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重歸征途 第1章 亂世英豪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許多軍事史學家、國際政治學者以及評論家都致力於研究1946年4月24日挪威海那一聲驚天巨響給世界格局與歷史進程所帶來的影響。有人說,那場不是核爆勝過核爆點燃的不過是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對蘇維埃政權的敵視和畏懼,他們見識過社會主義浪潮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掀起的驚濤駭浪,他們害怕意識流以無可阻擋之勢越過那些堅不可摧的鋼鐵防線沁入他們的社會;有人說,東西方陣營本來就是相互猜忌、相互盤算的,二戰之初雙方都想利用納粹德國這柄鋒利的戰刀去削弱甚至割下對方的頭顱,好在最後一刻坐收漁翁之力,只不過阿道夫·希特勒領導下的第三帝國醞釀出了攻擊力超乎想像的閃電戰,既讓西方世界深陷困境,也讓東方強者遍體鱗傷,兩者的合作只是從生存抗爭的角度出發找到了相同的利益,它們的關係就連最基本的聯盟也算不上,戰爭還沒結束就開始了明爭暗鬥,戰爭結束後當即一拍兩散、重新站回到了意識形態的對立面。

學者的研究締造了眾說紛紜、百家爭鳴的學術格局,也發掘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費解的疑團。儘管好奇心能夠驅使人們發現未知的新世界,但真相浮出水面的速度往往比人們期盼的要慢得多,戰火硝煙則是說來即來。1946年4月25日,在珍珠港遇襲後羅斯福總統發表全國講話的未知,杜魯門向美利堅國民公布了美英聯合艦隊在歐洲海域遭遇沉重打擊的消息,美國單方面損失艦艇2艘、受損5艘,超過300名官兵陣亡,數千人不同程度受到核爆的衝擊和傷害,英國方面的損失則是兩倍於此,而讓人感到義憤填膺的是,這支聯合艦隊奔赴挪威海域肩負的是友好、和平的監督使命,並且事先向蘇聯方面作了通報,但蘇聯人在核爆後卻宣布己方在公海進行核試驗並沒有任何針對性,只是美英艦隊恰好進入這片海域,還大言不慚地號召全世界的共產主義者聯合起來與資本主義、帝國主義、軍國主義作鬥爭。基於這一系列極端惡劣的行徑,蘇聯方面又提出了自相矛盾的辯解,美國決定向蘇聯提出最嚴厲的最後通牒,要求蘇聯立即從挪威撤離全部軍隊和艦艇,全面停止核武器的研究和生產,接受國際社會聯合調查人員進入蘇聯檢查核武器項目設施,並就挪威海域核爆事件承擔全部責任。

同一天,英國國會亦通過了向蘇聯發出最後通牒的決議,通牒的內容和美國方面的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蘇聯在中歐駐軍數量立即縮減一半」的附加要求。首相剋萊門特·艾德禮亦發表了全國廣播,公布了英國皇家海軍在挪威海核爆炸中的具體損失情況,強烈指責蘇聯方面所謂的「公海核爆試驗」根本就是針對美英艦隊而來——經過現場官兵的指認,爆炸中心恰恰位於艦隊中部,再巧的巧合也不可能達到這樣的程度。至於說蘇聯政府隨後自食其言的論調,完全是想要混淆外界視聽、將責任推卸到他們一手杜撰出來的所謂第三帝國殘餘武裝。

就在美英相繼發出最後通牒後幾個小時,蘇聯政府重申了自己既沒有進行核爆炸也未擁有核武器的事實,他們仍強調核爆事件的真正幕後黑手是藏匿在挪威北部的第三帝國殘餘人員,並從幾名前一次登陸行動中倖存下來的蘇軍士兵口中得知大批德軍武裝存在的情況。對於美英兩國的最後通牒,蘇聯官方的態度很明確:這種無理要求完全是侵犯他國主權、踐踏尊嚴的,蘇聯確實在合情合理地開展核武器研發工作——這也是一個主權國家追求真理的權力,他們可以接受從挪威撤離全部武裝的要求,可以暫停核武器研究,可以接受國際社會的聯合調查,但絕不會就挪威海域核爆炸事件承擔任何責任。

在蘇聯政府的申明中,人們彷彿看到了時光輪迴。1914年夏天,奧匈帝國因費迪南大公遇刺而向塞爾維亞提出了苛刻通牒,塞爾維亞政府忍辱負重地接受了其中大部分條款,甚至願意屈辱地作出賠償,但奧匈帝國蠻橫拒絕了對方的協商請求,他們很快下達了戰爭動員令。俄國出於自身在巴爾幹的利益針鋒相對地進行了動員,受到威脅的德國以履行與奧匈帝國協議的名義進行戰爭動員,英國和法國隨即履行了他們對俄國的協定,歐洲諸強的戰爭動員最終釀成了世界大戰的爆發。1939年,依然是燥熱的盛夏,德國對波蘭的領土要求遭到了拒絕,志在必得的德國軍隊旋即發動進攻,英法決定履行對波蘭的保護義務而向德國宣戰,這一次俄國人沒有站在英法一方,而是帶著巨大的野心參與了對波蘭的入侵,德國人的勝利讓他們僅僅花費很小的代價就獲得了波蘭超過三分之一的領土,歐洲諸強也再一次因為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而捲入又一場世界大戰。

