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山水蒙 第378章 隴山高處愁西望(12)

崇禎十八年三月初,全國各地都進入春忙時節。晉南也有種糧的熟地,只是今年仍舊是個旱年,所以糧食種植就以易於成活的苜蓿、土豆、玉米、番薯之類為主。這些舶來的農場品還沒有培育成後世的高產作物,但它們對氣候和土地的耐受力極高,的確不愧救命糧之稱。

官兵光復太原之後,很快就將控制線推到了滹沱河南岸。滹沱河的這一段流域由西北斜下東南,水流湍急,流量也大,所以南岸的土地容易得到灌溉,種的都是粟米之類的主糧。

傷兵被留在了後方,等待康復之後,或是分到村子裡去當教官,或是轉入當地的巡檢司,幫助新來的文官鞏固地方統治。

主要任務就是剿匪。

此時的山陝還是山林密布,並非後世的黃土飛塵,土匪山賊躲在山林里,時不時出來騷擾村落和過往商旅,實在是惹人忌恨。因為官兵勢大,集村並屯之後又沒有了銷贓、採購渠道,不少土匪都借著「義軍」的機會接受招撫,或是分地種田,或是被編入勞工營,都失去了為害一方的能力。

只有那些積年老匪,不相信官兵就此呆著不走了,仍舊不肯下山。這時候各地巡檢司和村落的鄉勇就有了練兵的機會。面對裝備齊整的國家力量,這些老匪最終也落得灰飛煙滅,被發配礦場,下井挖煤採礦。

「近衛第三師還是要抓緊時間進行操練,爭取儘早換裝。」朱慈烺在軍議上進行叮囑。

單寧等原第三營軍官依序升職,相應的軍銜也升到了正常水準。然而讓單寧尷尬的是,因為太原之戰沒有他的功勞,所以第三師的兩位副師長的軍銜已經跟他持平了。不過再想想自己一直守在真定府,因為左光先和牛成虎的功勛而得授少將,這已經是天上掉下來的月餅了,還能有什麼可抱怨的?

不過如果真要抱怨也不是找不到理由……

單寧在軍議之後請求單獨覲見皇太子殿下。作為最早的東宮侍衛,錦衣衛大漢將軍出身的單寧雖然位高,但卻沒有與之匹配的功績。

他也曾聽家裡長輩說過,蕭陌就是錦衣衛大漢將軍的代表,蕭東樓是土匪山賊收編後的代表,左光先和牛成虎是故明官兵的代表,上位者必然要把持平衡,不讓一鎮獨大,以免尾大不掉。

然而身在軍中的單寧並不這麼看。東宮軍雖然來源各異,但統合之後全都可以算是皇太子的嫡系部隊,並沒有因為老侍衛營就獲得更多關照,也沒有因為牛成虎的部下多是闖賊袁宗第的兵,而故意卡他的裝備。

「可是殿下,末將從軍以來,竟然一場大戰都未參與。如今三師分駐北直和山西,這豈不是再也當不了主攻部隊了么?」單寧忍不住大倒苦水:「殿下,我師若是再不經歷一場打真正的大戰,恐怕將士連血都要涼了!」

朱慈烺道:「以前咱們火器不足,只能用多放人的土辦法守城。現在第一師的火銃裝備率超過了四成,真定倒是可以交給他們守。我原本就打算將你第三師集結在太原、平陽一帶,防備清軍。」

單寧大喜過望,當即應聲道:「末將誓不辱命!」

「不過孔有德和耿仲明五萬人馬已經從陝西調回了山西,不日就要度過黃河,山西防禦戰就交給你們第三師了。」朱慈烺道:「你若是丟了山西……」

「末將提頭來見殿下!」單寧激動道。

朱慈烺點了點頭,道:「地利和火力從來都是我軍制勝之寶,不要因為激動而傻乎乎跟人拚命。」

「是!」

……

單寧決不至於傻乎乎跟人拚命,沒有任何一個將領會放著黃河天塹不用。在第三師第一營調撥令下發之後,單寧直接將人馬拉到了禹門口。東宮在去年正月在這裡奪得了李自成的帥纛,雖然最終不得不撤退,但也不失為一場大捷。

