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地天泰 第730章 教子

火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代表著中央權力的延伸。在沒有火車的時代,一份《皇明通報》從北京到交趾要走兩個月的時間,而中央的政令因為不能使用信鴿,所以還要多花一個月。

三個月足以發生許多大事了。

而如今轟鳴的火車將大明帝國朝廷中樞的手臂延長了,讓朝廷諸公能夠更快地了解到地方上的問題,並且以更快的速度調動軍隊、糧食、商貨。

雖然只是試驗路段,長度也僅僅是二十里,但隨同火車攜帶的數千斤貨物,以及皇帝陛下和皇室成員,終究是以更快的速度抵達了京外的第一站。

「陛下,剛才火車最高時速達到了二十四里。」負責火車計畫的教授向朱慈烺稟報道。

這位教授姓田名爽,只有三十齣頭,是王葵心公的得意弟子,在機械領域頗有造詣和天賦。如果不是朱慈烺在這個時空呼風喚雨,或許他將皓首窮經,在五十歲上中個舉人,過完他庸碌的一生。然而因為朱慈烺,他在幼年時候的愛好得以成為終身的事業,並給他帶來了光宗耀祖的機會。

朱慈烺朝這位年輕的教授點了點頭,道:「載重多少?」

「實驗貨物共六千斤。」田爽道:「不過理論數據在十二千斤上下。」

「因為朕比較重。」朱慈烺玩笑道。

田爽也跟著笑了,道:「陛下肩負日月,手握江山,焉能不重?」

這回因為皇帝陛下要求親自感受火車,所以車廂里當然不能滿載,從之前的實驗情況來看,滿載的危險性遠高於空載,好幾次事故都是因為載重過量發生的。

朱慈烺從窗口望向月台,因為採用了他的設計構思,所以與後世的火車站台差別不大。他問道:「葵心公如何了?」

田爽頓時消沉下來,道:「恐怕無法親見京津線貫通了。」

王徵在這個時代已經是極其高壽了,在確定京津線鋪設之初,他就已經不再有體力和精力負責實際工作,破格將自己的關門弟子推到前台,也就是這位田爽。他把建設大明第一條鐵路的殊榮給了田爽,正可以表明他對田爽的期望和重視。

這可以算是他最大的一筆遺產了。

朱慈烺想起自己與王徵的通信,想起技工學院到經世大學一步步走來,乃至葵心獎的頒行,不禁有些感傷。

「算了,朕不下去了,添了煤就回京吧。」朱慈烺道。

田爽奉命而出,立刻去安排了。

車廂里只剩下五位皇子,環坐在皇帝左右。

朱和圭看著父親,心中頗為心疼。他想了想,終於開口勸道:「父皇且莫傷懷了,薪盡火傳,葵心公能見到這火車,定然也是心滿意足了。」

朱慈烺吸了口氣,道:「不是傷感,只是失落。」他頓了頓道:「英雄何懼生死,唯一的遺憾恐怕就是不能親見自己的事業得到成就吧。李閣老臨終前還在擔心考成法會否走人亡政息的老路,這些都是忠臣啊。」

隆景十年的臘月,李遇知壽終正寢,在永別之前一個時辰還見了一位到訪的吏部官員,對考成法的改進和推行詳加過問。那位官員也只是意外拜訪,而李遇知在致仕之後也就過問了這一次政事,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皇太子知道皇帝陛下在得聞李遇知辭世的消息之後鬱鬱寡歡,今日又得知王葵心公的大限將至,原本熱熱鬧鬧的出行也變得讓人壓抑。

「父皇,李閣老的謚號還未商定。」朱和圭道:「在文忠與文正之間,似乎頗有爭議。」

「朕怎麼不知道有這爭議?」朱慈烺反問道。

朱和圭有些意外,不解道:「翰林院和國子監早就吵開了,報上也有……父皇怎會不知道?」

「父皇的意思是,這事沒必要上心!」皇次子朱和圻突然插口道:「隨便是文忠還是文正,看他們最後報上來的是什麼便是了。如果不合父皇心意,父皇自然可以賜個文正,這叫恩自上出;若是合父皇心意,自然順水推舟許了,這叫眾望所歸。對吧,父皇。」

朱和圭冷冷地看著弟弟,道:「你再放肆些給父皇看看。」

朱慈烺摸了摸老二的後腦勺:「這不叫放肆,他能說出來,是為你這個做哥哥的著急。」

朱和圭頗有不願,臉色越發不好看了。雖然沒有人跟他說過什麼,但他越來越覺得父皇對他的愛分給了弟弟們。回想當年他寸步不離父皇,還有父皇陪著玩遊戲,而如今父皇一直跟在父皇身邊的人卻變成了老二和老三。

