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十九章

茲皮希科連忙問道,他們有多少騎兵和步兵,是怎麼個陣勢,究竟還隔著多少路;這個時母德人告訴他,他們一共不過一百五十個戰士,其中有五十個騎兵,率領他們的並不是十字軍騎士,而是一個世俗的騎士,他們列隊前進,馬車上空空的,只裝著一些備用的車輪;在這支部隊前面有一隊八人組成的弓箭手,常常岔開大路,搜尋樹林樹叢;那個時母德人最後說,這支部隊大約和我們只隔著四分之一英里。

茲皮希科聽說他們是以嚴整的陣容前進的,心裡不大高興。經驗告訴他,衝破秩序井然的日耳曼隊伍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樣一群人無論是撤退也罷,奮戰也罷,都會像一頭被獵狗猛追的野豬那樣拚命自衛的。另一方面,他聽說他們之間只隔著四分之一英里的距離,倒很感到高興,因為他估計,他派去切斷後路的人已經截住了他們的後路,——因此萬一日耳曼人被擊潰了,那就一個也逃不了。至於部隊前面的前哨,他倒不大在乎,因為他一開頭就知道會有這種情形發生,並且已經作好了準備;他吩咐時母德人可以放他們前進,如果他們要搜索樹叢,就悄悄地把他們一個一個捉住。

但是最後這道命令似乎並不必要,因為偵察兵已經火速挺進。藏在路旁樹叢里的時母德人對前進的隊伍看得一清二楚,他們現在正在轉彎的地方停下來商議。領頭的是一個強壯的紅鬍子日耳曼人,他向他們作了個手勢,要大家別作聲,就靜聽起來。顯然他一時之間猶豫不定,不知道究竟要不要深入這座森林。最後,因為只聽見啄木鳥的啄擊聲,他顯然以為如果有人躲在樹林里,這些鳥兒就不會這樣自由自在工作了。因此他揮手叫隊伍前進。

茲皮希科等到他們走近第二個轉彎的地方,便走到路邊,率領著他的配備精良的人馬,包括瑪茨科、捷克人,兩個從侖卡維崔來的貴族志願軍,三個來自崔亨諾夫的青年騎士和十來個武器優良的時母德貴族。再沒有繼續隱蔽的必要了。茲皮希科只消站在路當中,等到日耳曼人一出現就撲上去,衝散他們的隊伍。他認為只要打上了手,他那些時母德人就對付得了日耳曼人。

靜寂了片刻,只有森林中常有的聲音在打破寂靜,不久就聽見了從東面傳來的人聲;雖然距離還相當遠,但是隨著那批人越來越近,聲音也越來越清晰。

茲皮希科抓緊時機,把隊伍帶到路中心排成楔形。茲皮希科本人是楔形的尖端,緊跟在他後面的是瑪茨科和捷克人,再後面是三個人一排,再後面是四個人一排,全都配備精良。什麼都齊備了,只缺少騎士用的「木頭」長柄矛槍,不過在森林作戰中,長柄矛槍反而成為很大的障礙;他們現在準備用來進行第一次攻擊的是時母德人用的那種輕便短矛,等到進行激烈搏鬥時,馬鞍上的劍和斧隨時可以運用。

哈拉伐全神貫注地聽著;接著他向瑪茨科耳語道:

「他們還在唱歌呢,他們要完蛋了!」

「但出乎我意外的是,樹林擋住了我們的視線,看不見他們,」瑪茨科回答。

這時候茲皮希科認為再沒有必要不聲不響地隱蔽下去了,他轉身答道:

「因為這條路是從河岸那邊通過來的,因此總是彎彎曲曲。」

「可他們唱得多開心啊!」捷克人又說了一遍。

從那種調子聽來,可以斷定那些日耳曼人唱的是一些下流歌曲。也聽得出唱歌的人只不過十來個,唱來唱去老是一個疊句,使得歌聲像打雷似的在森林裡迴旋得又遠又廣。

日耳曼人就這樣高興而浪蕩地走向死亡。

「我們馬上就可以看見他們了,」瑪茨科說。

他的臉突然一沉,露出狼似的兇悍神情。他對十字軍騎士素有怨恨,因為從前他拿了威托特公爵的妹妹的信送給大團長去救茲皮希科時,身上曾經挨過他們的槍。這時他的血沸騰起來了,渾身激起複仇的怒火。

「誰第一個遇到他,准得完蛋,」哈拉伐瞟了老騎士一眼,心裡想道。

這時候風吹來了日耳曼人重複唱著的清晰的歌聲:

「當達拉達!當達拉達!」接下去捷克人立即聽出這是他熟悉的一首歌:

Bi den rosen,er wol mac,

tandaradei!

