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萬仞崛起——明代文學 孤客走梁山,書生續舊夢——施耐庵

一百八個人,便有一百八樣出身,一百八樣面孔,一百八樣性格。

——金聖嘆

《水滸傳》是中國小說史無前例的傑作,……對赤手空拳、孤立無援的老百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日)倉石武四郎

許多人在少年時,每一次合上《水滸》,就會閉上眼睛,夢想在某一個雪夜,屋檐上突然悄無聲息地跳下幾條身披斗篷的好漢,之後一隻快船把自己接走,直往那煙水瀰漫的蘆葦泊里而去。忠義堂前,完成了簡單而又隆重的結拜程序,與眾兄弟們一道吃酒吃肉。許多成年人依然為他們童年時神魂顛倒的水泊世界迷戀,宋江、武松、李逵……身世如數家珍。金聖嘆曾經批道,一百八個人,便有一百八樣出身,一百八樣面孔,一百八樣性格。在中國絢麗多姿的文學百花園裡,《水滸傳》無疑是一朵芬芳的奇葩。它既是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從發生到發展壯大再走向完全失敗全過程的長篇小說,更是第一部用白話創作的英雄傳奇。

關於《水滸傳》這部不朽之作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羅貫中作,有人則認為是施耐庵的手筆,也有人認為是羅貫中和施耐庵聯袂完成,還有人說是施惠的作品,根據學術界的多年考證,一般認為《水滸》最後的作者是施耐庵。

據考證,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生活於動亂時代,居住活動在農民起義最為活躍的江浙地區。他生性耿介,一生遭際坎坷,鬱郁不得志。歷史掩埋了施耐庵的個人史跡,卻遮不住優秀作品《水滸傳》的時間穿透力。

《水滸傳》描寫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的故事。對於宋江和他所領導的農民起義,史料記載:宋江領導的起義聲勢浩大,縱橫數省,而主要骨幹有36人;宋江最終或被招降,或被擒而降,史料說法各異;宋江投降後,參與了鎮壓方臘的軍事行動。這些片斷史料,是《水滸傳》的故事依據,正是因為史實有限,為後人的創作,留下了自由想像的天地,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的理想來塑造心中的英雄。施耐庵正是在大量文藝作品、史料和傳說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和創作,從而完成了青史永存的《水滸傳》。

《水滸傳》的版本相當複雜。現存最早的120回本,是明末楊定見本。楊定見等人的120回本出現不久,又出現了金聖嘆的70回本,此本,又稱貫華堂本。此本出來後,流傳很廣,代替了其他的一切本子,成為讀者中惟一流行的本子。

《水滸傳》的思想內容很複雜,從總體上說,小說反映了農民起義的全過程,深刻地挖掘了起義的社會根源,塑造了起義英雄群像,並通過他們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現了起義從星星之火發展到燎原之火的鬥爭過程,客觀上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原因。

小說塑造了諸如李逵、武松、魯智深等許多起義英雄的形象,展現了他們疾惡如仇、俠肝義膽的優秀品質,在他們身上寄託了人民對正義的追求,表達了渴望除暴安良的強烈願望。這些形象,具有深厚的民族內容,是中華民族性格的藝術發展,他們的品格、精神,正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

小說還細緻地描寫了起義軍由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先是個人反抗,然後走上梁山,形成小規模的聯合體進行鬥爭,最後各豪傑紛紛上山,四方民眾群起響應,以「替天行道」為旗幟,建立起武裝割據政權的根據地,從而上演出同統治者進行大規模軍事對抗的雄壯活劇,表現出了「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的社會理想。

宋江等人的結局是悲劇性的,他們的悲劇恰好提示出起義失敗的內在原因,這在小說中亦是重要的內容。小說中確實貫穿了「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三阮、魯達、李逵,尤其是宋江,都有這樣「正統」的觀念。宋江是集忠義於一身的形象,而「忠」卻是他的思想的核心,這就決定了他受招安的必然性。但是,小說沒有給受招安的水滸英雄一個美滿的結局,雖然他們為朝廷出生入死效過力;宋江最後被毒死,李逵等也慘遭不測,整個梁山義軍徹底被分解而毀滅。小說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一切起義者的悲劇性結局,還揭示出統治者的陰險毒辣;同時宣傳了忠君的思想,又在客觀上宣告愚忠的可悲下場。

《水滸傳》的影響巨大而又廣泛。武松、李逵、魯智深、宋江、吳用等人,以不同的性格和形象內涵,影響著人們的心靈、性格與智慧,他們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義士或智慧的代表。有的甚至已化成一種經驗、一種口頭語,一種人格的代表,廣泛流行在人民之間,融入民族精神之中。《水滸傳》對後來文學創作的影響同樣巨大,它首開長篇英雄傳奇之先河,後出的《皇明英烈傳》、《說唐》、《楊家將》、《說岳》、《水滸後傳》、《女仙外史》無不見它影響的印記;《水滸傳》還為戲曲提供了直接的題材,明清時代,劇作甚多;至於各種民間文藝、說唱、評書,更是不計其數。這些充分說明了《水滸傳》的價值和它生命力的強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