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覽歷史煙雲 清初三大疑案

清朝初年,初入中原的清王朝內部奪權鬥爭非常激烈,結果留下了三大歷史疑案,分別為:孝庄皇太后有沒有下嫁多爾袞?順治皇帝有沒有出家為僧?雍正有沒有篡奪皇位?其真相究竟如何,外界一直眾說紛紜。

清朝覆亡之後,後人依靠珍藏的清宮檔案,方才部分揭開了三大疑案的真相。

史學界持孝庄皇太后曾下嫁多爾袞理由有兩條:第一條,清初典籍在順治初年時稱多爾袞為「皇叔父攝政王」,而順治五年,則尊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多爾袞死後,在順治廷議多爾袞的罪狀中有「自稱皇父攝政王,親到皇宮內院」一條。第二條,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皇太后病重時,對康熙說,因自己不忍遠去,希望在孝陵附近選擇墓地安葬,「則我心無憾矣」。按照清代的喪葬習俗,孝庄死後應該與順治的父親清太宗皇太極合葬於瀋陽昭陵,孝庄要求單獨葬在北京孝陵附近,有悖清朝禮儀。部分專家認為,這種違背清朝帝後喪葬制度的做法實際暗示,下嫁多爾袞的孝庄皇太后自覺無臉見清太宗皇太極。

從現存的檔案材料上看,「太后下嫁」一說,沒有任何相關記載,另從時間等邏輯順序上分析,也存在證據不足的問題。《清宮秘檔》採用了「太后沒有嫁給多爾袞」的說法。

雖然滿族曾有「妻後嫂」、「妻後母」(即兄長死後弟娶其嫂,甚至父親死後,子娶其父配偶)的習俗,但入關後,滿人的習俗也會隨著滿漢文化的融合而改變。至少從滿族入關後的文獻中看,沒有繼續沿襲這一習俗的記載。

「太后下嫁」說的主要依據是明朝遺臣張煌言所作的十首《建夷宮詞》中的一首,詞中曾如此描述:「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許多年來,後人因詩論事,這首詩成為後人議論太后下嫁的重要證據,但亦只不過是孤證而已。

明朝遺臣張煌言「作為一位力圖反清復明的漢人,根據一些傳聞做詩言志,嘲諷清廷,反映自己的一些願望,是可以理解的。但依據《清實錄》,孝庄是在順治十年慈寧宮修葺一新之後才搬進去的,所以如果根據張煌言詩,孝庄要在慈寧宮辦婚事,應在順治十年以後,而多爾袞早已於順治七年十二月病死。所以,從時間上推斷並不合理。而另據《清實錄》中記載,多爾袞在順治七年正月有過一次大婚,他娶的是自己的政敵、順治的大哥豪格的福晉——博爾濟錦氏。因為豪格與多爾袞有矛盾,被多爾袞逼死後,多爾袞娶了豪格之妻(自己的侄媳婦兒),免不了興師動眾一番。又據考證,《建夷宮詞》正是作於順治七年,可見此事與多爾袞娶博爾濟錦氏有密切的關係。」張煌言可能是移植了民間關於這次大婚的傳聞。

雖然從史料上看,董妃辭世之後,順治皇帝與佛家弟子聯繫密切,也確有出家為僧的念頭,但大部分明清史專家認為,順治皇帝是因出痘病死於宮中。

《清宮秘檔》也採用了「順治病死於宮中」的說法。從順治的《起居注》看,順治皇帝一直有長期的服藥記錄。

在《平圃雜記》中也有關於皇宮向文武大臣宣布皇帝患病的記錄,記載順治是因病而逝——順治十七年底,順治染上天花,禮部奉旨宣布免去元旦大朝慶賀禮。正月初二,順治為祈求佛法庇佑,親自把最寵愛的太監吳良輔送到憫忠寺剃度,作為自己的替身。正月初四,朝廷正式向文武大臣宣布皇帝患病。初五日,宮殿各門所懸的門神、對聯全部撤去。接著傳諭全國「毋炒豆,毋點燈,毋潑水」,並下令釋放所有在牢囚犯,以祈祝皇帝康復。初七日夜,順治死於養心殿。

關於順治是否出家的一個疑問主要在於:清朝早期實行火葬,但火葬順治遺體的記錄未見於《清實錄》中。不過,雖沒有火葬的記錄,但有關於安放順治寶瓶(即盛骨灰的容器)的記錄。由此看來,順治出家的可能性較小。

雍正如何獲得皇位是清初三大疑案中分歧最大的一個疑案。目前學術界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雍正皇帝作為康熙指定的繼承人正常繼位的;一種則認為雍正篡奪了皇十四子的皇位;還有一種是說康熙皇帝並沒有指定誰做繼承人,只是雍正當時掌握了兵權,控制了局勢,順理成章地登了基。《雍正王朝》里採取的是合法繼位說。

在篡位說中,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盜名改詔說」。說雍正將康熙遺詔中的「皇位傳十四子」改為「皇位傳於四子」,這是有些不正確的。清代制度中,皇子前一定要冠一「皇」字,如皇四子、皇十三子,故遺詔原文應為「皇位傳皇十四子」。若雍正篡改成為「皇位傳皇於四子」,語意不通,一下子就會露出馬腳了。且傳位給誰應使用「於」字,清朝時的「於」、「於」兩字並不通用,雍正拿出這樣一份破綻百出的遺詔,有誰會相信他呢?另外,按照清朝慣例,重大文書都必須「滿漢合璧」,既用漢文,又用滿文,雍正自然無法同時篡改滿文與漢文。這一說法自然不可靠,但雖然是捕風捉影,卻也暗示雍正篡位的可能性,只不過民間所猜測的具體過程難以自圓其說而已。

但若說雍正是合法即位,就連雍正自己也說得不清楚。康熙彌留之際,雍正人在哪裡?幾時來到康熙身邊?當時情況如何?有誰在場?雍正的說辭也是反反覆復,令人質疑。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康熙會傳位給雍正,乃是因為康熙喜愛雍正的兒子弘曆。這種情形並非不可能,康熙的確可能因為弘曆而增加了對雍正的偏愛,歷史上也有過這種例子。明代成祖立仁宗為太子時,就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到仁宗的兒子即後來的宣宗。但反過來說,康熙愛屋及烏的說法也有可能是脫胎於此,乃是支持此說者多作想像,穿鑿附會,不見得與事實相符。

《清宮秘檔》依據檔案館保存的繼位遺詔,採用了雍正是自然繼位的說法。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目前保存著這件詔書,詔書滿漢合璧,在漢文書寫的「皇四子胤,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聯登極,繼皇帝位」,旁邊還有意義相同的滿文。宮廷檔案也不一定完全真實,但依靠檔案終歸比憑空猜想更可靠一些。疑案終歸是疑案,即便有了宮廷檔案,我們仍然無法斷定事實究竟如何,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