西方陣營留給蘇聯政府的通牒時間只有短短一天,在這期間,一萬多名已經在挪威海岸登陸的蘇聯部隊在向內陸推進大約20公里後連夜登船撤離,蘇聯政府也通過美英駐莫斯科大使與倫敦、華盛頓進行秘密而頻繁的溝通協商,但受到神秘電台和傳單的影響,蘇聯多地爆發了大規模遊行,人們對以美英為代表的西方陣營栽贓嫁禍、步步緊逼的態度義憤填膺,並強烈要求政府拿出斯大林時代的強硬姿態,不惜代價地保衛蘇維埃的主權和尊嚴,而在蘇聯高層,巨大的分歧也助推了自從斯大林遇刺身亡以來一直在暗中爭權的勢力。在4月26日上午緊急召開的中央主席團會議上,外交部長莫洛托夫指責以卡岡諾維奇為首的執政團隊推行引火燒身的柔和策略,以至於美英的態度一次比一次惡劣,而近期蘇聯在挪威北部的軍事行動也是盲目而愚蠢的,面對美英通牒竟又畏畏縮縮,使得蘇聯在國際上的地位一落千丈,許多贊同莫洛托夫意見的委員也將矛頭指向了卡岡諾維奇、馬林科夫乃至貝利亞和日丹諾夫,使得這個登上歷史舞台才短短一個多月的四人組合出現了空前的動搖。實際上,在這之前四個性格、思想以及見解各不相同的合作者之間就多次出現了爭論,在這種情況下更是極其愚昧地為自保而撇清干係、指責他人。在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足以掌控局面的情況下,主席團會議最終決定將緊急狀況下的國家權力交給德高望重的軍隊將領,由鐵木辛哥、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羅科索夫斯基等元帥組成新一屆的國防軍事委員會。

當天下午,應召而來的元帥們在莫斯科接受了中央主席團委託的重任,而他們所作出的第一個決定就是對西方陣營採取冷處理態度,對美英通牒不予具有正式效力的書面答覆,全軍層層動員但不向東歐增兵,而是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愛沙尼亞的縱深地帶集結布防,在全國各大中城市疏散居民,加強烏拉爾山工業區的防空警戒,在與挪威、芬蘭、土耳其、羅馬尼亞等國接壤的地區實施防禦性警戒,在東歐佔領區實施戰備警戒,一旦遭到美英軍隊進攻,利用工事進行堅決抵抗,但只有在獲得國防軍事委員會批准的情況下才能發動反擊。

國防軍事委員會執掌國家政權、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的命令一經下達,尚未裁軍的數百萬蘇聯將士頓時成為維持這個聯盟國家穩定的中流砥柱。遊行結束了,各地軍民莫不摩拳擦掌準備迎接西方陣營的侵略。當天稍晚,在挪威登陸的蘇軍部隊悉數登船撤走,甚至於許多裝備物資來不及裝船而遺留在了海岸,即便如此,美英政府還是在最後通牒的期限到來時作出了對蘇宣戰的決定。人們惶惶不可終日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然而戲謔的是,蘇聯政府當天、次日乃至其後並沒有對美英宣戰,彷彿不屑於和對手過招,他們完全沒有接受挑戰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美英推遲了原定對蘇聯境內展開的空襲行動,一直到4月28日,從法國和西德軍事基地起飛的美英轟炸機群才首次越過邊界對位於東德和波蘭的蘇聯軍事設施進行了空襲。蘇聯空軍和地面防空部隊毫不客氣地予以了還擊,戰鬥中先後擊落二十多架美英轟炸機,俘獲了跳傘逃生的美英飛行員並予以扣押,當晚蘇軍轟炸機即飛越邊界進行了一次中等規模的轟炸。此後,不論是美英軍隊空襲還是地面的越界炮擊,蘇軍總是以相似的方式進行抵抗和回擊,這場戰爭的發展從一開始就讓人摸不著頭腦……

一個多月後,挪威,林根峽灣,哈克依島。

經歷了一年半的海水浸泡、日晒雨淋和冰雪封凍,軀體重達四萬多噸的「提爾皮茨」號戰列艦殘骸仍一動不動地側躺在這片遙遠且充滿異國風景的淺灘上。期間身份不同的訪客來了一批又一批,他們拆卸裝備、勘探測量,偶有改變它宿命的想法,終究還是因為高投入、低收穫的預期而放棄了。直到近期,一座座簡單粗陋的營房才在島上建起,幾艘笨拙的拖船運來了數百名衣裝樸素的工人以及大大小小、樣式各異的切割設備,人們又在戰艦旁邊的海岸上搭建了一座大型起重機。在這溫潤、舒適且臨近極晝的時光,刺耳的金屬摩擦聲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持續。

「市長先生,您看,兩副巨大的船錨一副將作為紀念雕像的主體永久保留在特羅姆瑟新建的戰爭博物館前,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到這裡來觀光旅遊,餐館、旅店還有商店生意源源不斷,漁民們還可以出租船隻帶遊客出海,特羅姆瑟將成為北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