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 火力至上——省級乙型戰列艦

按照服役時間:安徽號,黑龍江號,江西號,雲南號,山東號,湖南號,湖北號,遠東號,湖北號,四川號,貴州號,河南號。

※※※※

省級戰列艦的優秀表現,為其贏得了一個綽號:戰列艦中的藝術品。

可以說,當第一批六艘省級戰列艦建成服役的時候,給美英等國產生了巨大的震撼。這在一定的程度上促使美國加快了依阿華級的建造工作,並且緊急訂購了第二批依阿華級戰列艦。另外,英國海軍也加快了獅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並且不顧本國的國力,在訂購了第二批獅級戰列艦的時候,還準備建造獅Ⅱ級戰列艦。

只是在帝國海軍的眼裡,省級戰列艦絕對算不上盡善盡美。

其最大的缺陷就是火力偏弱。皇帝級與皇帝級乙型在三萬五千噸不到的艦體內就塞進了九門主炮,省級戰列艦在排水量增加了一萬多噸的情況下,仍然只有九門主炮。顯然,這樣的火力配製讓帝國海軍很是難以接受。

只是,450毫米口徑的艦炮很難在七十四年(42年)之前投入使用。

顯然,帝國海軍仍然得用七十一年型400毫米艦炮充當戰列艦的主要火力,只是九門艦炮確實太少了一點。

戰爭爆發後,帝國海軍主力艦主炮數量偏少的問題很快就反應了出來。

不說別的,在與日本聯合艦隊作戰的時候,幾乎每一名戰列艦艦長都覺得自己手裡的火炮不夠用,而且都認為應該加強火力,至少得增加火炮的數量,不然在面對比日本戰列艦更強大的對手時,很難在戰鬥中擁有火力優勢。

毫無疑問,火力優勢是獲得勝利的最基本的籌碼。

另外,七十一年型400毫米艦炮的威力已經足以應付敵對國已經服役,或者正在建造的所有戰列艦。即便其改進餘地已經非常有限,威力難以進一步提高,帝國海軍沒有別的選擇。

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在七十二年(40年)年初就提出了新式戰列艦的設計要求。

按照新的要求,在盡量不增加排水量,不降低防護標準的情況下,通過降低最快速度,讓新式戰列艦的主炮數量比省級增加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說,至少要達到十一門。顯然,採用十一門主炮的設計非常古怪,也不便於安排炮塔的位置,因此比較合適的方法是採用十二門主炮。

採用十二門主炮的設計方式有三種,一是採用六座雙聯裝炮塔,二是採用四座三聯裝炮塔,三是採用三座四聯裝炮塔。

毫無疑問,第一種設計方案對海軍沒有任何「魅力」可言。六座炮塔的布置方式不但難以安排裝甲防護,還將延長艦體,導致裝甲重量嚴重超標。更重要的是,除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老式戰列艦(主要是無畏艦)之外,帝國海軍從來沒有在戰列艦上設置過六座炮塔。

最重要的是,這無法滿足海軍的另外一種要求。

即,新式戰列艦必須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在今後採用450毫米艦炮的可能性。即便在建造時無法採用,也要在今後大修的時候具有換裝成450毫米艦炮的能力。

顯然,400毫米口徑雙聯裝炮塔不可能在今後換裝450毫米口徑的艦炮。

很快,焦點就落到了後兩種主炮的設計方案上。

如果採用四座三聯裝炮塔,今後可以換成四座雙聯裝450毫米口徑主炮炮塔。如果採用三座四聯裝炮塔,今後則可以換成三聯裝450毫米口徑主炮炮塔。也就是說,這兩種設計方案都有改進餘地。

問題是,哪中設計方案最符合海軍的要求。

三聯裝炮塔的最大問題就是,今後改裝450毫米口徑主炮之後,主炮數量只有八門,比省級還少一門。即便其單位時間彈藥投送量將比省級提高至少百分之二十五,可是其火力密度將降低百分之十一。

