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大君有命 第152章 城外蕭蕭北風起(10)

崇禎十六年十一月初,蕭陌終於率領東宮侍衛隊撤回了洛陽南大門的龍門縣駐防,李自成的大軍在幾番惡鬥之後,攻佔了讓他心焦蛋疼的汝州城。

蕭陌按照太子的指令,帶走了糧食和過冬用品,留下了大量銀子。沒有人知道這種局部通貨膨脹會帶來後果,想必李自成也不可能算無遺策地提前帶著大量民用物資進駐汝州。其結果只能是東宮花錢買了聲望,留給李自成一個物價飛騰怨聲載道的城池。

同樣的通貨膨脹同時在洛陽上演,只是因為過冬的糧食已經收入糧倉,而且朱慈烺的軍隊可以從豫東調配糧食,對民生的影響並不是很大。反而因為地引的泡沫而讓洛陽看起來有些繁榮,甚至連青樓酒肆的生意都好了許多。

朱慈烺原本只是打算趕在地引泡沫爆炸之前離開洛陽,留下廖家作為幕後黑手承繼民眾的怒火。他甚至都想好了對廖家的補償,讓他們在山東選一塊良田好地,過上三代不愁衣食的好日子。然而事實證明他終究不是學經濟學的,完全低估了市場泡沫。

即便是投入了大量的地引,洛陽城裡的大戶仍舊不肯接受被宰殺的厄運,竟然聯合起來將它吞了下去,繼續放出各種似真還假的利好消息,抬高地引價格。朱慈烺甚至真的動刀殺了幾個哄抬地引的掮客,但仍舊止不住地下鬼市買賣。

地引在短暫的發酵過後,徹底變身為朱慈烺前世最為痛恨的東西——A股。

誠如後世進入股市的老百姓並不指望那些上市公司分紅,洛陽百姓也只是希望投機成功,賺取差價。

朱慈烺大量放出土地,希望能夠結束這個發育不全的早產的證券市場,卻意外地迎來全城上下各界的集體抵制。

根本沒人願意用地引來買地!

因為地引價格的上漲,手持地引的人自然也是看著自己身家日益增多。每天醒來都發現自己更富有了,這種感覺絕對比有一塊地更讓人沉醉。

十一月初四日的孔子誕,原本只是儒生們的節日,結果卻引發了全城狂歡。同一天也是太乙天尊聖誕,洛陽大小道觀也是人滿為患。因為初六日又是太上玉皇大帝的聖誕,所以喜氣一直延續到了初七日清早。

聽說已經有人開始預定十九日的酒席、戲班,慶祝九蓮菩薩聖誕。

這些人都是想著自己手裡的地引又漲了好多銀子,花起來就像是撿來的一般。

洛陽的這股狂熱自然吸引得四方游商紛紛來洛陽銷貨,枯涸多月的商路竟因此而打通,知府衙門還收到了商稅。

朱慈烺第二次微服出訪的時候,身後跟了一幫人,再不是富家公子模樣,而是豪闊的老爺了。多出來的這些人,自然是蕭陌、陳德等一干軍官,雖然換了便服,卻掩不住身上的血氣。

「這都快趕上京師了吧。」蕭陌對京師的認識是在鼠疫的陰雲之下,洛陽又是他到過的第二大城市,見了這等狂亂的景象,難免有些不適應。

朱慈烺也十分不適應。他在紫禁城裡煎熬了十餘年,哪天不是生活在破家亡國的陰影之中?就算明晃晃的太陽高懸頭頂,也難以驅散他心中的霧霾。然而此時此刻,李闖大軍距離洛陽不過一百五十里,兩軍夜不收時不時要打一場遭遇戰,洛陽古城卻如同枯木逢春一般,綻放出如此妖異的光彩。

「這些人還真不把李闖放在眼裡啊。」陳德看著眼前的熱鬧景象,滿心不是滋味。

郟縣大敗之後,陳永福便失去了音訊。有說他已經撤到了開封,也有人說他被俘投降,還有人說他戰死沙場……各種傳言都說得有鼻子有眼,好像親眼所見一般。陳德想到自己父親生死未卜,哪裡還有心思逛街看景?恨不得滿街蕭瑟,全民備戰!

