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淬鍊,大浪滔天我獨航 第2章 戰場

日出必有日落,當又一個前路難料的夜晚行將來臨之時,位於皮瓦城下的德軍陣地上,官兵們正抓緊蘇軍進攻的間隙進餐和休整。戰壕前後隨處可見焦黑的彈坑,戰壕邊緣和底部滾落了無數黃澄澄的彈殼,尤其是那些炸了又壘、壘了又炸的機槍火力點,持續射擊留下的子彈殼,和泥土混雜在一起竟積了厚厚的一層。

戰壕前方的散兵坑裡只剩下幾名負責警戒的士兵,那裡擺放著不少棒槌狀的「鐵拳」,這種單兵反坦克火箭筒的早期型號由於戰場更換彈頭的不便,常常被士兵們當做一次性武器來使用,而改進型的「鐵拳」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為了對付蘇軍那些駭人的重型坦克,德軍試驗性地製造出一批空心裝葯的彈頭,戰場效果有了明顯提升,不過,區區50米左右的射擊距離依然是這種單兵武器的一大缺憾,在蘇軍洶湧的進攻集群面前,許多士兵在開火之後難逃蘇軍隨行步兵的反擊!

經過了一天的苦戰,似乎連牛肉湯格外香濃的氣息也難以調動起人們的興緻。戰壕中,士兵們或全副武裝,或僅僅摘去了鋼盔,以麵包就著菜湯埋頭苦吃,由於退去的蘇軍暫時還沒有採取武力行動,耳邊只有人們喝湯時發出的索嚕聲——直到背著小包的傳令官出現在各條戰壕中,這種難得的平靜才被打破。

「二排全員補充到一排陣地上,三排進入二排陣地!」

由於陣地前方潛伏著不少蘇軍的狙擊手,軍官們都頗為謹慎地向下屬們傳達命令。在此起彼伏的口令聲中,戰壕中的鋼盔開始涌動,緊接著,一隊隊衣裝齊整的士兵通過交通壕進入到一線陣地,不少眼見的士兵一眼就看了出來:「是黨衛軍!」

狂熱而不惜代價的進攻有時是魯莽的代名詞,殺死敵人的投降士兵和手無寸鐵的平民違背了作為軍人的準則,往往被看作是野蠻、嗜血的表現。儘管名聲並不太好,但面對共同的敵人,國防軍和黨衛軍在同一條戰壕中並無本質的區別。

剛剛讓出戰鬥位置的國防軍士兵們,用各種複雜的眼神看著這些精神抖擻、裝備精銳的黨衛軍士兵成為自己的戰鬥同伴。在來自黨衛隊高層的政治影響力之下,這支擁有堅定信仰的部隊獲得了比一般國防軍部隊更為優越的待遇,最好的裝備、充足的補給甚至是從國防軍挖來的優秀軍官——隨著戰爭的深入,一些從陸軍補充的士兵在未更換身份的情況下直接在黨衛軍部隊服役,這也從技術層面進一步縮小了國防軍和黨衛軍的差別。

即便是在戰鬥的最前沿,隸屬於「大德意志」裝甲師的步兵們也依然保持著他們的高昂士氣,他們熟練且有條不紊地部署著自己的防禦,機槍和迫擊炮的火力配置既考慮到了蘇軍強大的炮火壓制,又能夠應付對方較為密集的攻擊隊形。不多會兒,傳令兵們私下裡帶來了一個消息:黨衛軍的坦克正在後方集結,他們的四號坦克和三型突擊炮數量多得令人咋舌!

按照正常理解,這應該是一個能夠鼓舞士氣的好消息,但是國防軍士兵們的反應卻有些冷淡——從技術角度來看,以步兵對付坦克只是防禦戰和意外遭遇戰時的「偶發情況」,己方坦克才是和敵人坦克戰鬥的中堅力量。可惜的是,在蘇軍進入波蘭的第一個星期,德軍輸掉了大部分的坦克戰,被寄予厚望的三號和四號坦克在蘇軍的重型坦克面前就像是個揮舞棍子的孩童,碰到快速機動的T-34中型坦克時,德軍裝甲部隊即便獲得略微優勢也難有作為。在許多戰鬥中,真正解救德軍步兵的反而是防空部隊的88毫米炮。鑒於幾乎無處不在的蘇軍坦克集群,德國軍官們在率部堅守一處陣地前必然要詢問能否獲得88毫米炮的火力支持,如若獲得否定的答案,那麼這場防禦戰會被看得非常悲觀,指揮官們必須非常精巧地布設反坦克陣地,並且鼓勵士兵們發揮出超人的勇氣!

