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蛻變,戰場悍將展雄才 第45章 歐洲海權

寒冬的暖陽下,當第一架擁有下單翼和纖細流線造型的梅塞施密特戰鬥機飛過北海峽上空時,波濤起伏的海面泛著令人眼花的粼粼白光。取得了夜戰勝利的兩艘德國戰艦已然減慢了速度,從艦上放下的交通艇和救生艇正打撈那些漂浮於各種碎片和油污中的倖存者,至於那些大英帝國耗費大量資金建造並且引以為豪的巡洋艦,此刻已經完全不見了蹤跡。

時代的變遷,往往是通過戰爭這種劇烈而暴力的手段完成的,而且一場看似規模不大的戰鬥,其所造成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了傷亡數字本身!

威爾士的安格爾西島與愛爾蘭的都柏林隔海相望,兩者之間的直線距離只有寥寥數十公里。在這個愜意的清晨,德國空軍作戰部長漢斯·羅根少將接到了來自統帥部的指令,他帶著作戰部隨行人員分乘兩架「容克-52」運輸機緩慢飛過海峽,直接降落在了氣氛肅穆的都柏林國際機場上。

大英帝國元氣盡失,如此大好局面之下,一直渴望著自由和獨立的愛爾蘭人終於放棄了他們對這場戰爭的觀望和謹慎態度。經過多日的外交談判,現年58歲的愛爾蘭總統、獨立鬥爭的領導者德·瓦勒拉在德軍攻佔貝爾法斯特的當天決定接受德國政府提出的一系列條件,使得這個與英國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國家在最關鍵的時刻秘密加入軸心國陣營——在愛爾蘭政府的要求下,德軍統帥部決定立即承擔起愛爾蘭北部的空中和海上防務。為此,德國空軍準備按照預先制定的方案將第3航空隊一部直接派駐到愛爾蘭的指定地區,具體協商則由先前抵達愛爾蘭的外交團隊正式轉交給專業的空軍將領們。

第一次和愛爾蘭軍隊高層打交道,羅根細心地從他們的謹慎中找到了對如今這種局面的渴求和無奈:歐戰爆發之時,整個愛爾蘭只有4萬正規軍和20萬預備役,而為了表明「堅定的中立態度」,這個規模在愛爾蘭軍隊越過英國邊界之前都未經擴充。武器裝備方面,愛爾蘭陸軍使用的還大都是英軍上一場戰爭時期的槍炮,沒有坦克,少得可憐的裝甲車不堪入目,缺乏重型火炮,所以當這支軍隊在北愛爾蘭遇到英軍阻擊時未採取果敢的攻擊行動,以至於目前還在內伊湖畔遙望貝爾法斯特!

至於愛爾蘭的空軍和海上力量,相比較於臨近的不列顛和法國就像是成年人面前的小兔子,其作戰飛機基本採購自英國,最先進的戰鬥機是在戰場上被德國人看作是老古董的「角鬥士」,轟炸機只有「雄鹿」和「戰爭式」這兩種,而且所有的作戰飛機加起來還不到德軍一個聯隊規模!此外,在1940年時,愛爾蘭海沒有屬於自己的海軍,一些小型艦艇承擔起了保衛這個國家漫長海岸線的重任,它們完全不具備遠洋活動能力,甚至無法抵禦一支英國小型艦隊的攻擊!

實際了解愛爾蘭軍隊的兵力和主要部署之後,羅根意識到這個新盟友短期之內只能在政治和戰略上發揮作用,軍事方面反而需要德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過,愛爾蘭的地理位置對於德國將自己的海空勢力擴張到整個歐洲西北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全面佔領這個弱小的國家又完全不符合德國的戰略布局,便只好採用最常用的手段:租藉機場、港口和兵營,並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直接保護!

在愛爾蘭軍方小心謹慎的介紹下,羅根總算對愛爾蘭的軍事部署情況有了較為直觀的掌握。他起初提出將擁有完備設施的都柏林機場交由德國空軍使用,但愛爾蘭將領們非常堅決地否定了這個建議,並告知這位年輕的德國空軍少將:都柏林方圓50公里內的區域都不會供任何外國軍隊駐紮!

首都,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不僅僅是政治中樞,它往往還是國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徵,在國民眼中神聖不可侵犯。愛爾蘭人在都柏林問題上的堅定態度令羅根想起了倫敦,想起了另一個歷史時空的莫斯科和柏林。現如今,溫莎公爵組織的英國「救國政府」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建當中,2000多名經過整編的「救國軍」士兵也開始在英格蘭南部的主要城市執行巡邏任務,孤立中的倫敦隨著德軍的5門重型列車炮的直接威懾而變得愈發的搖搖欲墜——這些大口徑遠程炮每天定時對城南、城北的工廠區和東部的泰晤士河口實施轟擊,威力驚人的高爆彈能夠讓整個城市的人都受到來自心靈上的巨大震撼!