Merkanwamir''z houlet lac.…

歌聲突然中斷了,因為大路兩旁全是一片呱呱呱的叫聲,彷彿烏鴉正在這森林的一角舉行會議。十字軍騎士弄不懂哪裡來這許多烏鴉,而且它們怎麼不是從樹頂上出來,而是打地里冒出來。事實上,第一列士兵出現在轉角上,一看見迎面有許多陌生的騎者,就彷彿生了根似的停在那裡不動了。

就在這時茲皮希科在馬鞍上坐下來,用馬刺踢著馬,向前衝去,一面喊道:

「沖啊!」

其餘的人都跟著他一起策馬奔去。樹林里響徹了時母德人可怕的叫喊聲。茲皮希科跟敵人相隔只有兩百步,一眨眼工夫,敵人就向著茲皮希科的騎兵平舉起一片森林似的矛槍;其餘的士兵閃電似的分列兩邊,以便保護自己,抵擋從森林兩邊來的攻擊。這幾個波蘭騎士本來也許會讚賞日耳曼人這種敏捷的戰術,但是他們沒有時間來觀望,因為他們的馬匹都飛速地沖向日耳曼人密集的方陣去了。

茲皮希科感到快慰的是,日耳曼騎兵都在馬車行列附近,在部隊後面;事實上他們雖然立即趕來救應,可是既不能及時趕到,也不能繞過步兵,去迎擊第一陣的攻擊。時母德人排山倒海似地從樹叢中衝出來,像一窠被粗心的旅人踏翻了蜂窠的毒黃蜂,把他們緊緊圍住。這時候茲皮希科和他的手下人都拚命撲向步兵隊。

攻擊並沒有收效。日耳曼人把他們的重矛和戰斧的末梢扎在土裡,牢牢握住,弄得時母德人的快馬無法攻破這一道牆。瑪茨科的馬在脛骨上吃了一戰斧,一揚前蹄,用後腳站了起來,緊接著就撲面倒下,一頭陷進泥里,死神在這老騎士的頭上飛翔了一會;但他經驗豐富,見識過許多戰役,很能隨機應變。所以他連忙把腳滑出馬鐙,有力的手一把抓住了正在向他刺來的短槍的尖端,不但不讓它刺進胸口,反而讓他借了力。於是他一縱身,就在馬匹中間跳騰過去,拔出了劍,像一頭鷹撲向一群長嘴鶴那樣猛撲過去,怒不可遏地向著矛槍和戰斧斫劈過去。

在這激戰的當兒,茲皮希科在馬背上向後一穩,把矛刺出去——矛折斷了;於是他也使起劍來。捷克人卻最相信使斧,他把斧頭向日耳曼人叢中扔去。有好一會兒,他赤手空拳。那兩個陪他同來的「弗羅迪卡」,有一個被打死了;另外一個一看見這情形,就發瘋似地怒吼起來,像一頭狼似地號叫,他跨著血跡斑斑的馬,索性站起身來,盲目地在日耳曼人叢中間亂沖一陣。時母德貴族都用他們的尖刀斫矛尖和木柄,他們在那些矛尖和木柄的後面看到了那些「克耐黑特」(普通士兵)滿臉驚惶,但又橫眉怒目,充滿著決心和頑強。但是騎士們依舊沖不破日耳曼人的陣勢。擔任側翼攻擊的時母德人也迅速從日耳曼人面前退卻,好像逃開毒蛇似的。當然他們立即又用了更大的衝勁向日耳曼人衝過去,但是沒有成功。他們有些人一眨眼工夫爬上了樹,向著「克耐黑特」們射箭,但是日耳曼人的指揮官一看見這情形,就命令士兵向騎兵那方面退去。日耳曼人也開始射起箭來,不時有時母德人倒下來,痛苦地抓著地上的苔蘚,或者像一條出水的魚那樣扭動著身子。日耳曼人四面受包圍,實在是勝利無望,但他們懂得怎樣自衛,因此一有可能,至少就有少數人設法退到岸邊去,逃脫這場災難。

日耳曼人誰都沒有想到投降,因為他們從來不放過俘虜;他們也知道,別指望這些被迫得絕望而起來反抗的人民發什麼慈悲。因此他們默默地後退,大伙兒結集在一起,肩並肩,一會兒舉起標槍和闊斧,一會兒又放下;在混亂的戰鬥中,只要可能,便盡量剁呀,用石弓射呀,一邊繼續慢慢地退到他們的騎兵那邊去,可他們的騎兵正在同另一支敵軍作殊死戰。

這時候發生了一件決定這場血戰命運的奇蹟。這是由侖卡維崔的一位年輕「弗羅迪卡」引起的,他看到夥伴陣亡,簡直發了狂,從馬上彎身抱起他夥伴的屍體,想把它安置在一個安全些的場所,免得屍體被馬蹄踏碎,等到戰鬥結束,再來收屍。但就在這當兒,他又發狂了,完全失去了理智,因而不但不離開大路,反而向日耳曼士兵沖了過去,把屍體向著他們的槍尖扔過去,弄得那具屍體窟窿累累;槍尖也由於經不起屍體的重量而給壓彎了,「克耐黑特」還沒來得及拔出矛槍,這個怒吼的人就一舉攻了進去,衝破了陣勢,像一陣大風暴似的弄得人仰馬翻。

一眨眼工夫,有十來只手都向他伸過去,十來支矛槍刺進了他的馬腹,可是陣勢給打亂了,附近一個時母德貴族也衝進了日耳曼人的隊伍;緊接著茲皮希科、捷克人都沖了進去,越來越混亂得可怕。其餘的時母德貴族都學了樣,抓起屍體向敵人的槍尖扔過去,同時時母德人又猛攻側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