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威武,秋風落葉盪英倫 第35章 殺戮

對於因為傷亡慘重而士氣低落的英軍部隊來說,海軍重炮的怒吼是一劑非常有效的興奮劑,再經過軍官們的最後一次戰前動員,步兵們群情亢奮、視死如歸。

凌晨4時46分,隸屬於11個不同步兵師的24個步兵營連同英軍第1裝甲師主力投入了對德軍萊佩塔灘頭陣地的第6次進攻,這既是英國陸軍兩天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反登陸作戰,也是整個英國軍人凝神聚氣發出的最後吶喊。

不斷從德軍陣地後方升起的照明彈刺破了夜的掩護,久違的「馬蒂爾達」和各式巡洋坦克終於出現在德軍陣地前方。由於白天的時候德國空軍牢牢掌握著英格蘭南部的制空權,這些坦克無不是天黑之後才從各自營地趕來的,持續的行進不但讓坦克兵們顛簸得渾身疼痛,也讓這些技術上並不十分可靠的戰爭機器損耗不斷。奉命集結的坦克共有167輛,但黎明前能夠投入進攻的僅有104輛,除去57輛性能略遜的「馬蒂爾達I」和I型、II型巡洋坦克,真正能夠和德軍坦克正面對抗的「馬蒂爾達II」和新式巡洋坦克僅有47輛。儘管如此,這依然是英國陸軍頭一次如此大規模地集中使用坦克,要知道不論是在法國還是在懷特島,英軍在坦克的使用上和他們墮落的法國盟友並無太大差別——步兵的戰爭地位被過高地估計了。

隨著為數超過230門火炮發出響徹雲霄的怒吼,龐大的進攻隊列開始以馬蒂爾達坦克的速度向德軍陣地挺進。這一次,24個相對完整的英國步兵營、總兵力超過2萬人的英國步兵總算被安排在了坦克集群後方。然而如此龐大的進攻隊列出現在寬不足5公里的防禦正面,人員密度可想而知。

暗夜之中,斯圖卡無法發揮作用,但部署在懷特島北部的德軍炮兵依然為己方灘頭防禦陣地提供了密集而強大的火力支持,不僅如此,連夜運送上岸的16門88毫米重型高炮也早已就位,即便減去被英國艦炮所損的幾門,剩下的「坦克開罐器」也足以讓英國坦克兵們飲恨!

部署在一線陣地上的德軍坦克,在過去的24個小時里已經發射了大量的炮彈,經過補充之後,它們重新變得火力充沛,至於說炮彈大量發射對於炮管的灼損,在巨大的收穫面前又算得上什麼呢?

暗色的人潮又一次如海嘯中的浪潮一般湧向近萬名德軍官兵組成的堅固堤壩。矛與盾孰強孰弱,在密集的火力中很快見了分曉:戰鬥持續了近一個小時,德軍陣地上的機槍手們只要沒有被敵人的槍炮所掛,基本上都更換過三次槍管,至於耗費的子彈數量,看看地上成堆的彈殼,大概誰也沒有心情去仔細數一數吧!

英軍的頑強衝擊,終究讓德軍步兵們的MP38衝鋒槍和鐵拳反坦克火箭筒也派上了用場,這也意味著英軍步兵曾一度推進到距離德軍前沿陣地50米之內,當濃烈的硝煙與厚重的血腥兩種氣味混雜在一起的時候,戰場儼然變成了地域!

按照公認的排位:

二戰的德國,陸軍第一,空軍第二,海軍第三。

二戰的英國,海軍第一,空軍第二,陸軍第三。

當英國人以自己的弱處去拼對手的強處,而且還屬於主動進攻一方,結果其實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換作德軍登陸部隊主動進攻的話,躲在戰壕里的英軍步兵至少不會出現這樣慘重的損失)。

結束了嗎?

當洶湧澎湃的人潮緩緩褪去,陣地上的槍聲漸漸稀疏下來,一些人的耳朵還因為巨大的落差而嗡鳴。得益於戰前豐厚的彈藥儲備,德軍陣地上的火力點在戰鬥過程中幾乎沒有因為彈藥耗盡而中斷射擊的,步槍兵們難得地打光了彈藥盒中的子彈,儘管每個人額外配備了6個彈匣,但衝鋒槍手們在戰鬥最後階段還是忙不迭地往彈匣裡面填塞子彈。

結束了!

官兵們從戰壕中探出頭,借著照明彈提供的光亮,他們以各種複雜的表情看著陣地前方的慘景:七十餘輛被擊毀或是擊傷的英軍坦克散布在戰場各處,有些還在冒著灰煙,坦克手們的屍體則擺出了各種奇怪的姿態。曠野中,密密麻麻的屍體讓人不由得懷疑其自己所處的時代:似乎只有在冷兵器時代,一處戰場上才會出現如此血腥的陣亡場面,可惜仔細辨認,這些人似乎又都穿著相同的軍服、使用相同的武器,而且,屍體在距離陣地500至200米處格外的密集!

看著這個場面,就連久經戰陣的德軍官兵們也都驚詫不已。英國人被打退了,面對如此慘烈的傷亡,他們還有勇氣繼續進攻嗎?