由於戰役的發起已經經過了非常充分的準備,德軍在皮瓦城的陣地部署了大量的88毫米炮,甚至還獲得了一批新式75毫米步兵反坦克炮。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天里,蘇軍的兩次大規模進攻均以慘敗告終,德軍陣地前能夠辨認的坦克殘骸就達到了500輛之巨。除了KV系列重型坦克較為頑固之外,蘇軍陣中的BT快速坦克、T-26等輕型坦克在德軍炮火的精準打擊下,就像是魚子醬罐頭一樣不堪一擊。戰鬥中,甚至連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也發揮了比德軍坦克更大的作用,一貫表現出色的梅塞施密特-109機群擊退了佔據數量優勢的蘇軍航空兵,斯圖卡的俯衝轟炸摧毀了不少蘇軍重型坦克,少量BF-110經過改裝後專門用於對地攻擊,它們的航空機槍、機炮和掛載的小型炸彈也給了蘇軍步兵頗為可觀的殺傷!

縱覽古今,天黑並不總意味著戰鬥的結束,事實上,蘇德雙方的指揮官們都頗為熱衷於藉助夜幕掩護髮起行動。平靜持續了不到一個半小時,部署在後方的蘇軍重炮再度發出怒吼。儘管白天的時候德軍轟炸機突襲了一些蘇軍炮兵陣地,但在對方較為嚴密的防備下,戰果非常有限——不過,德軍官兵們應該為一件事情感到高興,那就是蘇軍的車載火箭炮仍處於試驗階段,屈指可數的幾輛樣車還不足以在戰場上發揮作用。崇尚火力至上的蘇聯軍隊,在1941年時擁有大量各種型號的火炮,其中一部分由於年代較為久遠而威力有限,但更多的是在30年代末的擴軍行動中製造出來的,其總體性能凌駕於對炮兵建設有所忽略的德軍之上(元首青睞的遠程重炮除外),因而德軍在歷次作戰行動中還鮮有直接以炮火反擊進行成功壓制的先例。

蘇軍炮火兇猛襲來,德軍一線陣地上的官兵們照例沿著交通壕撤往預備陣地和專門的防炮擊掩體,這種在上一場戰爭中就演練得十分純熟的戰法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士兵們在炮擊中的傷亡,而滯留在前沿陣地進行警戒觀察的士兵往往需要祈求上天的垂青。隨著火炮和火藥技術的不斷發展,一枚大口徑炮彈能夠直接殺死數十米甚至百米範圍內的生命,堅固的堡壘雖然能夠極大地吸收震蕩和衝擊,但在炮彈落點較近或者是遭到直射的情況下,內部人員仍然面臨著致命的威脅!

儘管此前兩次大規模炮擊已經消耗了海量的彈藥,而後方交通又受到了德國空軍的襲擾,蘇軍這次炮火準備的時間仍然超過了一個小時。猛烈的炮火不斷捶打著地面,隔著好幾公里也依然能夠清楚地感受到昔日戰爭之王的憤怒!黑暗的天幕早已在炮火的映襯下變成燒紅的鍋底,防禦一方的官兵們不得不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新近補充上來的新兵尤其對這種狀況感到驚恐,持續的炮擊過後,漫長戰線上總會有那麼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傢伙陷入崩潰境地,而更多的人則在炮擊中悄無聲息地死去:他們有些是不幸被炮彈或彈片擊中,有些是在劇烈的衝擊中內臟破裂而暴斃。相比之下,那些被炮火掀起的泥土所掩埋的人就要幸運得多,當軍官們吹著尖銳的口哨催促士兵們返回一線陣地時,便會有無數的人抖擻著頭上和身上的塵土爬起來,抓起武器便跟著人群往交通壕的另一端跑。在照明彈的照耀下,無數的鋼盔如同河流一般匯聚到了正面防禦的第一線!

蘇軍的炮火還在向德軍縱深延伸,但受到火炮射程的限制,它們還無法侵襲德軍炮兵和裝甲部隊的集結區域——為了避免在炮火交射中吃虧,德軍炮兵一貫將陣地布設在縱深地帶,其射程正好能夠在本方一線陣地前進行火力攔截。

「各排嚴守陣地,反坦克小組進入伏擊點!」

在軍官們的大聲提醒下,MG-34機槍手們開始搶修被炮火摧毀的掩體,步槍手們也沒閑著。他們無視那些升起、落下的照明彈所帶來的奇異光線,用隨身攜帶的工兵鏟將落在戰壕底部的泥沙鏟起來加固到戰壕的外沿部位——槍彈無眼,多一寸保護,存活下來的幾率便會增加一分。

志在必得的蘇軍進攻部隊並沒有留給德軍太多的準備時間,聽到戰壕中響起了機槍聲,不用軍官們多說,戴著大耳沿鋼盔的德軍士兵們紛紛拿起武器回到各自的射擊位置。無數的照明彈已經將黑夜變成了白天,投入進攻的蘇軍坦克正從它們同伴的遺骸旁駛過,行進中的射擊似乎只能壯大聲勢罷了。部署在炮壘中的德軍88毫米炮已經開始遠距離「點名」,咚咚的炮聲過後,迅即有對應的蘇軍坦克變成一堆新的篝火。從戰壕看去,原先那些散兵坑都已經成為反坦克小組的陣地,以「鐵拳」的士兵們緊緊伏在坑底,無需多看,坦克履帶發出的聲音自會告訴他們目標的距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