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東亞的智慧 「哲學」之父

在日本近代的啟蒙哲學家中,西周(1829—1897年)是一個我們沒法忽略的人物。因為正是在他的筆下,西方的philosophy終於獲得了一個成熟的中文名字——「哲學」。

1862年,西周在一封給朋友的信中,把philosophy譯做「西洋性理之學」。他為什麼要這樣翻譯呢?因為他覺得philosophy這套學問所講的東西,既包括了對於世界本源的討論,又包括了對於人生的討論,這跟中國宋代學者「性理之學」的提法有極為相似共通之處。所以他就在「性理之學」前面加上「西洋」二字,以指代從西方傳過來的這種關於性理的學問。

西周是一個中西貫通的學者。他出身於士族家庭,小時候就飽讀《四書》,22歲前接受儒學教育,25歲學習荷蘭文和英文。1857年,西周進入幕府的翻譯機構。在這裡,他接觸到了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知識。5年後,幕府派遣西周留學荷蘭,使他更深切地體會到了西方的人文智慧,特別是當時流行在荷蘭的法國人孔德的實證主義和英國密爾的功利主義。所以,當他一開始考慮philosophy這個詞的譯法時,很自然地就試圖在他所接觸到的東方文化傳統中,特別是在儒家文化中找到它的對應物。

但是,philosophy這個詞是從希臘文轉譯過來的,而那個希臘詞的本意是「愛智慧」,把philosophy譯作「西洋性理之學」,實質上是「意譯」,而不是「直譯」。所以,為了在字面上保持一致,西周后來又把它譯作「希哲學」,其含義是「希求賢哲的學問」。此後,西周還藉助過「音譯」的辦法,譯作「斐鹵蘇比」。但是,經過多次的推敲、比較,最後他決定譯為漢字「哲學」。當然,它在日文中不讀作zhéxué,而是tetsugaku。

1874年,西周在《百一新論》中公開提出:「把論明天道、人道,兼之教法的philosophy譯名為哲學。」此外,「主觀」、「客觀」、「理性」、「悟性」、「現象」、「實在」、「歸納」、「演繹」等等這些用漢字所表達的哲學術語,也都是西周苦心精譯的成果。對於用漢語來思考西方哲學問題的人來說,西周的這些貢獻功不可沒。

而且,在介紹、移植西方哲學時,西周涉及到了哲學學科的各個方面。他將哲學分為邏輯學、心理學、倫理學、政治學、美學、本體論和哲學史。雖然他沒有創造哲學這門學問,但他卻創造了「哲學」這個妙不可言的智慧之詞,真可謂是「哲學」之父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