老三還小,且不去說他,老二卻越來越放肆,頗有些不把他這個當哥哥的放在眼裡。

見老大面色不好,朱慈烺又對朱和圻道:「不管怎麼說,兄弟之間不該有隔閡,但君臣之道是要顧忌的。你皇兄終究是副君,就算有一時顧慮不到的地方,你也該注意勸諫建言的方式。」

「他啊,呵呵,顧慮不到的地方多了。」朱和圻大咧咧道:「而且死腦筋!」

「你!」朱和圭當即就要發怒,見父皇望過來,才忍住沒有發作。

「怎麼說?」朱慈烺又望向老二。

「上回考數學,他在那邊抓耳撓腮半天。我把答案扔給他,他卻不知道抄。」朱和圻道。

朱慈烺點了點頭,道:「這是你皇兄為人誠實,考試作弊到哪裡都不是光彩事。」

朱和圭這才臉上有些暖意,道:「欺騙自己是為不智,欺騙先生是為不誠,欺騙父皇更是欺君,你實在是膽大妄為!」

「父皇,這些信條豈不是腐儒們弄出來的?皇兄身為副君,還受這個牽絆?」朱和圻不滿道。

「什麼腐儒!他們都是先生!是我的先生,也是你的先生!」朱和圭已經叫了起來。

朱慈烺按住了兩個兒子,道:「別吵,父皇頭疼。」小孩子聲音太高,喳喳起來的確讓人頭疼。

「首先,」朱慈烺轉向朱和圻,「稱先生們是腐儒肯定不對。身為華夏子裔,我們如何與蠻夷們區別?就是因為我們有禮儀之大,有內心的信念,有處世的原則。這些禮儀、信念、原則,就是先生們教的規矩,要敬天法祖,要尊敬長輩,要孝敬父母,要愛護幼小,要待人誠懇……諸如此類,一旦背棄這些框架,我們與東虜、蠻夷還有什麼區別?」

朱和圻撇了撇嘴,垂頭不語。

「至於你,」朱慈烺轉向皇太子,「你的數理化成績怎麼會那麼糟糕?」

朱和圭沒想到父皇問的是這個,一時難以回答。

「你是否覺得,只要學會了聖人之道就足以治國了?」朱慈烺不等兒子回答,又道:「大學之道的根本在哪裡?格物致知四個字,數理化都是格物之學,目的仍舊是為了致知。你不能格物,無以致知,最終豈不是被人用愚弄么?」

朱和圭垂下頭,心中暗道:也不知道先生們怎麼想的,好好的優良中差不用,偏要搞百分制,真是讓人鬧心!等我當了皇帝,再也不許先生們用百分制考核學生。

其實百分制早在蒙學普及的時候就推行了,只是宗學之中沒有採用。在更早的皇家教育中,先生也是臣子,臣子如何評判君父?所以根本不存在考試考核,只是老師將內容講清楚,學生能知道就行了。

在宗學推行百分制的罪魁禍首就是朱慈烺。

他從宗學先生那裡發現,文科老師對皇太子的評價較高,理科老師卻是評價一般,更認為二皇子的天姿高於皇太子。這顯然是偏科的信號,而不為人注意,正是沒有用百分制來嚴格評價。

從隆景十年下半年,宗學裡也一樣要進行的考試,進行評分,掌握學生們的知識掌握程度。如此一來,皇太子便被打回了原形,在數理化等自然科學科目上表現得十分危險。

「兒臣錯了。」朱和圭爽快地承認錯誤。在他幼年的經歷中,只要自己認錯,父皇便不會再責備他了,這招可謂屢試不爽。

「你別笑,你的國學成績也很成問題。」朱慈烺轉向老二,道:「歷史和地理能考九十分很不錯,但為何古文只有六十分?」

「老師偏心,」朱和圻脖子一梗,「他們都拍皇兄的馬匹,故意不給我高分。」

朱和圭登時不樂意了,道:「你讓父皇看看你寫的東西,離經叛道還想拿高分!」

朱慈烺瞪了一眼大兒子,又道:「我倒真沒看過你寫的東西,不過先生應該是有操守的。你都寫了什麼?」

「也就是鄰家焉有許多雞之類……」朱和圻嘟囔答道。

朱慈烺很快反應過來,這其實是嘲諷孟子的一些寓言故事。

在《孟子》中講了一個每天都偷鄰居家雞的人,當那人被告知說偷雞非君子之道,他便說:「那我就每個月偷一隻吧,明年再說。」孟子認為既然知道這樣做不對,為何還要等明年呢?應當速速改正啊。

這個故事的立意是好的,關鍵在於皇次子是不相信鄰居家有那麼多雞可供人偷。

「還有那個齊國乞丐,娶了一妻一妾。他說孟子是胡謅,乞丐哪有這麼許多錢!」朱和圭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