽輪機。

這套動力裝置是為帝國海軍的新式戰列艦研製的,其性能比皇帝級戰列艦採用的六十五年型鍋爐,以及六十六年型蒸汽輪機還要先進!

八台鍋爐與四台蒸汽輪機就能輸出161000馬力的功率,而且體積比皇帝級的動力系統減少了三分之一,重量減輕了五分之一。

確定了動力系統之後,工程師採用了原本計畫用來改進決心級的雙層艦體。

這是提高水下防護能力的關鍵,前提是必須得採用體積更小的動力設備,不然很難在有限的艦體上採用這種結構!

隨後就是綜合考慮火力與防護能力。

如果繼續採用三聯裝炮塔,將難以提高炮塔的裝甲厚度,因此工程師選擇了雙聯裝炮塔。為了不大幅度降低火力,就至少得採用四座炮塔,也就是八門主炮。而通過實際測試,八門主炮的火力密度不比九門主炮差多少,也足以應付任何程度的海戰需要。

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防護,就必須縮小重點防護區間,因此工程師只能盡量壓縮上層建築,比如取消了雙艦橋,採用單艦橋,另外將原本分散配製的兩根煙囪集中到一起,並且採用向後彎曲的煙道以避免排煙對艦橋產生影響。

沒有多大意義的魚雷發射管被取消,副炮也布置得相當緊湊。

當然,這些設計最終仍然難以使戰艦的速度超過33節(海軍對巡洋艦的最低速度要求)。

為了盡量提高速度,工程師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採用雙曲線球形鼻艏,更為光滑的艦體等等。恐怕,當時工程師就差沒有考慮到還處於理論階段的穿浪型艦體了吧。

經過充分的準備後,六十九年(37年),崇明造船廠提交了詳細的設計書。

海軍拿到的,幾乎就是一級「縮小版」的主力艦!

當然,按照承諾,海軍下達了兩艘安海級重巡洋艦的訂單,分別由崇明造船廠與威海造船廠建造。

其主要性能:

標準排水量:10150噸,滿載排水量:13890噸;總長:190.7米,型寬:18.4米,吃水:6.2米;定員:721人。

鍋爐:8台七十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七十一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61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3節,續航力:14000海里14節。

主炮:8門六十一年型(後更換為七十二年型)200毫米L55型艦炮(4×2),副炮:6門六十七年型150毫米L52型艦炮(2×3),速射炮:8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4×2)。

主裝甲帶:90-180+50毫米,裝甲隔艙:80毫米,甲板:50-120+70毫米,炮塔:50-230毫米,炮座:180毫米,司令塔:110-230毫米。

可以說,安海級的防護能力超越了二戰期間的所有重巡洋艦。

按照帝國海軍的評估,其防護能力足以抵擋8000米之外射來的九一式穿甲彈(二戰期間威力最大的八英寸穿甲彈之一)。相反,安海級發射的200毫米穿甲彈能夠輕而易舉的擊穿15000米外的利根級重巡洋艦的裝甲!

當然,為了提高防護能力,安海級的犧牲並不小。

比如,其八門主炮的配製在戰爭爆發時就顯落後,當時日本重巡洋艦都有10門到12門主炮,其火力超過安海級25%到50%。

另外,安海級完全放棄了魚雷,即便實戰證明魚雷對重巡洋艦幾乎沒有價值,可是這也算是一點點遺憾吧。

最關鍵的還是其緊湊的動力配製。

為了盡量縮短艦體,並且減少動力艙佔用的空間,安海級的八台鍋爐全部配製在兩座鍋爐艙裡面,而且中間只有一層20毫米的隔板!也就是說,如果一座鍋爐艙進水,就將損失一半的動力。而20毫米的隔板只能防彈片,根本防不了穿甲彈。如此一來,很容易導致兩座鍋爐艙同時進水!

後來,安洋號就是因為兩座鍋爐艙進水,徹底失去動力,被日本重巡洋艦擊沉!

如果放開這個嚴重的設計缺陷,安海級重巡洋艦絕對算得上是重巡洋艦的巔峰之作。即便到戰爭結束,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重巡洋艦的標準內造出比安海級更強大的重巡洋艦!

當然,作為一種「條約戰艦」,重巡洋艦本身的缺陷是很難克服的。

不管是威懾級,還是決心級,乃至安海級,其防護仍然不足以使其成為主力艦,更不可能使其擁有與主力艦對決的能力。

隨著《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失效,在該條約框架範圍內出現的重巡洋艦必然被淘汰。

這也是帝國海軍為什麼只訂購了兩艘安海級重巡洋艦的關鍵原因。

其實,就在安海級動工建造的時候,帝國海軍就放棄了發展重巡洋艦的想法。如果要使巡洋艦達到火力與防護均衡,一萬噸的排水量就太小了!

顯然,這也是帝國海軍力推大型巡洋艦的根本原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