如此一來,新式戰列艦的火力密度仍然達不到海軍的要求。

四聯裝炮塔的最大問題是,帝國海軍從來沒有設計過類似的炮塔,而且根據當時已經掌握的情況,法國海軍與英國海軍使用的四聯裝炮塔都存在著不小的設計缺陷,其可靠性非常低。

顯然,帝國海軍絕不會接受連主炮都無法正常使用的戰列艦。

另外,四聯裝炮塔要重新研製,資金投入還不算什麼,所花費的時間,以及消耗的人力資源是帝國海軍難以承受的。

如此一來,海軍最終確定了三聯裝炮塔的設計方案。

新式戰列艦的基本設計思路也確定了下來,即在盡量不延長艦體的情況下,在省級戰列艦上安裝第四座炮塔。

只是,工程師面對的難題並不好解決。

首先,在不降低防護標準的情況下,排水量不可能維持在省級戰列艦的規模上。不說別的,一座炮塔的重量就達到了1850噸,算上相關設備,以及一個基數的彈藥,其總重量超過了3000噸。另外,隨著增加一座炮塔,主裝甲帶,以及重點防護區域必然擴大,裝甲重量至少要增加2000噸。即便通過優化設計,可以減少一些艙室,從而節約大概2000噸的重量,其排水量也要增加3000噸。

也就是說,新式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肯定會突破50000噸。

這樣一來,即便海軍不要求新式戰列艦的速度一定要超過30節。按照30節的最快速度計算,在排水量突破了50000噸,以及修改艦體,增加了航行阻力之後,新式戰列艦也需要至少20萬馬力的推進功率才能保證有30節的速度。

也就是說,新式戰列艦仍然得採用八台鍋爐,四台主機的配製方案。

如此一來,在盡量不增加艦長的情況下,將很難在有限的艦體內塞進動力設備,或者是安裝第四座炮塔。

當時,主導設計的仍然是汪華華。

經過反覆斟酌之後,汪華華決定放寬對艦體寬度的限制,從增加寬度來增加艦體容積,從而在不增加艦體長度的情況下為新式戰列艦安裝第四座炮塔。

當然,增加寬度的直接結果是航行阻力增大。

為此,工程師必須得對艦體水線以下部位進行重新設計,主要的目的就是降低航行阻力。

當然,增加艦體寬度的另外一大好處就是,可以進一步提高其水下防護能力。

隨著艦體寬度增大,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

到七十三年(41年)年中,新式戰列艦的設計工作基本上完成了。

主炮採用前後各兩座的配製方式,沿用了省級戰列艦的動力設備,縮短兩根煙囪間的距離,採用更加緊湊的艦橋,減少了二座速射炮炮塔。可以說,新式戰列艦從根本上就是省級戰列艦的火力加強版。

毫無疑問,海軍對這一設計相當滿意。

在第一批省級戰列艦還沒有建成的情況下,海軍就下達了六艘的訂單,並且按照帝國海軍的慣例,將其命名為省級乙型戰列艦。

只是,當時各大造船廠都在忙著建造省級戰列艦,所以第一批省級乙型戰列艦的開工建造時間推遲到了七十四年(42年)年中。

其主要性能為:

標準排水量:50850噸,滿載排水量:58750噸,最大排水量:62500噸;總長:269.4米,水線長:261.5米,型寬:37米,吃水:11.5米;定員:2180人(充當旗艦時為2315人)。

鍋爐:8台七十二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七十二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10000皺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0節,續航力:18000海里16節。

主炮:12門七十二年型400毫米L55型艦炮(4×3),副炮:18門七十二年型150毫米L52型艦炮(6×3),速射炮:16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8×2)。

主裝甲帶:330-420毫米,裝甲甲板:180-200+80毫米,露天甲板:75毫米,裝甲隔艙:120毫米,炮塔:200-540毫米,炮座:420-480毫米,司令塔:480-540毫米。

綜合具體的性能數據就不難發現,省級乙型戰列艦的改進重點就是加強火力。

當然,加寬後的艦體使其原本就已非常出色的水下防護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至少在海戰中,沒有任何一艘省級與省級乙型戰列艦被對手的魚雷擊沉。這也是整個大戰期間,恐怕最為難得的寶貴「戰績」吧。

另外,省級乙型戰列艦的出現,還使帝國海軍第一次將美國海軍遠遠的甩在了後面。

省級戰列艦服役之後,美國海軍的依阿華級戰列艦也緊跟著服役了,而且從各項性能對比上,依阿華級不比省級差多少,兩者的戰鬥力在伯仲之間。另外,美國海軍也分兩批訂購了十二艘依阿華級戰列艦,使其建造數量並不比省級戰列艦少。

可以說,當時美國海軍與帝國海軍的實力相差並不是很大。

隨著省級乙型戰列艦服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