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涅盤王者 第83章 埃姆登的奇蹟

埃姆登是位於德國西北角的一座港口城市,它坐落在北海多拉爾特灣右岸、埃姆斯河口附近,與荷蘭的溫斯霍滕隔河相望。儘管規模不大,常住居民也只有三、四萬人,埃姆登卻是一座繁忙而重要的港口,集中了航運貿易、造船、魚類食品加工等產業。在德國歷史上曾有兩艘著名的巡洋艦以「埃姆登」命名,一艘是第二帝國時期隸屬施佩伯爵艦隊的「東方天鵝」,它神出鬼沒的襲擊曾使得協約國印度洋航運膽戰心驚,而終其一生未曾殺害任何一名被俘船隻船員的騎士風度甚至贏得了對手衷心的欽佩;一艘是魏瑪時代德國海軍建造服役的首艘水面戰艦,二戰期間參加了進攻挪威的威悉演習,後作為訓練艦直至1945年被英國轟炸機炸沉。

1950年10月下旬,隸屬於德國陸軍第51步兵團的一千多名官兵從不萊梅前線撤退到了埃姆登,著手擴建加固原先由當地准軍事組織修建的城防工事。隨著漢堡、不萊梅以及庫克斯、威廉等港口陸續為蘇軍所佔領,從挪威、英國、西班牙和美洲國家駛來的船隻無奈轉來埃姆登或前往西歐國家卸貨中轉。就地理位置而言,埃姆登無疑是德國接受外部援助的捷徑,但這裡白天隨時可能遭受蘇聯空襲,唯有夜晚能夠勉強保證安全,而且不容易引發政治風險——不論是在荷蘭還是法國卸貨中轉,所在國都有可能受到蘇聯責難甚至報復,一切只能在極為秘密的狀態下運行,軍事物資的運送效率可想而知。不過至10月末,越過不萊梅繼續向西推進的蘇軍地面部隊相繼攻佔格羅瑟芬和伊洛,兵鋒距離埃姆登僅有10公里,蘇軍榴彈炮已直接威脅到港口航道,埃姆登守軍面臨著堅守或撤退的重要抉擇。此時他們的防禦力量已較第51步兵團初至時增強數倍,從不萊梅前線撤退下來的多支陸軍和帝國軍部隊在此休整集結,他們統一歸由馬克西米里安·德·安格里斯上將指揮,這也是一位從軍多年、前線生涯貫穿整個二戰並在三戰後期率部協助盟軍作戰的德軍宿將。儘管蘇軍很快切斷了埃姆登與德國腹地的陸上聯繫,但波羅的海方面軍的裝甲主力在漢堡-不萊梅戰役中損失慘重而亟需休整,向西進攻的蘇軍部隊主要是步兵和炮兵,鑒於德軍官兵及輔助人員已經構築了合乎要求的防禦體系,赫爾果蘭灣亦處於德國海軍的有效控制之下,埃姆登與外界的海路聯繫尚在,安格里斯將軍遂向德軍聯合參謀部提請堅守埃姆登,遂獲批准。

在蘇軍向埃姆登發動第一次進攻時,安格里斯將軍已經帶著他的指揮部在埃姆登紮營,由他親自指揮的守衛部隊包括九千餘名陸軍官兵和兩千多名帝國戰士,另有為數近千的輔助人員。在這些日耳曼人的英勇阻擊下,蘇聯軍隊的試探性進攻只持續了4個小時便宣告結束,但埃姆登守衛者得到的不是喘息之機,而是令人窒息的恐怖炮擊。從正午到黃昏,強大的蘇聯炮兵向小小的埃姆登傾瀉了數以千噸計的炮彈,擁有一千一百多年歷史、有幸熬過了兩場世界大戰的下薩克森港口城市終於難逃一劫,整座城市連同港口都籠罩在衝天烈焰和滾滾濃煙之中,德國守軍的防禦工事更是蘇軍炮火「關照」的重點。慘淡的夕陽下,寸草不生的焦土拱衛著廢墟般的城市,時光彷彿倒退三十四年,那時候的人們可以在凡爾登看到這般場景。

