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衣食住行 「鬧元宵」的由來

兩千多年來,每到正月十五,都會張燈結綵,大放花燈,通宵歡樂。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是一片「火樹銀花」的美麗、熱鬧的景象,這就是傳統的元宵佳節。可是,你知道「鬧元宵」是怎麼來的么?

原來,「鬧元宵」的習俗始於漢代。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皇帝,就是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

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重用諸呂而排斥諸劉,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的老臣和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無權無勢,而且深知呂后的殘暴,都是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惟恐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他們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準備發動政變,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不料,這件事傳到劉氏宗室,齊王劉囊的耳中。劉囊為了保全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他與漢朝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最終「諸呂之亂」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史稱漢文帝。經過了諸呂之亂,文帝深感太平盛世的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據道教的說法,「三官」是三尊神祀,分別稱為天官、地官和水官。正月十五這天,天官給人賜福,稱「上元」;七月十五這天,地官給人消災,稱「中元」;十月十五這天,水官給人赦罪,稱「下元」。所以在道教信仰中,「三元」都是節日,都有相應的祀典。

但對世俗影響最大的則是正月十五之「上元」,正當歲首,隆重地慶祝一番,不僅是叨求福祉,還兼有祈禱全年平安、萬事順遂的意思。

至於張燈,據說也是一種媚神的手段。天官喜歡娛樂,地官喜歡熱鬧,水官喜歡燈火,所以人們在元宵夜大張燈彩、結群游觀,而且舉行猜謎、拔河、踏歌等各種娛樂活動,實在是為了同時取悅「三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