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200年的現代舞台 維也納學派

1924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哲學教授石里克先生,同一批志同道合的哲學家一起組成了討論小組。每個禮拜四的晚上,石里克就邀請他們聚在一起,討論關於邏輯和認識論的問題。起初,這個討論小組上有卡爾納普、紐拉特、克拉夫特、考夫曼、魏斯曼和費格爾等人。後來,隨著影響的漸漸擴大,又有數學家哥德爾、物理學家伯格曼、弗蘭克等人加入進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維也納小組」。1929年,這個小組發表了自己的綱領——《科學的世界觀:維也納小組》,標誌著維也納學派的正式形成。

維也納學派在分析哲學的浪潮中興起,所以很厭煩黑格爾式的思辨傳統,而願意將弗列格、羅素、維特根斯坦等人視為「先知」。據說,維也納學派的成員把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當作自己的「聖經」,在學術聚會與學術沙龍上逐字逐句地朗誦和討論。但是高傲的維特根斯坦本人,卻多次拒絕成為這個著名小組的成員。

維也納學派也主張,要用科學的嚴謹來改革哲學的玄奧。而改革的目標,就是要讓哲學科學化,成為一種類似於科學的哲學。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改造語言,讓哲學家眯著眼睛說的那些「夢話」,變成是可以交流的、具有確定含義的「物理語言」。

這種物理語言的最終表現,就是一種邏輯的符號語言。這批雄心勃勃的維也納哲學家,還試圖以此為基礎來統一科學,把所有的學科都科學化。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卡爾納普的《世界的邏輯結構》。他說自己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直接經驗中的概念上合理地重建其他「一切知識領域的概念」。

接下來,很自然的情況就是,維也納學派的這批人都很討厭形而上學的思辨。在他們眼裡,形而上學根本就不是「知識」,而只是像詩歌、文學一樣是想像的產物。當然,這並不是在說形而上學沒有價值,而只是認為形而上學缺乏作為一門科學知識的資格。

需要強調的是,維也納學派並不是一種思想理論統一的哲學學派,而是如英國人艾耶爾說的那樣,它更應該被算作是一種掀起新的哲學思潮的運動。在這個學派的成員中,內部矛盾也是層出不窮。最顯著的是石里克和紐拉特之間的矛盾、卡爾納普和石里克之間的矛盾、費格爾和卡爾納普之間的矛盾,最後連卡爾納普和紐拉特之間也發生了矛盾。

1936年,石里克教授被一個納粹分子暗殺。之後,維也納學派的大部分成員都陸續向國外逃亡,只有克拉夫特留在維也納大學,繼續從事維也納學派的教研工作。1938年奧地利被希特勒吞併之後,他也被撤銷教授職務以及圖書館的兼職,後來只好隱居鄉間。從此,哲學史上的維也納學派再也不復存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