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哲學在德語中升華 只有一個馬克思

1999年,就誰是人類紀元第二個千年的「千年第一學人」這一命題,英國劍橋大學文理學院的教授進行了校內徵詢與推選,投票結果是馬克思位居第一,愛因斯坦第二。隨後,英國廣播公司(BBC)又以同一命題在全球互聯網上公開徵詢投票一個月,結果得票高居榜首者依然是德國人馬克思。

人類社會過去的1000年,是波瀾壯闊的1000年,是造就巨人的1000年。悠悠千載,茫茫人海,代代英豪,在可圈可點的歷史畫卷中,曾出現過燦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師。為什麼馬克思能夠獨佔鰲頭呢?馬克思,何許人也?

1818年,卡爾·馬克思誕生在德國的特里爾鎮。他有一個做律師的父親,在父親的影響下,馬克思17歲時進入波恩大學攻讀法律,隨後又轉入柏林大學,最後在耶拿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此後馬克思開始從事新聞工作。他在科隆為《萊茵報》當過一個時期的編輯,但是他那激進的政治觀點,不久就給自己惹出了是非。於是馬克思不得不遷居到巴黎。在那兒,他遇到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相同的政治觀點使兩人結下了真切的友誼,甘苦與共,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天。

在富有革命傳統的法國,馬克思積极參加法國工人的集會,了解工人階級的鬥爭狀況。不久,他就同法國工人建立了密切聯繫,還結識了流亡在法國的各國革命家。巴黎的鬥爭生活,促使馬克思的思考走向科學共產主義。

像馬克思這樣的「危險分子」是不可能被政府容忍的。不久,他就被驅逐出法國,遷居到布魯塞爾。1847年,就是在布魯塞爾,他發表了第一部重要的著作《哲學的貧困》。第二年,他和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共產黨宣言》。這是一部劃時代的經典之作。可以說,人類的歷史由此而被改寫。

在同年晚些時候,馬克思返回科隆,數月後又遭驅逐,之後他遷居倫敦。19世紀50年代是馬克思一生中最困難的時期。貧困的生活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形形色色的敵人對他攻擊誹謗,幾乎所有的報刊都對他關上了大門。但他沒有退縮,繼續戰鬥。他成年累月地在大英博物館研讀政治經濟文獻,埋頭從事經濟學研究,為無產階級鍛造理論武器。而在他撰寫政治學和經濟學著作的日子裡,他偉大的朋友恩格斯從經濟上慷慨地支持著馬克思。為了使自己的戰友能創立新的偉業,恩格斯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犧牲。

反動政府的迫害,貧困的物質生活,繁重的理論工作和緊張的戰鬥,嚴重損害了馬克思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痛折磨。1883年3月14日,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他被安葬在倫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