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俄羅斯·思想者的大地 「第三羅馬」以及「救世革命」

近年來出版的俄國哲學史方面的作品(包括有關「俄羅斯思想」的作品),大都是從談論「莫斯科即第三羅馬」、俄羅斯負有「救世使命」這樣一些命題開始的。「莫斯科即第三羅馬」的提法來源於普斯科夫修道院菲洛費伊修道士致莫斯科大公瓦西里的一封信(大約在1530年),信中說:「所有的基督教王國都統歸於您的一個王國,兩個羅馬已經消失,而第三羅馬卻正屹立不動,至於第四羅馬則將不會再有。因為第三羅馬無限忠誠於東正教,所以它是萬古長存的。」

公元4世紀,羅馬奴隸制發生危機,羅馬帝國開始走向崩潰。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移。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把首都從羅馬遷到拜占廷,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君士坦丁堡,歷史上稱它為「第二羅馬」。

「莫斯科即第三羅馬」的論點雖然出現在16世紀,而且出自教徒,但它卻反映了俄羅斯民族的固有心愿和理想。它從一個方面也反映了俄羅斯民族的自我意識和覺醒。這個命題包含著這樣一些含義:俄羅斯民族是上帝優選的民族,它將代表上帝在地上行使「救世使命」,它負有重新恢複基督教世界統一和使俄羅斯成為整個基督教世界的政治中心的重任。換句話說,即俄羅斯民族是「天將降大任於斯」的民族。「莫斯科即第三羅馬」這一觀念為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形成時期的救世思想體系奠定了基礎,「可以有把握地把它看成是俄羅斯歷史哲學的獨特開端」。

俄羅斯後來出現的「西方主義」、「斯拉夫主義」、「歐亞主義」,從實質上說都與上面的這個論點有關。其所追求的目的都在於使俄羅斯強盛,從而能夠實現「救世使命」。有人甚至把布爾什維克的「十月革命」和後來的蘇聯實行的「世界革命」的方針都看做是「救世觀念」變相起作用的表現。

俄羅斯學者到今天還特別熱衷於談論「莫斯科即第三羅馬」這個距今有460多年的命題,這表明他們絕不甘心被排除在當今的國際事務之外,仍想以世界強國的身份出現在世界舞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