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衣食住行 臘八和臘八粥

農曆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是我國相沿成俗的臘八節。臘八正是隆冬季節,天氣寒冷,俗稱「臘七臘八,凍死叫花」。

農曆十二月,習俗叫做臘月。相傳從周代起,我國民間已普遍稱農曆十二月為「臘月」了。臘,本為歲終的祭名。古代農業社會,一切的風俗習慣都免不了與農業生產發生關係。農民只有在冬藏之季是比較空閑的,所以,人們常於大收成之後的年底,舉行盛大的祭典。祭祀祖先,祭祀司管風雨田農的神靈以及天地諸神以求來年豐收,避災迎祥。因為臘祭在十二月舉行,這樣沿襲下來,就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農曆十二月叫做「臘月」了。

臘祭所拜之神共為八種,因此又稱為「臘八」。

傳說,漢代以前,臘祭雖都在十二月,但日子並不固定,有時在月初,有時在月底。後來,人們為了好記,把它定在臘月的第八天,以應上祭祀八神的「臘八」,到了六朝,就把行祭的日子定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了。

臘八節是春節的序幕,從這一天起,人們就準備過年了。民俗又叫小年。每到臘月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吃一頓別具風味的臘八粥,這也是千百年來流傳的習俗。

所謂臘八粥,就是以糯米和赤豆、紅棗、桂圓、蓮子、花生等雜糧乾果熬成的粥。

喝臘八粥原來是和吃赤豆粥避瘟疫有關。據說:上古顓頊帝的三個兒子死了變成疫鬼,專門驚嚇人家的孩子,小兒驚風就是疫鬼作祟的結果。古人認為鬼怕赤豆,所以十二月初八這一天用赤豆粥驅鬼。

舊時民間吃臘八粥是以示驅鬼邪,逐瘟疫。慶豐年,討吉利,以後逐漸演變成民間一種慶賀五穀豐登的習俗。有些地方,人們吃臘八粥前,先得盛幾碗擺在供桌上,敬神祀祖。祭祀完畢以後,又將它盛出裝在食盒或提盒中,分贈親友。以臘八粥送人,一定要趕早,至遲不得過午。送完以後,全家老小再聚在一齊吃。若有外出未歸的人,還得將其一份留出。臘八粥,不僅大人吃,娃娃吃,連貓兒、狗兒、豬、馬、羊也都跟著吃。有的人家,還將臘八粥撒在車、碾、磨上和牛羊馬豬圈門上,意思是豐收也有它們的功勞,表示誠意。有的還將臘八粥塗於果樹,以期果樹茂盛,又說:「大樹小樹吃臘八,來年多結大疙瘩。」農諺有:「臘八粥,吃不完,吃了臘八便豐收。」此中寄託了百姓吃臘八粥祈望豐收富裕的純樸願望。

還有一種說法是,臘八節是起源於佛教。傳說佛祖釋迦牟尼這天成道。北宋京城(開封)各大寺廟都在這天舉行洛佛會,做七寶五味粥,這種粥叫臘八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