「他們哪裡是不把李闖放在眼裡。」吳甡嘆道:「這是不把大明放在眼裡。對於他們而言,坐在府衙里的是皇明的官還是李闖的官都沒關係,只要自己日子過得好就是天好地好。國朝三百年教化,竟然教出這等人民來!」

「怪不得他們。」朱慈烺搖頭道。

眾人已經習慣了皇太子殿下說些令人尷尬的話來。當然,身為皇太子肯定不會有「大逆不道」之心,只能說是仁德寬厚,自我檢討,絕對遺傳了當今皇帝「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風範。

權當「罪己詔」聽唄!

「一炷真香本自然,黃庭爐內起祥煙;空中結就浮雲篆,上祝當今壽萬年~!」

眾人沉默的時候,一隊做法事的道士搖鈴而過,口中提科宣唱。正好落在「上祝當今壽萬年」的轍上。

「哎,吳先生,」朱慈烺等道士們過去,轉頭對吳甡道,「傳說陸秀夫背著南宋小皇帝跳海之後,有十萬士人、百姓隨之蹈海殉國。是真的么?」

「書中的確是這麼寫的。」吳甡滴水不漏道:「老朽也以為是真的。」

「為何?」朱慈烺問道。

「我華夏自有骨氣在,焉能左衽披髮,苟且偷生?」吳甡淡淡道。

朱慈烺嘆氣道:「所以說,錯在我朱家。」

吳甡面無餘色,耳朵卻豎了起來。

「華夏自有骨氣在啊,若是這骨氣沒了,錯的不就在我朱家么?」朱慈烺越想越感失落,只覺得自己與這熱鬧場面格格不入。蒙元入侵時,還有十萬宋人殉國。到了滿清定鼎,就連所謂的大儒黃宗羲都稱呼清酋為「聖天子」。

「殿下……」吳甡見朱慈烺突然情緒低沉,連忙喚醒。

「都說『日月重開大宋天』,若是只學得典章禮儀,能算是重開大宋天么?」朱慈烺邊走邊道:「不讓百姓過得比宋人富裕安康,不讓讀書人比宋儒自尊自愛,怎麼能當得起這七個字?」

吳甡正色道:「殿下,我大明盛世時,原也比宋人要強出許多。乃至揚武外邦,不和親,不賠款,不稱臣,不納貢,更是宋室不能比的。雖然如今大明國勢坎坷,殿下卻也不宜妄自菲薄。」

「是,先生說的是。」朱慈烺沒有在這個問題糾結,心中還補了一句:大明還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呢!……希望這個世界不要再有死社稷的君王。

「不過指責百姓不愛朝廷,不如先看看朝廷的所作所為是否值得百姓去愛。」朱慈烺回頭又對陳德道:「這天下終究是先有百姓而後有朝廷。當初太祖高皇帝能夠開國,得力於文武諸臣,更因為得了民心。為何那時候的百姓簞食壺漿迎我『朱』字大旗,而如今卻以李闖這等流賊為天命所歸?這事不光宰輔要想想,你們這些武將帶兵在外,也得好好想想。」

陳德只覺得一頭冷水潑了下來,心中的邪火登時澆滅。其他眾人聞言,也紛紛垂首,心中多少有些對時局的思考。

「唐太宗說以水喻民,以舟船喻一家。」朱慈烺想了想又道:「我卻覺得,此喻不如魚與水更為恰當。今日既然過節,也不能沒有個節目,大家就以『如魚得水』做篇文章,明日拿來我看吧。」

眾人紛紛應承,卻對這位皇太子想到哪裡是哪裡暗暗腹誹。

這題目送到了張詩奇手上,正在泡腳的張詩奇懶得動那個腦筋,正巧侯方域從堂前走過,被他抓了個壯丁。

「『如魚得水』這題目你且拿回去好好想想。」張詩奇將這題目跟侯方域說了,又道:「好生讀讀柳河東的公僕之論,與這題目結在一起寫,明日早間送來我這兒。」

侯方域腦中閃過「如魚得水」的典故:是《三國志》里劉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但怎麼跟柳河東的公僕論扯上關係了?一時間名滿江南的大才子也被難住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