英國戰役已經勝利在望,德國人在愛爾蘭問題上顯得格外大度。經過了兩個小時的簡短協商,都柏林以北、靠近邊界線的一處野戰機場和愛爾蘭西北部的伯頓波特機場提供給了德國空軍駐紮(實在是沒有多大的可選餘地)。德國空軍還可以使用英軍在北愛爾蘭遺留下來的軍用機場並進行相應的改擴建,而在貝爾法斯特問題上,德國海軍派來的代表也很快和愛爾蘭軍方達成了初步一致:這座大型港口將以租借的形勢提供給德國艦艇駐泊,以及作為德國在愛爾蘭唯一的軍事輸入港使用!

中午之前,德國軍事代表團便將所有擬定簽署的條款報送回國,在嚴謹而積極的氣氛中,德·瓦勒拉在都柏林為來訪的德國軍政代表們舉行了高級別的宴會。恰在德、愛要員們觥籌交錯之際,百多公里之外的貝爾法斯特,兩艘收拾完殘局的德國戰艦正平緩地向著那艘早先擱淺的英國戰列艦駛去。

「升起白旗投降,否則堅決予以殲滅!」領頭的德國戰艦用信號燈一閃一閃地發出國際通用的訊號,同時將前後主炮對準了原本就殘破不堪的英國戰列艦「厭戰」號。

困守戰艦近20個小時的英軍官兵們也不含糊,直接用艦舷一門副炮作出回應——由於艦內動力系統在德軍俯衝轟炸機的攻擊中完全損毀,就連備用電力也沒有剩下,艦首彈藥庫通道也在爆炸中被徹底卡死,其主炮已經沒有一門能夠繼續射擊!

英艦射出的炮彈在德國戰列艦前方激起了柱狀水團,但在後者龐大的身軀面前,它顯得蒼白無力。

5000米的距離上,兩艘德國戰艦主炮壓平、裝填高爆彈。經過了最後一輪警告,它們發出了令整個港灣顫抖的炮聲。

許多德國傘兵從港灣兩側目睹了這一空前的「盛況」,而一名少尉軍官在他的日記里寫道:「這看起來就像是兩個強壯的年輕人在狠揍一個喝醉了酒的老頭兒,只看到年輕人頻頻出拳,老頭兒沒有半點還手的餘地。我們的艦隊只進行了四輪齊射,英國戰艦的甲板上就再也分不清哪些是炮塔、哪些是艦橋了!艦上的火勢很大,儘管我們的艦艇試圖用水槍撲滅,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它燃燒了整整4個小時,聽說若不是主要彈藥庫泡在海水裡,它完全有可能被炸得只剩下一堆骨架!」

在德國海軍的戰爭規劃中,像「厭戰」號這樣艦齡稍大但設計上較為成功的戰列艦,將視艦體完整度進行相應改造——最好的情況莫過於短暫維修後重新作為戰鬥艦艇服役,若只是艦體完好則改裝成為航空母艦使用,如果情況再差一些,則只好作為廢鋼鐵拆解回爐了!

在英國人的頑固抵抗下,「厭戰」號顯然成了最後一種。不過在貝爾法斯特之戰中,德軍付出了近千名傘兵的代價還是物有所值的,在建的英國航母「可畏」號和基本建成的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很快被德國海軍所接管。在經過了若干個月的續建和改造之後,前者將成為繼「格拉夫·齊柏林」號之後德國海軍入役的第二艘重型航空母艦「赫爾曼·戈林」號(紀念空軍有史以來最不幸的總司令,他的死對於德國海軍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嘿嘿嘿),後者由於雙聯裝與四聯裝炮塔混合的布局完全不適合更換德制裝備,直到德軍佔領英國北部的兵工廠並恢複生產之後,方才湊齊了10門14英寸口徑的主炮。加入德國海軍服役後,這艘戰列艦被命名為「格拉夫·施佩伯爵」號——以紀念1939年自沉於蒙德維亞港的德意志級裝甲艦!

就在北海峽之戰結束次日,數十艘滿載人員和設備的船隻紛紛駛離蘇格蘭北部的馬萊格、阿勒浦等中小港口,這些原本可以在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大型港口集結出發的遠洋船舶,現在只能在不列顛西北部海域編組船團,由於接連作戰失利,英國皇家海軍只派出了一艘年代久遠的巡洋艦和4艘美國援助的城級驅逐艦實施護航。船團中,有幾艘是和平時期叱吒大洋的快速郵輪,這些內部陳設豪華的遠洋船隻在和平時期不斷追求著新的速度紀錄,戰爭爆發後也沒有閑著,僅僅1940年最後三個月,它們就從北美和大洋洲運送了6萬多名聯邦軍隊馳援不列顛,而在1941年的頭一個月,它們又從不列顛運送了超過3萬英國軍民前往加拿大。然而,這些海上「飛毛腿」剛剛駛過冰島以南海域,就發現有兩艘航速極高的大型戰艦從丹麥海峽中衝出,領頭的一艘,正是威風凜凜的德國重裝戰艦「俾斯麥」號!

此時此刻,英國船員和他們的乘客們終於清醒地意識到,歐洲的海權已不再屬於曾經無比光輝的大英帝國皇家海軍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