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涅盤王者 第17章 反攻之始

德國,黑森林。

獵手之間的戰鬥是殘酷而刺激的,林恩的部下基本上每天都在減少,但他對這種境況並不感到憂心忡忡。一方面,戰鬥是磨礪戰士的最佳手段,想當年他連槍都不會用,短短几個月時間就成了一流的戰鬥尖兵,敵強我弱的態勢和接連不斷的戰鬥發揮了比自身素質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們不斷接收從周邊區域趕來投奔的德國人——前國防軍或黨衛軍人員、失散的復興黨和自由團成員、義憤填膺的普通德國人,這些人的到來完全可以彌補自由兵團的損失。當然了,孤軍作戰又受到大量敵軍的圍困,新丁入伙的同時也加快了部隊的物資消耗,亦降低了部隊的作戰靈活性。如蘇聯人所願,林恩的部隊預先儲存的食品彈藥漸漸見底,林中的動物也不夠充當主食,為了繼續戰鬥下去,他們不得不冒險穿過蘇軍封鎖線在黑森林周邊村鎮搜尋補給,或對蘇軍的小型軍事據點實施突擊作戰。離開了車輛難以行進的山林,蘇軍機械化部隊的高機動力對徒步作戰的自由兵團戰士無疑是巨大的威脅,有那麼兩次,蘇聯人差一點就將外出作戰的自由兵團戰鬥分隊堵在了返回山林途中,而且就算不被對方牽制在山林之外的開闊地帶作戰,聞訊而至的大股蘇軍部隊也會循著獵物撤退的蹤跡緊追不捨。若不是林恩的士兵在夜戰環境下有著超強的戰鬥技巧,人數上處於絕對劣勢的自由兵團早就蒙受了致命的打擊。

奧地利,上萊茵河谷。

除去狂風暴雨的惡劣天氣,成群結隊的蘇軍轟炸機每天都要光臨這片近乎焦土的地區,河流與群山之間的奧地利谷地別說村鎮,連一座像樣的房屋也見不到,平坦的河谷遍布縱橫交錯的塹壕,大白天也看不到一個人影,這與萊茵河對岸的瑞士簡直屬於極端對立的兩個世界。儘管地表的生存環境十分糟糕,帝國元帥曼施坦因和他的第1遠徵兵團依然穩穩紮根於此,他們在群山之中開鑿營房,在村鎮附近設置防空隱蔽所,在底部積水的塹壕里自由走動,日復一日地保持著戰備,並用堅強、執著而樂觀的精神表達對敵人的蔑視。面對這支眾志成城的軍隊,各方面均佔有絕對優勢的蘇聯進攻遲遲沒有發動第五次進攻,他們不願一次次飽嘗拳頭砸在石頭上的巨大痛楚,不願在一而再的失利中喪失無往不利的信心和聲威,他們所作的就是繼續投入重兵圍困這群來自地獄的死亡軍團,並用外交手段儘可能削弱對手從瑞士、列支敦斯登以及義大利獲得的援助,而且隨著氣溫的升高,河谷周圍的冰雪漸有消融之勢。雖然一些海拔較高的山頭終年積雪不化,但是春天的到來仍將減少氣候對進攻者的阻礙作用,蘇軍工程部隊也逐步修復了河谷東部山區的橋樑交通,以便將大威力的重炮運抵進攻前線。

丹麥,哥本哈根新港碼頭。

在長長的汽笛聲中,當地的貨車司機、裝卸工人以及沒有固定工作的投機者莫不懷著欣喜的心態觀望駛入港口的萬噸貨輪。盟國和蘇聯的正面戰爭結束已經有些時日了,但歐洲各國的經濟就像是剛剛度過危險期的病人,復甦的速度遠比人們期望的緩慢,蕭條和饑寒在剛剛過去的冬天困擾著許多家庭,丹麥這個接連經歷兩場戰爭侵襲的小國家尤其如此,人們只好彼此寬慰:糟糕的日子總會過去。

自從進入1949年以來,最糟糕的日子看來正逐漸遠離丹麥人。盟國和蘇聯簽署停戰條約時,蘇聯軍隊佔領著日德蘭半島的丹麥領土,盟國憑藉海上優勢盤踞丹麥諸島,兩大陣營的軍事戰略將這個國家人為分成了兩個部分,而顯然是對丹麥這個弱小而本分的民族感到放心,蘇軍踩著停戰條約中商定的撤軍日期退出丹麥國土,盟國軍隊也相應地撤出丹麥,把這個以童話而聞名的國家還給了丹麥人。進入2月份以來,許久不見蹤影的遠洋貨輪又開始光顧丹麥首都兼第一大港口,商人們帶來了大量的貨物——糧食、機器、車輛、鋼材等等,他們似乎並不擔心丹麥人寒酸的口袋,而是揮舞著美元大量租用當地的廠房、倉庫,一些長年閑置的工廠又發出了暢快的機器轟鳴聲,美元硬通貨的流入也使得這座城市重新煥發了生命力。唯一讓當地人感到失望的是,這些外來商人似乎對丹麥人有格外的偏見,他們的工廠只招募會說德語的德裔居民或從德國來的逃難者,論及勤奮吃苦,丹麥青年與這些德國佬的差別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