現在孔有德和耿仲明就是打算從這裡渡河,與北面的多鐸南北夾擊,奪回太原。然而黃河剛剛有解凍的跡象,既不能從冰上過,又不能用渡船,只能死等。

單寧利用這個時間,從容不迫地修築了沿河工事,甚至還有暇為當地農民挖了幾條河渠,引黃河水灌溉田地,一副要死守堅守的姿態。

不同於吳三桂的首尾兩端,孔有德可是鐵了心跟著滿清的。說起來此人一家老小也都是被建奴戮盡,有著不可化解的血仇。當年他在遼東廣寧軍,殺建奴也是極其堅定。後來廣寧失陷,孔有德投奔了毛文龍,成為毛文龍的義子,仍舊奮戰在殺建奴的第一線,若是那時候戰死了,肯定也是史書上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

後來袁崇煥殺了毛文龍,東江鎮四分五裂,孔有德得孫元化收容,存身登萊。可惜孫元化有愛才之心,卻無用人之能,遼兵在山東頗受歧視,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埋下了後來登州之亂的隱患。

再後來,孔有德對大明的仇恨甚至超過了滿清。

朱慈烺當年也嘗試著分析孔有德的心理,至於結論如何卻連他自己都忘了。反正那時候的他完全無力干涉歷史走向,而且登州之亂很快就牽扯到了黨爭層面,那就是崇禎帝的敏感區,誰碰誰死。

……

「他們哪裡來這麼多火炮?」孔有德手持長槍,身穿普通小卒的服色,站在黃河邊看著東面的戰備情況。

在東岸,一輛輛炮車拉著火炮進入炮位。炮手掀開炮衣,擦拭著黝黑的鑄鐵,讓這些火炮看起來格外威武。

孫元化是徐光啟的學生,也是組建炮兵的主持者。孔有德深受孫元化的信任,對於火炮自然了如指掌。如果不是他,滿洲人就算再過一百年也未必能造出一門合格的火炮。此時此刻,孔有德心中細細計算著大明一年鑄炮的門數。

就算放開膽子往寬里想,一年能夠鑄炮五十門已經是神速了。而北直、山西、河南、湖廣,都有明軍動輒出動數十門火炮的消息。如果算上現在東岸的這二十門炮,明軍豈不是在去年一年中鑄就了百餘門紅夷火炮?

按照十分之三的合格率,明軍豈不是要鑄炮三百多門?這得多少泥范?一個泥范起碼要陰乾三個月,怎麼想也不可能啊!

——莫非是從葡萄牙人那裡買來的?

孔有德很快就否定了這個結論:一門這樣大小的紅夷炮售價一千兩,加上運費恐怕要高達一千二百兩。十門就是一萬貳仟兩銀子,明廷哪裡來那麼多錢買這麼多炮?而且就算江南有錢,澳門的葡萄牙人也沒這麼多炮可賣啊!

莫非這些火炮都是假貨?只是用來裝裝樣子,想嚇退我軍不從此處渡河?

孔有德心中泛起一絲光亮,好像看到了希望。

……

「就打對面那幾個清兵,看了咱們一早上了。」龍福才指了指黃河對岸的韃虜,也不知道那些人算是巡河還是監視,反正就是看著他們不舒服。

炮兵組紛紛測定射擊諸元,轉動炮口,二十門火炮盡數瞄準站在西岸上的那伙詭異的清兵。

龍福才每每看到韃虜就能怒火中燒,恨不得親手將他們撕成碎片。可惜他不是關羽張飛那般的不世悍將,但萬幸地是他學到了炮術,而如今手下又有足夠的火炮可以讓他一展所學。

「瞄準!」龍福才舉起角旗。

「放!」

炮手們點燃了導火索,二十門火炮紛紛怒吼,射出一枚枚厚重的炮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