重炮沉寂下來,喀秋莎的火箭導軌漸漸冷卻,以營連為單位投入進攻的蘇軍官兵出現在埃姆登外圍,負責打頭陣的坦克擺出交替掩護的戰鬥隊形,帶有紅星標識的戰鷹在港口上空不斷盤旋,蘇聯人的警惕足以說明他們對當面之敵的重視與忌憚。緊張的氣氛中,蘇軍坦克不受阻擋地碾過德軍第一道防線,蘇軍步兵們也隨即穿過破敗不堪的塹壕區,德國軍隊似乎又和以往一樣靈巧遁走,然而雙方官兵都很清楚,這必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在夜幕完全降臨之前,蘇軍戰機找到目標並呼嘯著發動攻擊,地面隨之升起無數的炮彈和火箭彈,前方的激烈交火驚醒蘇軍戰士們惡鬥即將開始,而他們也很快在德軍的第二道防線前遭遇了實質性的阻擊。在正面寬度不足5公里的戰線上,一團數量的蘇軍坦克不足以形成突破力量,反而被對方的反坦克制導武器一一命中,而隨隊進攻的蘇軍自行火炮和近程火箭炮傾力壓制,英勇無畏的蘇聯步兵則以突擊戰術實施強攻,數十架伊爾-2強擊機也很快加入支援行列,然而這始終無法撼動德軍官兵的決死抵抗。利用機槍和突擊步槍提供的密集火力,守軍沉著冷靜地擊退了蘇軍一波又一波的衝鋒,陣地前方逐漸躺滿了蘇軍官兵的遺骸,而據壕堅守的德軍將士傷亡同樣不小,但他們及時投入一線的預備力量要遠比蘇聯方面預計的強大。在這場鮮血對飆的角力中,德國守軍咬牙堅持到了反擊行動的開始——在夜幕的掩護下,兩千帝國精銳突然向位於埃姆登東南方的蘇軍集結部隊發動攻擊。在埃姆斯河北岸,一個半師規模的蘇聯步兵部隊竟被這支猛虎下山般的帝國軍隊擊退,而在埃姆登以南約五十公里的帕彭堡一帶,在蘇軍緊逼下步步後撤的德國軍隊也趁夜發起反撲,由此造成了埃姆登守軍向南突圍的假象。蘇軍指揮部連忙調動部隊向南補防,然而從埃姆登出擊的帝國軍隊並沒有渡過埃姆斯河,而是迅速向北突進,趕在黎明前攻擊了位於埃姆登東面的蘇軍部隊,摧毀了對方几處炮兵陣地,然後穿過戰場返回埃姆登。德軍的這一大膽舉動不但令蘇軍官兵震驚,同時也成功轉移了他們的注意力,在蘇軍未利用遠程火炮實施夜間封鎖的情況下,德軍組織艦船從東弗里西亞群島向埃姆登運送了四千多名作戰人員以及大量的彈藥物資,極大地充實了埃姆登的防守力量。攜夜間反擊之威,德軍亦重新奪回了埃姆登以北的陣地,將防區縱深拓寬了兩公里。

天亮之後,進攻部署受到嚴重干擾的蘇聯軍隊沒辦法立即發動新一輪攻勢,決意死守埃姆登的德軍官兵則爭分奪秒地搶修工事,由兩套火控雷達、十五套地空制導火箭發射器和近百門高射炮組成的防空系統雖不能完全抵禦蘇聯航空兵的攻擊,但它們的高超效率不僅讓蘇軍飛行員投鼠忌器,也不斷鼓舞著守軍將士的鬥志。與此同時,德國高層聰明地打起了輿論牌,慫恿荷蘭政府對蘇軍炮彈落入本國境內並造成人員傷亡一事向蘇聯提出抗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藉此機會向蘇聯施加輿論壓力。在戰場上,蘇聯對西方盟國有著絕對的勝績,但在經濟貿易方面,蘇聯始終處於被動地位,尤其是在本土工業被盟軍炸爛的情況下,紅色聯盟的自給自足充其量是在資源和人力方面,他們急需從外部引進機器設備和先進技術,若是全憑自身力量進行重建恢複,走出困境所要花費的時間相當漫長,與西方國家的經濟工業差距也會不斷加大——有鑒於盟國隨時可以關閉對蘇貿易通道,莫斯科雖然對荷蘭政府的抗議作出了生硬的回應,但前線部隊對埃姆登的炮擊規模有明顯的縮減,而當德國的高空偵察機掠過這一地區時,航拍照片清楚顯示蘇軍已將重炮和遠程火箭炮撤走。

密集炮火壓制一貫是蘇軍的重要制勝法寶,而沒有了利齒,蘇軍這隻老虎還不至於喪失攻擊性。潛伏在下薩克森地區的德國情報人員很快觀察到了蘇聯裝甲部隊的大規模調動,至少一個坦克軍的兵力正由不萊梅向埃姆登地區隱蔽移動。得到情報之後,德軍迅即利用夜間航渡向埃姆登守軍增調大量反坦克裝備,守軍遂利用這些裝備加強防禦力量,並在防線的重要地段集中布設雷場,而蘇軍也通過轟炸和空布水雷加強對埃姆登的封鎖。至11月7日,蘇軍新一輪攻勢吹響號角,為了踢開德國北部的最後一塊「絆腳石」,蘇聯軍隊果然在進攻中投入重兵。在十數個航空團的輪番轟炸下,埃姆登地區幾乎成為低于海平面的窪地,而超過兩百輛坦克在大量支援戰車和戰鬥步兵的策應下集中猛攻埃姆登北部防線。交戰最激烈之時,蘇軍祭出絕招,利用陸路秘密運抵埃姆斯河的快艇搭載士兵攻擊埃姆登港口,蘇軍登陸部隊一度控制港區,關鍵時刻,德國海軍的快艇部隊冒著敵機轟炸掃射抵達埃姆斯河口,攔截了運送後續登陸人員的蘇軍快艇,埃姆登守軍隨後組織兵力奪回港區。經過兩天一夜的鏖戰,德軍以不足兩萬人的兵力擊退蘇軍進攻,在這並不適合防守的沖積平原地形演繹了上萊茵河谷式的頑強防禦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