幾乎在相同的時段,在數百公里之外的布里斯托爾灣口,德國人亦以自己的弱處與敵人的強處拼殺。狹路相逢,勇氣與智慧依然是決定性因素!

一枚照明彈緩緩滑落,經過最後的閃爍,熄滅了。

海面上重新歸於黑暗之中,但暗紅色的炮彈你來我往地穿梭著,攪得世界無法安寧。片刻之後,一枚新的照明彈在空中綻放,重新照亮了幾乎處於沸騰狀態的海域。

自南向北而來的四艘戰艦,無一例外懸掛著德意志海軍戰旗。不論是20多年前的公海艦隊,還是40年以前的第三帝國艦隊,水面艦艇還從未在戰爭期間涉足過凱爾特海,更不用說這位於凱爾特海根部的布里斯托爾灣。且不論勝敗,德國海軍已經向歷史邁進了一大步!

自北向南開來的7艘戰艦排成了一字斜縱隊,這樣的陣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風帆時代的艦隊炮戰,由於火炮射程的限制,那時候的海軍官兵們總是以近舷炮戰為榮,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雙方艦艇一旦拉近距離,便會千方百計地使用魚雷進行攻擊。

「注意!全速左轉,規避敵方魚雷!艦炮全力還擊!」

德國巡洋艦「埃姆登」號上,習慣歪戴軍帽的年輕艦長霍特·馮·雷恩普斯以嘹亮的口令指揮著自己的下屬們。這艘標準排水量5500噸的輕型巡洋艦是德國海軍戰後建造的第一艘水面艦艇,總體設計中規中矩,但一些細節上又體現出當時德國海軍船舶工程師們的智慧與野心:全燃油動力使得這艘戰艦能夠達到29.4節的極速,在20年代初已經相當不錯了,其續航力達到5300海里,既能夠在北海或者波羅的海自由活動,必要時也可進入大西洋執行作戰任務。8門單裝150毫米艦炮和2座雙聯裝533魚雷發射管的配置在30年代末已經落後於時代主流,倒是一次性可攜帶120枚水雷的特性,使之在二戰初期成為一艘不錯的遠洋佈雷艦。

疾速轉向的警鈴聲頓時響徹船艙,提醒艦員們注意保持平衡。與此同時,8門主炮和艦舷的高射炮齊齊向不遠處的敵方艦艇開火,暗紅色的炮彈頻頻划過夜空,在深黑色的海面上激起一團又一團的水柱。

緊隨「埃姆登」號的,是德國海軍僅存的一艘1936年型驅逐艦Z20「卡爾·加爾斯特」號,它的5艘姊妹艦均戰沉於殘酷的納爾維克海戰。為了提高抗風浪性能,Z20在德國海軍驅逐艦中首先採用了鋒利的大前傾式艦首,在極速情況下能夠達到驚人的38.5節!

在德國艦隊最末尾的是兩艘可以看作是小型驅逐艦的德式1935年級艦隊魚雷艇,它們的排水量800多噸,裝備一門105毫米口徑艦炮和威力強大的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行動敏捷、續航力也較普通的魚雷艇高出很多。

這四艘戰艦連同仍在後方登陸船隊中實施掩護的魚雷艇,均是8月底之前悄然從北海進入大西洋海域的:「埃姆登」號獨自溜過丹麥海峽,繞著英國跑了一大圈,最終抵達法國的布雷斯特;Z20和魚雷艇均是在德國空軍掩護下直接沿著法國海岸穿過英吉利海峽,途中僅有一艘魚雷艇觸雷沉沒——可笑的是,英國人同樣在英吉利海峽布下了大量水雷,那裡卻成了埋葬他們主力艦的墳場!

待四艦編隊完成轉向之後,「埃姆登」號以無線電發出指令:炮火集中覆蓋敵方領艦!

照明彈下,經驗豐富的德國軍官們不難分辨出來襲者的身份:1艘老式驅逐艦和6艘小型魚雷艇。從雙方遭遇時的航線來看,它們應該是從其他海域緊急增援布里斯托爾灣的——若是沒有遭遇德國艦隊,它們也會在灣口遭到德國魚雷轟炸機的奔襲。

經過調整,四艘德國戰艦很快以精準的火力將領頭的英國驅逐艦打到起火,這看似輕量級的海上戰鬥,卻因為關係到兩百餘艘德國登陸艦船的安危而受到德軍將士們的高度重視。

受傷的英國驅逐艦並未轉身撤退,而是一面以艦炮還擊、一面全速向南行駛,看架勢似乎想擺脫德國艦隊的攻擊找尋隱藏在夜幕之中的德國登陸船隊。

原本想節省魚雷以應付後面戰鬥的馮·雷恩普斯中校,見此情景只好讓Z20帶著艦隊魚雷艇T9反身追擊。在70000馬力的強大功率推動下,德國海軍的精銳驅逐艦很快提升到了38節航速,灰白色的艦體宛若一柄快刀在海面上劈波斬浪。敵艦的一發炮彈擊中了它的艦首,一號炮位上的炮手們頓時死傷慘重,但這已經無法阻止全力奔跑中的獵鯊撲向自己的獵物。追趕到700米距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