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 戰前帝國戰列艦年表

「戰列」一詞來源於風帆時代的「線列戰術」。

隨著火藥在戰爭中的推廣與應用,火炮逐漸成為了海戰的主要武器,炮戰取代了接舷戰,成為了海戰的主要形式。

風帆時代,戰艦上的火炮均置於兩舷,炮口指向側面。為最大限度的發揮火炮的威力,戰艦在交戰時,均需將側舷對準敵艦。為集中發揮艦隊的戰鬥力,戰艦以線列編隊。參加艦隊決戰,並且發揮重大作用的「主力艦」即為「戰列艦」。

憲宗皇帝年間,帝國海軍首次對「戰列艦」進行了明確定義。

按照當時的標準,只有裝備了重型火炮,且火炮數量超過六十門,用有三層火炮甲板的戰艦才能稱為「戰列艦」,並且擔任艦隊決戰的主力。

進入蒸汽時代之後,設置於戰艦側舷的火炮逐漸被炮塔所取代。

「戰列艦」的不但沒有因此被淘汰,反而逐漸成為了海戰中的絕對主力。「線列戰術」進一步發展,在艦隊決戰中,戰列艦仍然是絕對主力。

在無畏艦之前,世界各國的戰列艦都裝備有兩種,甚至三種口徑的主炮。

當時,帝國海軍對「戰列艦」重新定義。

裝備有重型火炮,且配備的裝甲能在常規交戰距離之內抵擋主自身主炮發射的炮彈,在艦隊決戰中擔任主力的戰艦才能稱為「戰列艦」。

隨著火炮、彈藥、裝甲技術的提高,二級主炮逐漸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明歷五百三十年(公元1898年),帝國海軍首先提出建造撤消二級主炮,統一主炮口徑,用統一配備的副炮取代其他火炮,裝甲能在一定範圍內抵擋住自身主炮發射的炮彈,具有全方向交戰能力的戰列艦。

這就是「無畏艦」的基本設計概念。

隨後,帝國海軍開始轉型。

新一代海上霸主就此誕生,新的海戰時代也就此到來。

無畏級:

「無畏」號:明歷五百三十四年(公元1902)年八月八日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四月六日下水,十二月十日建成,編入帝國北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直在太平洋活動。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三月返回江南造船廠,進行唯一次大規模改進,錯過了於次年五月爆發的「爪哇海戰」。明歷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規定,「無畏」號退役,次年五月出售解體。

作為現代戰列艦的「鼻祖」,「無畏」號開闢了一個海戰時代。只不過,從更嚴格的意義上講,「無畏」號只是一艘帶有嚴重實驗性質的戰艦,並無優秀的戰鬥表現。

洞庭湖級(湖甲級):

「洞庭湖」號:明歷五百三十五年(公元1903年)十二月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七月十五日下水,十一月二十一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直在太平洋活動。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二月返回江南造船廠,進行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一月返回艦隊,隨後在「爪哇海戰」中戰沉。

「大通湖」號:明歷五百三十五年(公元1903年)十二月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八月一日下水,十一月二十八日建成,編入帝國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隨即奔赴北大西洋戰場。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月十一日,在「馬羅基海戰」中戰沉。

「大連湖」號:明歷五百三十五年(公元1903年)十二月在廣州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七月二十四日下水,十二月九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奔赴北大西洋。後在「馬羅基海戰」中戰沉。

「萬子湖」號:明歷五百三十五年(公元1903年)十二月在青島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八月二十八日下水,十二月三十一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在「馬羅基海戰」中遭受重創後,返回直布羅陀要塞進行簡單修理。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三月八日,在返回帝國,途徑亞松森島時傾覆沉沒。

該級戰列艦開創了帝國海軍主力艦「批量建造」的先河,並且為後來批量建造各級主力艦提供了大量的借鑒。另外,該級主力艦在第一次大戰中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只是到大戰爆發時,其性能以嚴重落後,在強大的敵艦面前幾無招架之力。

太湖級(湖乙級):

「太湖」號:明歷五百三十六年(公元1904年)八月五日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六月二十一日下水,十月十八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奔赴北大西洋。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月十一日,在「馬羅基海戰」中戰沉。

「鄱陽湖」號:明歷五百三十六年(公元1904年)八月二十日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六月十四日下水,十月十日建成,編入帝國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後在「馬羅基海戰」中戰沉。

「洪湖」號:明歷五百三十六年(公元1904年)八月十五日在廣州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七月二十一日下水,十一月八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在「馬羅基海戰」中遭受重創。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六月十一日回到廣州造船廠,接受為期十個月的大修與改進。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四月八日重新服役,隨即參加「爪哇海戰」,並戰沉。

「青海湖」號:明歷五百三十六年(公元1904年)九月十二日在青島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八月八日下水,十二月一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七月,該艦因訓練操作不當,導致鍋爐爆炸,隨後返回青島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的大修與改進,錯過了遠征北大西洋的機會。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在「爪哇海戰」中遭受重創,隨後再次返回青島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的大修與改進。明歷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條約規定,「青海湖」號解除武裝,成為帝國海軍訓練艦。該艦也是帝國海軍前三級九艘無畏艦中,除帶有試驗性質的「無畏」號之外,唯一倖存到戰後的戰艦。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太湖」級只是「洞庭湖」級的翻版,除了某些細節設計上的差別之外,兩級主力艦的主要技術與性能指標基本上沒有區別。

因為「鄱陽湖」號比「太湖」號早八日服役,所以該級戰列艦也被稱為「鄱陽湖」級。

興凱湖級(湖丙級):

「興凱湖」號:明歷五百三十七年(公元1905年)七月一日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四月八日下水,九月十一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在「馬羅基海戰」中戰沉。

「北海」號(「貝加爾湖」號):明歷五百三十七年(公元1905年)六月二十八日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四月十七日下水,九月二十二日建成,編入帝國北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一直在太平洋活動。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二月,返回大連造船廠,接受為期八個月的改進。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共發射三百三十六發主炮炮彈,重創美海軍「猶他」號戰列艦。明歷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條約規定,該艦退役,並於兩年後出售拆解。

「呼倫湖」號:明歷五百三十七年(公元1905年)七月二十八日在廣州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五月十一日下水,十月八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在「馬羅基海戰」中造重創,返回直布羅陀要塞途中沉沒。

「滇池」號:明歷五百三十七年(公元1905年)八月二十七日在青島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六月七日下水,十月三十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一直在太平洋活動。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二月,返回青島造船廠,接受為期九個月的改進。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在擊沉英國柏勒羅豐級「魯莽」號,重創「華麗」號與「柏勒羅豐」號之後戰沉。後來,該艦被追授「帝國議政院集體榮譽勳章」。這也是整個大戰期間,唯一在戰沉後被追授最高榮譽勳章的戰艦。

「烏倫古湖」號:明歷五百三十七年(公元1905年)十二月十二日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八月十一日下水,十二月二十四日建成,編入帝國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二月,返回大連造船廠接受為期八個月的改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