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琴棋書畫 輾轉飄零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製的不朽傑作,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捲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緻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和平時期的繁榮景象。

張擇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在宋徽宗朝任翰林畫院畫史時所作。這幅長卷為絹本,淡著色,畫幅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它是一幅高度寫實的長捲風俗畫,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和平時期的繁榮景象。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畫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也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它曾經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歷經劫難,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

公元1126年9月,金兵擄走了徽欽二帝,洗劫了宮中寶物,《清明上河圖》流傳於民間。元滅金後,此畫第二次進入皇宮。元代至正年間,宮中有個裝裱匠,用臨摹本把真本換出,《清明上河圖》再次流落民間。

明朝的嘉靖年間,奸相嚴嵩權傾朝野,《清明上河圖》終歸嚴嵩之手。

入清後,《清明上河圖》曾為陸費墀、畢沅收藏,嘉慶四年畢家被抄,《清明上河圖》第四次入宮。被收藏在紫禁城的迎春閣內。

辛亥革命後,溥儀將宮中珍玩字畫盜往天津。《清明上河圖》亦在其中。後來,偽滿洲國成立,他又把此畫帶到長春皇宮。1945年,東北解放前夕,溥儀倉皇出逃,被我軍繳獲,此畫收藏於東北博物館。1955年撥交故宮博物院。這是《清明上河圖》第五次進入紫禁城。

那麼《清明上河圖》究竟畫了些什麼內容呢?為什麼千百年來,它的魅力長盛不衰?

據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隻,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是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細觀察,個個形神皆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清明上河圖》的描繪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有如一氣呵成,是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