失望歸失望,當地人在某些方面有著外來者無可比擬的優勢,靠著對碼頭裝卸和散裝貨運的壟斷性優勢,他們倒也收穫頗豐。這不,連續幾天都有大型貨船入港,汽笛聲簡直就是錢幣落袋的前奏,至於桅杆上飄揚的是星條旗、米字旗還是其他一些少見的氣質,人們並不是那麼的在意。

剛剛駛入港口的萬噸輪懸掛的是美利堅合眾國旗,它不僅體型龐大,光甲板上就存放了堆積如山的貨物,「大肚」之中必定充實。輪船靠港之後,港口的大型吊車忙碌起來,將大宗貨物一堆一堆轉運至碼頭。隨船而來的貨主剛一走下舷梯,貨車司機們和駁船船主們就已經如嗅到食物氣味的螞蟻般聚攏過來,用或生澀或流利的英語爭相報出貨物運輸的單價——這些價格相差無幾,只要貨主點頭,充裕的貨物足以讓這裡的司機和船主樂滋滋地忙上一陣。

和往常一樣,從船上下來的貨主們言無二價地租用了貨車和駁船,他們的貨物也都是運往附近的各處工廠和倉庫。作為童話國度的首都,哥本哈根坐落在總面積為7031平方公里的西蘭島上,通暢的道路使得普通貨車能夠在兩個小時內抵達洛斯基勒、德拉厄、斯凱爾克中的任何一個城鎮或不至於太偏僻的指定位置,而緩慢的駁船也足以在很短的時間裡把托裝的貨物運到周邊島嶼——跨過20公里寬的大貝爾特海峽就是緊鄰日德蘭半島的菲英島,往南過了斯托海峽就到了洛蘭島,該島與德國只隔一條不到30公里寬的海峽,而從哥本哈根所在的西蘭島往東,跨過狹窄的厄勒海峽即是瑞典領土。正因為這樣獨特的地理位置,丹麥在歷史上就一直被稱為「北歐十字路口」。

在各種裝卸機械的作用下,用木箱封裝的貨物陸續裝上卡車和駁船,碼頭上的忙碌景象一直持續到了夜幕降臨。拿到了當天的薪酬,碼頭工人們照舊高高興興地直奔酒館而去,絕大部分貨車和駁船都已經載運貨物離開,趕末趟的司機們只好拜託熟識的裝卸工人幫忙,走私販子們以半公開的方式向船員們兜售戰爭中流落的文物、金銀珠寶或具有收藏意義的軍械裝備。就這樣,繁忙的港灣漸漸平靜下來,又不至於完全死寂一片,而先前幾天抵達的貨船各自停靠在碼頭旁,看起來像是浮在海面上休眠的巨大鯨魚。

夜色漸濃,靠近港口的城區燈火通明,各種各樣的嬉笑怒罵從大大小小的酒館傳出,享受著快樂的丹麥人壓根沒有察覺到降臨在這座城市乃至這個國度的巨大危險。在那艘當天駛入新港的萬噸貨輪上,桅杆上的星條旗悄然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一面紅底白圈鐵十字的旗幟,頭戴大耳沿鋼盔、身穿長款軍大衣並且使用典型德制武器的士兵們鑽出船艙,順著舷梯登陸這片9年前他們曾昂首踏過的土地。猩紅色的大旗在風中召喚英靈,靠港的其他貨船也隨之升起了相同的旗幟,不計其數的士兵湧上甲板進而登陸碼頭。為了多掙幾個美元而加班加點的工人和司機、在碼頭區溜達的販子和閑人,這些丹麥人完全被眼前的情景給驚呆了,也許響亮的皮靴聲已經喚起了他們腦海深處的記憶,喚醒了他們從未真正驅散的恐懼。對於這些不知所措的丹麥人,迅速佔領碼頭區的帝國士兵直接選擇了無視。這些荷槍實彈、攜帶行軍背囊的士兵就像是一部部精密器械,有條不紊地實施著預先安排好的佔領計畫。白天刻意堆放在碼頭上沒有運走的貨堆里有他們快速機動所需的吉普車和輕型卡車,從城區各處趕來接應的車輛亦屬於這個龐大而靜謐的佔領計畫。碼頭旁的大型裝卸吊車又一次運轉起來,這一次從船艙里吊出來的貨物並沒有裝箱,而是蒙著遮掩輪廓的帆布,一旦揭開,人們很容易辨別它們的身份和性質——高射炮、多聯裝機關炮、榴彈炮以及各種輪式的、履帶式的戰鬥車輛。若是用來對付哥本哈根周邊的丹麥軍人,那麼這些重型裝備就顯得過於誇張了,畢竟丹麥尚武的年代早已塵封在歷史長河當中,如今的丹麥軍隊連一隻病虎都算不上,充其量只是一隻體型瘦弱的看門犬,不堪一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